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拆弹部队伊拉克美国战争杂谈 |
分类: 点滴•拾趣 |
《并非死掉的人不幸,只是我们侥幸活着》。这是去年和一个驻伊美国大兵的对话记录。
所以知道今年奥斯卡夺魁的并非《阿凡达》,而是伊战影片《The Hurt Locker》(国内译为《拆弹部队》,感觉不正,暂且用原文)后,我很想看一下,以艺术家角度,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写去年那一篇纪实中,我总在说大兵Luke的沉默。他本应有更多资格发表对战争、对政府、对伊拉克的看法,但他都是在沉默,仿佛我在用他根本听不懂的中文提问。他当然是在矛盾彷徨着。在那种有失去信仰,失去目的的危险下迷茫着,他丧失了慷慨为国、坚信一些理由的自信。
恰恰,这些迷茫与彷徨,我都在《The Hurt Locker》里看到了。
个人小英雄主义一直是美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这根精神支柱在不断消泯——所谓“英雄主义”。是当一个人怀有坚定信念,明确自我意识,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与魄力,取得造福于群体的功绩时,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
但《The Hurt Locker》中的James,他有近乎于疯狂的勇气和魄力,但他的自我意识早已变得迷离而彷徨。他不祈祷自己每天还侥幸活着,而像一个宁愿直面地狱的疯子。他跟炸弹交锋时,为了更专注可以把沉重的防爆衣全部脱掉。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James拒绝撤离,在有可能增加队友危险的情况下继续拆弹——他在拆弹中获得了强烈的快感,疲倦而满足。他重返战场前对前妻说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拆弹员”,更像一种借口,而不是信念。他对拆弹的迷恋必然导致他的死亡,没有一种英雄主义是不热爱生命的,是这样急切寻求死亡的。拆弹对于James,是迷茫下的寻求刺激,如俄罗斯轮盘赌一般,成为一种了结生命的疯狂解脱手段。
http://s5/middle/61b47812t81a6be8ef9c4&690
说的是这样东西。大家都有感觉了吧
为何而战,为谁二者。这最重要的两点,对美国大兵来说本是相当明确。我去年写的:“911后,相当,相当多的美国青年,被自由民主精神与保卫家园的责任感召加入军队。即使在出征伊拉克,他们也抱着还伊拉克人民以自由的激情,扛枪上阵。”但当他们深入伊拉克,发现身为美国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么,伊拉克人也不屑于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的同学大兵Luke为当地人民修建水电工程,伊拉克人在他们撤退时集会庆祝;James为确认一同踢球的孩子生死置自己于不顾,撤离时伊拉克的孩子们紧跟悍马吉普投掷石块。
他们,以及更多的美国青年,与其说是个坚强的士兵,不如说是个彷徨的参与者。面对看不到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追求一个是否正义的理想。这一切都,让他们不知所措。Luke给我看他未婚妻的照片时,这个有着宝石蓝双眸的女孩即将赴往阿富汗,他们无奈,但必须接受;影片里James重返伊拉克后下飞机时的微笑,向来也并不是出于他对战争的狂热,只是因为无法跳出这种窒息的快感,只能仍定为自己归宿的一丝无奈喜悦。
片头说:战争是毒品。毒品,让人无法抗拒,更让人无法逃离。在伊拉克后代心中,仇恨种子已埋下,会在以后的岁月中随时发芽开花结果。而美国大兵也已深陷战争,无法适应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战争成了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
战争,以及操纵战争的人,明确而写意地碾轧着历史、命运,与个人。而其中的参与者,却又都是牺牲者,没有强弱之分,即使走得再远,终难逃被碾碎的宿命。
敌人到底是谁?隔阂究竟如何消除?Luke不知道,James背后的导演也不知道。但他们都在呼吸之间,都在感受这缓慢而无法抗拒的、生命流逝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