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成本?难道不是无价么?
假设在美国修一个灯需要5000美元,但可以在降低该路口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0.1%。那什么样的路口要修灯?什么样的路口不需要?如果生命是无价的,毫无疑问所有的路口都应修上红绿灯。但事实上,人流量少的路口修灯的情况并不多。这个决策的依据就是人命的价值
5000/(人流量*发生事故死亡率*0.1%)。
所以这是两难的抉择。生命无价这一道德观念和经济学的碰撞仍然在发生,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嘴里说着生命无价,实际上为了节省2分钟时间横穿马路,冒着百万分之0.4的空难概率从纽约飞向巴黎。
一个小故事:
某天,一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敲开你的房门,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拿出一箱
100万美元的现金,再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按钮,说:“只要你按一下这个按钮,你就能得到这一百万,但这世界上会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死去。这件事没有人会知道。你有24小时考虑,明天这时候我会回来。你按了我就知道,明天我会把现金给你;你不按我也知道,明天我会来拿走这个盒子给下一个我挑选的人。你知道,你不按总会有人按的。”
这是个很精妙的道德故事,如果那怪人直接拖来一个陌生人,递给主人公一把枪,说:“杀掉他立刻给你一百万。”这故事的戏剧性就要大打折扣,主人公大概要具备杀人狂的素质才能下得了手,我们普通老百姓观众没有共鸣。所以精妙就精妙在一边是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绿花花的一百万美元,另一边是神不知鬼不觉眼不见心不烦地让一个不痛不痒完全无关的陌生人死掉。
这时候,如果你思考的起点是这个生命究竟价值多少,那么一百万、一千万……总有一个数字,会让你按下去。
在经济学面前,道德似乎都成为了伪善。
但也许,经济学仅仅是提供了另一个切入手段、另一套分析方式,而并不意味着面临一个抉择的时候,不懂经济学的你会做出行为A、懂经济学的你就会做出行为B。无论懂与不懂,你的行为大体是一致的。看起来这些例子中,经济学能颠覆人类的伦理基石——瞧,原来生命居然是有价的。而事实上,经济学什么也颠覆不了,它只是换了一种解释方式。
或者说,道德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它不是完备的系统,需要不断修正。当例子所提的事例不具备普遍意义甚至现实性的时候,所有涉及道德的思辨都不存在合理意义。
如果这观点过于消极逃避问题,那么另一种原则就更加直接:不能以任何善的名义剥夺其他的善。
选择何种价值观和理解方法,还要看人。作为经济学家,他会选择不按。因为他思考的起点并不是这人命是否值一百万,而是:一条陌生人的人命对他来说根本不值什么钱。如果这个故事是“一个怪人让你给他100万,不然他就杀一个陌生人”。那么都不必考虑24小时,立刻就可以请他走人。他开始讨价还价:50万?一万?谢……试着往这里填一个数字,就可以知道自己对一个陌生生命的估价了。对经济学家而言,也许这数字是500美元。
正因为一条陌生人命对他而言不值什么钱,所以他绝不会按那个按钮,凭什么用一百万美元来换不值500块的东西?他的思维是:一定有诈,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让他支付相应的代价,他既然没有一百万,那也必定付不起值一百万的代价。所以,不按。
做为经济学家,他坚信不论哪个次元、哪个星球、哪个空间的人,都有着同样的经济规律:没有白吃的午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