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赚钱之道的艺术家
(2011-05-19 15:21:25)分类: 点滴•拾趣 |
一位在中央美院进修的朋友,说到近日本知名艺术家村上隆先生来做讲座,大谈艺术家如何赚钱,认为纯粹的画家已经不被需要了,艺术家的重点是怎么与社会契合,而不是画出好的作品。
我知道这位村上隆先生,是通过那款经典的LV樱桃包……古老熏香的LV字母边,萦绕着大和民族浪漫的樱花花瓣,一片片色彩轻佻的造型,拼在一起就像个笑脸般快乐。我是第一次在奢侈品上,看到“不大牌”、“不高贵”、“不奢华”的标签,可又如此讨人恋爱的设计造型。但他的金钱观这样直白,倒真是没想到。
偶尔翻了他的一本书,名为《艺术战斗论》。惊诧此君除了艺术家、企业家(赚钱手段凶猛,日本有庞大的设计工厂,美国有营销运营分公司),还是颇有见地的社会学家。他在分析西方人的艺术品购买心理上,简直钻进了这些民族的心肺深处。
他一针见血地说,艺术品的购买,与社交界特有的炫耀和竞争密不可分。买了一件几十万美元的艺术品,会不由地自得:“花如此多钱买了这个作品的我,是个有趣的家伙吧?”“了解艺术的我,知性而阔绰吧?”
奇妙的思想,而且确实如此。据我所知,东方国家,总是试图在艺术品中欣赏到创作者的灵魂。一卷书画,置于枕边,是不是打开赏玩,就进了里边百年的沉思与陈述中(现代的艺术品贩子不在此列)。西方国家也有,但一是难寻四百年以上的艺术品(多是文艺复兴之后),二是“后现代”和“消费主义”这两个形态源自西方,大大破灭了艺术的孤傲与强硬。
于是爱艺术品,就成了一件也可以用理性逻辑解释的事情。如村上先生所言,在美国富裕阶层,买了价格昂贵、又倍受好评的艺术品,在社会上是被尊敬的。而另外一方面,美国购买艺术品,再捐献给美术馆,那么购买的金额,就能成为免扣税的对象——多像慈善基金的政策引导。
村上先生没有一心苦读圣贤书,而去研究艺术品的市场规律与消费者心理,直击本质。所以他的艺术创作,针对性无与伦比,一个玩偶,轻松卖到1亿人民币。当人们不因为色彩、造型,和艺术笔法,而靠故事、概念、文化来买艺术品时,难不成还真如他所说,“纯粹的画家已经不被需要”。
唉,对艺术,我持保留意见。世间总该有一方清泉,以映照当下人们的欢笑泪水、过去的历史尘埃、未来的梦想妄想为己任。
但村上先生的研究方法,确实值得学习。任何一个行业,即使如艺术、文学这等,也因为各种社交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资本影响,有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心理脉动。不能进入这一领域思考问题,就无法一窥本质。想到的方法,也就都是皮毛之术。
前一篇:霹雳点燃北京·将文化做成生意
后一篇:山水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