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作的技巧(十五)

(2010-06-29 01:33:07)
标签:

文化

文学

创作

小说

娱乐

电影

戏剧

电视剧

德克

原创

         浅谈探索人生意义的文学创作

                  创作的技巧(十五)-- 20个主要情节模式(续7)

 

                             德克

 

    《创作的技巧》是我的系列文章,这个系列是我阅读英文书籍所作的笔记。本篇讨论20个主要情节模式之一:发现。

 

    自古以来,探索人生的意义一直是严肃文学的主题。虽然这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情节模式来体现,但发现这一情节模式不啻为达到此目的的最典型的模式。本文介绍如何以发现情节模式来探索人生的意义。本文包括发现情节的简介,发现情节的基本结构,用发现情节写作的注意要点,几个典型的例子,及对一篇具有发现情节的作品做出的分析。我期望这篇文章对读者有益。

 

十七、发现(Discovery)

 

    人类从未停止询问“我是谁?”(Who am I?),“我为什么在这里?”(Why am I here?)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这类问题。哲学家为回答这些问题写了不少著作。他们的答案玄妙高深,很难理喻。各类思想家提供了不同的答案供我们选择。众说纷纭,似乎没有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对于这类问题,哲学家以抽象的方式来回答,而文学家(作家)则以身处似乎真实的环境中的似乎真实的人物来具体地回答。试图诠释人生的意义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发现情节和前面谈到过的猜谜情节(参见拙文《创作的技巧(九)》)紧密相关。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讲人生是一个待解的谜。但是,发现情节侧重的是了解人们自身,而不是像猜谜情节那样局限于破解一个谋杀案或搞清金字塔暗藏的奥秘。尽管发现情节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所有这类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们不断探求他们到底是谁。所以,发现情节是有关人物的情节,而且也许是所有情节模式中最面向人物的情节之一。

 

    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断变化,但也可以被认为永远不变。五千年前巴比伦人的恐惧,期盼和欲望(fears,hopes and desires)也许和现代人的恐惧,期盼和欲望没有多大不同。年代变了,人却基本没变。人性的不变性使我们能够通过别人的生活经历领悟人生的意义。文学是检视他人人生的重要源泉之一(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great sources of examining other people's lives)。

 

    发现情节与寻求理解那些与自己有根本意义的东西的人物有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达七十年或八十年。幸运的话,我们会在这漫长的经历中体验到人生价值的真谛。文学具备把一个完整的人生浓缩成一本五百页的书。如果书的作者明了他书中的人物及其所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他就能让读者分享到他对人生的洞察。

 

    文学的诱惑力在于发现。我们通过阅读获得乐趣。我们往往愿意逃避严峻的现实,不想思考得太累。我们通过阅读来学习,不仅了解书中的人物,而且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人生的经验教训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阅读他人的经历来获取。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

 

    作为作者,你的任务是在你的作品中构造一个很真实的世界和塑造在这个世界里很真实的人物,以使读者分不出虚构与现实。也许你曾多次观察到文学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栩栩如生。你也许在你写作的过程中曾遇到你所描述的人物好像有了他自己的意志,摆脱了你的控制,反过来引导你的写作。这恰恰反映出你的人物的某种原始的诚实性和真确性。这样的人物不是你瞬间的创造,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现情节有不同的形式。发现情节对于少年儿童很重要,因为他们更介入自我发现的过程,必须要通过经历生活中的坑坑坎坎不停地调整自己。如果你写少儿读物,一定切记不要直白的说教。好的作家都让读者根据对故事中的人物的体会提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与成人一样,少年儿童不喜欢填鸭式的灌输。如果你写得好,你的意图一定不会混淆不清。为成人写作也是这样。读者不能容忍你庄严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而是会接受你诚恳地表现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应对困难并获得感悟的。

 

    这里我们有必要把发现情节模式与成熟情节模式 (参阅拙文《创作的技巧(十二)》) 区分开来。成熟情节着重少年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具有成熟情节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会有某种发现,但成熟情节的着眼点是这种发现对主人公成熟过程的影响效果,而不是发现这一概念本身。成熟情节展现从纯真无邪到成熟老练的旅程。发现情节却不局限与这一过程,而是旨在面向整个人生,诠释人生的意义。

 

情节结构

 

第一节:要理解主人公将会怎样,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要交待一些推动主人公获得启示的事件发生之前的生活背景。他是谁?什么对他是重要的?他想要怎样?不要拖延故事情节的催发点 (catalyst)。主人公是在使他的生活和思想失去平衡的这些事件发生前夕出现的。一个通病是很多初学写作的人在主人公的背景上花费过多的笔墨做详细的铺垫,这样会使读者失去兴趣。尽早地以催发事件来展开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你要牢牢掌握读者,而且因为你只有很短的时间勾划主人公的一生。

 

第二节:一般来讲,主人公原本对他的生活还算是满意的,他并没有刻意寻求变化。但生活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某种事件打乱了他的生活,迫使他第一次检视他的一生。常常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 (未来的不定性,遭受痛苦,等) 抗拒变化,挣扎着重新回到过去的稳定。这个过程对主人公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而主人公可能会变得更好或更坏。重要的是主人公的挣扎。

 

第三节:主人公获得对人生的启示和领悟。

 

注意要点

 

(1) 牢记发现情节侧重的是主人公做出发现 (making the discovery) 而不是发现本身。发现的对象是对人性(human nature) 的理解,而不是什么隐藏的古墓之类。故事的焦点要放在人物上, 而不是放在人物的行动上。


(2) 情节的开始时要交待主人公在迫使他去应对的环境变化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要让读者对主人公在变化发生前的个性(personality)有强烈的印象,但不要在主人公过去的经历花太多笔墨。要把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要把主人公置于变化的锋头 (cusp)。故事中的动作 (action) 开始得越晚越好 (直至变化发生)。


(4) 要确保促使平衡到不平衡 (from a state of equilibrium to disequilibrium)的变化的催化(catalyst) 事件有足够的意义和趣味 (significant and interesting enough),抓牢读者的注意力。避免浅薄和无意义的琐细。

 

(5) 尽快地把主人公置于危机 -- 过去和现在的冲撞 -- 之中,并保持把过去与现在的冲突作为故事中冲突的基本部分。

 

(6) 动作和情感要成比例,以使它们都可信。你若想处理复杂的情感,就要做足够的努力去塑造一个能够承载这样情感的相应人物。要确保主人公所获得的启示领悟与触发事件的力度相称。

 

(7) 不要夸大人物的情感和行动。避免耸人听闻的效果。

 

(8) 不要说教或强迫人物为你道出你的想法。让人物和他的处境来体现你的寓意。让读者根据故事的事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

 

例子  Eudora Welty 的《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Traveling Salesman》), Henrik Ibsen 的《Ghost》, Sophocle 的 《Oedipus Rex》, 美国电影《The Portrait of a Lady》,等等。


作品分析

 

    以下以美国女作家 Eudora Welty 的短篇小说《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为例来解析发现情节模式。注意,不要把这篇小说和Arthur Miller的著名话剧《一个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相混淆。

 

    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情节有关一个鞋子推销员。推销员鲍曼(Bowman)一心工作。因得了流行性感冒不得不在推销的旅程中借居在荒无人烟的乡下的一对夫妇的家中。他在病情恶化濒临死亡时意识到这样简单的乡下人具备他从来没有的美好东西。作为一个一生奔波的人,鲍曼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情感上从来都不健全。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未曾安定下来组建一个家庭而遗憾过。当他有机会观察这对夫妇的生活时,他开始明白他在生活中缺少什么。可是这已经太晚了,死亡来临。

 

    第一节,鲍曼刚刚从一场流行性感冒康复(或者他自认康复了),马上急切地又开始工作。他驾驶汽车到乡下推销鞋子。身体虚弱的他以外把车开到壕沟边,幸运地在车滑落入壕沟之前逃脱。这一节以很少的笔墨交待了鲍曼的背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他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第二节,鲍曼到离事故地点最近的农场寻求帮助。在那里,他遇到一对夫妇。丈夫帮他把汽车从沟中拖出来。也许是因为鲍曼正走向死亡(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开始注意过去从未注意到的东西。他羡慕这对夫妇充实的生活。那妻子已经怀孕,焕发出安详和舒适。追求一种全新生活的欲望在鲍曼心中产生。但此时他的心脏不正常地剧烈跳动。死亡逼近了。

 

    第三节,在这对夫妇家睡过一夜后,鲍曼清早离去。这时他已经起了深刻的变化。虽然他并不知道他马上就要死去,他醒悟了他的生活中缺少的是爱情。他孤独地死去。他临终前和这对乡下夫妇相处的经历给他心中带来某种平和。他的生命毕竟在他死去之前没有完全彻底地失败。

 

    我们不难注意到这篇小说没有直白的宣告,却富于隐喻。鲍曼在渺无人烟的乡下开车,隐喻他的孤独。他开车迷路了,隐喻他在生活中迷途。鲍曼记忆中只有他的奶奶,但更清晰的是奶奶的那张床。鲍曼在奔波中似乎想到的是要休息,而这床是否隐喻他的疲倦和将至的病亡?那女主人看上去又胖又老,并不吸引人,可鲍曼却马上被吸引了,隐喻他心灵的孤独。那对男女主人将要有孩子了,隐喻他们生活得充实,而他们之间的真诚夫妇关系强烈反衬鲍曼缺少爱和无家可归的孤独。文中多处以不同形式隐喻死亡:夜的黑暗,鲍曼的病情,等等。临死前鲍曼都是绝对孤独的:他不辞而别,孤独地走向他的汽车,心脏剧烈跳动,倒在路边。没人会记着他。这真是令人悲哀的幻灭。

 

    据我所知,不同的人对这篇小说的有不同的解读,有较乐观的,也有悲观的。上面所述的属于比较乐观的。悲观的解读是鲍曼先是精神上早已死去,接着是肉体的死去。持有这种解读的读者感受到的是更大的悲哀。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横看成岭侧成峰”,任读者自行解释。重要的是鲍曼的醒悟。的确,这篇短篇小说即使在今天仍然应该对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们有所启发、警示。

 

(主要情节模式十八至二十,待续。)

  

我的更多相关文章:

 

    创作的技巧 (系列文章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