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化白
(2010-03-17 10:27:54)
标签:
陶渊明文化 |
分类: 文化•传承 |
他向往田园,赞美田园,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间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看似诚心隐居,化为农民,实则是被自己这种甘于低就的品格感动。何曾见农人有如此心态?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之所以如此,只因他的心仍不属于田园,才能赞美田园。
这是看到的一段评论陶渊明的话。
也许这就是很标准的当代心态:目的指向,成本收益指向,臆测倾向,解构倾向。以这种心态读陶诗,总是在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前因后果,而不去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心固然不在仕途功利,也不在田园林泉,他的心在别处,他一生都在追求超越。至于是超越世俗还是超越自己,也许无人得知。但他确实将道家“无为”溶入极其简练脱俗的文字中,轻逸空灵地展现真正田园诗人的豁达。他面对着人生凄苦无奈时,(在一些诗中有体现),并没有大部分文人一样陷入所谓的痛苦中。
这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品其纯而独乐。田园是他的表现的形式,酒在于他已非魏晋的消解愁苦暂时释放自己的渠道,而成为内在的性情之物,不求大醉忘忧,而是小酌独乐。清醒状态又能适当的醉眼观世,而诗就在这种意境之中。
不知道现在名隐士,行无为的人们,有多少是真正的天然去雕饰,润物细无声。抑或以此为风雅的人太多,而又知道自己心中所想,所以都以开头那种心态推演古人?可惜陶渊明的诗是灵魂所需,有些人的诗是市场所需。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通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我做不到如此超脱,只能心向往之。对陶渊明的评价:七彩化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