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吉利汽车或成为海外高利贷的职业经理人(经济评论)
洪维
吉利集团堪称中国民营企业的样本,掌门人李书福亦堪称中国企业家群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从1996年开始在小作坊里 用铁头和玻璃纤维敲打出第一辆汽车,到收购全球知名品牌沃尔沃,短短10多年时间,这个高中毕业的浙江民企老板实现惊人飞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更使得吉利集团与李书福名声大震。
当初收购沃尔沃,吉利集团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是因为其出价远高于其他竞争者,大多数竞争者的方案是从福特手中购买沃尔沃是小头,大头放在了沃尔沃日后的重组和运营上。也就是说,吉利汽车收购款打的是高息欠条。福特于2010年3月28日的公告中就已指出:“吉利的18亿美元购买价格,2亿美元将通过票据形式支付,其余的为现金支付。” 福特在纽交所的信息披露,2亿美元票据为交易结束时所授出的卖方信贷。实际情况却是:“2亿美元票据实际上是吉利开给福特的欠条,吉利将在收购后,再以高利息支付给福特。”其实沃尔沃日后的重组和运营才是大头。
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当时披露的收购价,吉利集团总共需要支付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发展流动资金9亿美元。比传闻中缩水一半,实则回避了很多问题。披露的仅仅是交易价格,即吉利购买沃尔沃,需要支付给福特的并购款,此外,吉利还需要向福特支付沃尔沃多年的35亿美元欠债。对于并购后的沃尔沃费用开支,更是一大单:吉利承诺不重组不裁员的前提下,投入沃尔沃欧洲总部运营的费用是多少?并购后,保证现有人员安置及福利,又需要投入多少?吉利集团的债主不仅有高盛。李书福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中称,融资中近50%来自海外资金,包括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的机构出资近13亿美元。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吉利集团,很大一部分收购资金都来自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贷款,应急的部分是通过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获得。
回想2009年9月23日,吉利集团引入高盛作为外资战略投资者,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高盛则获得了吉利汽车1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高盛不仅作为战略股东,为吉利集团上市公司融资,还承担了为其在海外发行高息债券的营生。高盛的做法是,通过吉利集团母子公司分头发债,高盛选择了财务披露清晰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发债,再以母公司做100%资产担保,锁定了看得见的收益。此外,还通过联合海外其他投行共同为吉利集团发债融资。
截至目前,多家海外私募机构仍保持和两年前一样的、拒绝合作的审慎态度。其原因,是这些海外机构的投资委员会均担心吉利集团的还款能力,认为融资风险太大。 高利贷亟待偿还,压力空前,缘起于对沃尔沃的收购,高潮于对沃尔沃的运营。相伴相随的,还有资产负债率高企和偿付能力欠佳。从2008年到2010年,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就从47.8亿元攀升到了710.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4%。
随着希腊、意大利在欧债危机中倒下之后,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法国?尽管萨科齐总统仍不打算承认,法国有可能被卷入危机旋涡,但整个国家早已弥漫着不安情绪。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上周四宣布调降法国的评级,为巴黎投下一颗震撼弹。虽然事后澄清是“摆乌龙”误发消息,但是围绕着法国的种种问题已一一浮现。此时的吉利汽车危机就是法国,如果说欧债危机就是中国企业纷纷跑路的缩影。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至少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吉利集团已重新开始秘密接洽海内外私募机构,如凯雷、TPG等国际大型PE机构,筹资的重要原因就是还高盛的高息债券。除了作为福特出售沃尔沃的财务顾问外,高盛还充当了吉利集团的海外融资方,并参与其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但令业界担心的是,包括上述海外融资路径遇阻在内,吉利集团的各类正常融资途径皆逐渐呈现堵塞之势。如果被逼无奈,最终只能走上以高利贷还高利贷的道路。
高利贷亟待偿还,压力空前,缘起于对沃尔沃的收购,高潮于对沃尔沃的运营。相伴相随的,还有资产负债率高企和偿付能力欠佳。从2008年到2010年,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就从47.8亿元攀升到了710.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4%。尽管“即使不收购沃尔沃,吉利也是浙江、江苏一带民间金融‘输血’的大户之一。”据接近吉利集团财务的人士透露,在吉利集团竞购沃尔沃的尽职调查中,就从某民间融资机构借入的单笔金额达到6亿元。从目前来看,吉利汽车在为高盛海外私募机构打工,自己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的吃菜,人家高盛轻松的吃大餐,而吉利汽车却没有职业经理人的待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