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技巧(十四)
(2010-06-23 21:25:01)
标签:
文化文学创作小说电影戏剧电视剧德克原创娱乐 |
十五、被禁止的爱情(Forbidden Love)
情节结构
第一节:恋人关系的开始。社会对他们的关系加以非难,并采取阻遏的行动。两个情人或者转入秘密关系,或者公然蔑视别人的看法。社会严阵以待惩罚不遵守社会常规的人。
第二节:恋人关系的主要部分。充分展现两人之间的爱情,社会的压力,两人对爱情的渴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让读者感受到爱情与现实的碰撞。
第三节:恋人付出代价。理想破灭,绝望,劳燕分飞,死亡,... 社会好像总不会输。
注意要点
(1) 交待好社会背景。所描述的爱情一定是违反社会常规、禁忌的。
(2) 描述恋人遭受的社会压力,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他俩,他俩是如何应对。
(3) 第二节充分叙述恋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他们受到的社会压力及其造成的心理负担。
(4) 第三节悲剧性地结束情人的爱情关系,展示社会对他俩的惩罚。
十六、牺牲(Sacrifice)
情节结构
第一节:介绍主人公。一般来讲,我们期望主人公原本没有很高的理想。如果主人公已经具备高尚的理想,对他来说做出牺牲相对容易很多。假设主人公有较低的道德起点会突出他从自私状态到无私状态的转变,而正是主人公的这一转变的心路历程才值得读者追寻。他不可能因一简单事件有一个180度的转弯。你要令人信服地表现他是怎样从A点一直到达Z点的。
第二节:主人公遇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他也许躲避做正确的事(right thing),尝试容易的解决办法。但是逃避现实是无济于事这一事实逐渐明朗起来。要想让故事有悬念、更有趣味性,不能让这一明朗化过程过于明显,不能让读者一下就全然明了主人公将要做什么。要保留主人公不必付出巨大代价也可解脱困境的机会。要知道,读者总是想合理地寻找容易的办法化解主人公所处的道义危机。一定要让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面临重大的风险。牺牲通常体现弗洛伊德(Freud,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id)和超我(superego)之间的碰撞(clash)。自我代表人格自私的一面,而超我代表想要做正确的事的一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的一只肩膀上载着恶魔(evil)自我,另一只肩膀上载着天使(angel)超我;自我和超我都试图引导人的行动。人的一只耳朵听到“这样做,这样做,”而另一只耳朵听到“不要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做出牺牲的人是受到了超我的指引。牺牲体现了人性崇高的一面。在一些紧要的关头,甚至一些表面上自私贪婪的人都可能像圣人一样做出牺牲。
第三节:主人公做出牺牲。牺牲意味着做最好的事(best thing),比做正确的事要更多。故事发展到这一点要回答主人公是否要做最好的事。这一节要着重两个方面:
这一节自然是富于情感的(emotional),但要注意不要过于煽情和渲染。不要夸张人物的情感和牺牲的行动。含蓄(underplay)比夸张(overplay)要好得多。要避免试图把主人公变成一个圣人。让读者去鉴定牺牲的价值。如果作为作者你很清楚你的写作意图,要相信读者不难达到你期望他们达到的结论。
注意要点
(1) 牺牲应该有高昂的个人代价(great personal cost)。主人公要面临很高的身体或精神上的风险。
(2) 主人公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一个由低道德状态(lower moral state)到高道德状态(higher moral state)的转变(transformation)。
(3) 要有一些事件强迫主人公做自我牺牲的决定。
(4) 确保铺设有关主人公的人物基础(foundation of character),以使读者明了主人公走向自我牺牲的道路。
(5) 牢记所有事件都反映主人公。这些事件被用来展示、检验主人公。
(6) 揭示清楚主人公的动机,以使读者明白主人公为什么要作出那样的牺牲。
(7) 根据主人公的思想序列来表现它的行动序列。
(8) 故事的中心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道德困境(strong moral dilemma)。
例子
中国文学充斥牺牲情节的作品,但其中很多都有缺乏内心斗争和心路历程、过于渲染的毛病。这里举几个外国文学的例子: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狄更斯的《双城记》(《Tales
of Two Cities》),Stanley
Kramer
(主要情节模式十七至二十,待续。)
我的更多相关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