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水间的乡愁

(2011-05-23 09:26:28)
标签:

富春山居图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化•传承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每次读余光中这首诗到最后,便觉有如百川奔向东海,千峰朝向泰山,个人的悲欢与民族的思恋交融在一起,撩人乡愁。到了现代,亲人的乡愁已经多能靠通讯与交通工具的发达来弥补。那么诗词中的乡愁,还会在什么时候蓦然上心头?

  60年,天各一方,两岸相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传世之作,被后世称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黄公79岁时绘成《富春山居图》,不单笔墨技法已臻化境,胸中沟壑更是澄明虚静。6米长卷,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这卷画作身世坎坷,明末险些被收藏家吴洪裕带去殉葬,儿子于千钧一发之际从烈火中抢回,已烧得两半。历史上很多皇族、富商,甚至专业的收藏夹,其实不知如何面对好的艺术作品,殉葬祭友之举不能多指摘,却让人扼腕——毁灭往往起因于过分的爱。

  经此一劫,《富春山居图》只是更走上历史的刀锋。赝品乾隆视为真迹,盖章装裱;真迹于黑暗尘土之下,险些泯灭于时间。之后辗转沦落两地,却又恰好是海峡两岸。这种事,只能在这里发生着。作家若想编,都决计编不出来。

  现在,终于有了它合璧的一天。难怪温总理都要说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用台湾一位教授的话,《富春山居图》:“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公元1350年庚寅年完成;300年后,1650年庚寅年,吴洪裕欲焚画殉葬;而同样是在2010年庚寅年,温总理说了这句乡愁切切的话。

  每说到“国家”一次,可想的也许只是一幅地图,或是其他的抽象。但看着今日结束传奇、双图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却蓦然有了“江山”的韵味。它从私人物品变成为国家宝藏,经历的离散悲欢和执手相会,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如今它是图像的江山,也从高一个个体心目中的丘壑变成了一个“国家”的象征。

  虽然到今日,还有各种坎坷。比如文物交流本应双向,台湾却不肯将无用师卷借到大陆展出,怕是被扣押,从此便留在大陆——亚非拉国家,多因殖民或战争关系,有众多文物流落外国,所以国际上有一项法律,保证国家间的文化过境免扣押,台湾在等中国此项法律呢(不过这国际惯例似乎也意义不大,因为它是“国家”对“国家”才能起作用嘛……)。这时,能跨出第一步,就要无比的勇气与智慧。纠结一城一池的得失,怕是双方谁都难进一步。剩山图跨出第一步到了台湾,合璧之光,就已开启。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乡愁呢,现在还是一幅长长的画卷。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