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中美大学文化 |
分类: 文化•传承 |
今天运气超级好,深更半夜刷下学期的选修课页面,一门连刷三天都没刷到的课:公共演讲 PUBLIC SPEAKING,在我和人聊MSN时一下刷出来了!美国这边和中国一样,牛导师或很容易给高分的导师开的选修课,经常挤得车如水马如龙。键盘的刷新键爆掉不提,还要看人品是否足够好。还好这边的选修课比国内丰富很多,选择面大一些。有多少,大家可以看看我们学校的选课页面:
http://soc.our.psu.edu/soc/advanced_search.cfm
Course Abbreviation/Name里是大类,VIEW SCHEDULE里是细分。每次面对茫茫课海时都觉得患上了选择恐惧症。
和国内的同学朋友聊天,感觉中美选修课地位差别明显。这边可选课程、时间非常自由,班级概念薄弱。一门课也许有4个时间段,可以选自己方便的时间去上。每个时间段的一堂课里,可能有听必修课的学生,也有选修课的学生。老师一视同仁,你进了我的教室,就要达到我所有要求(因此也出现过我选修希腊史,第一堂课考试用拉丁文去标注古希腊城邦名称这样的人间悲剧)。中国现在应该还是选修课集中在晚上(相对于学生来说,是晚饭后的“自由时间”),所有同学都是来上选修课的,老师也就抱起了“我在教选修课”的心态。很多时候你混学分,我混课时,就混混下去了。
自由的选择,可以给各种激情保留余地。对未知现象无限好奇而执着的人,可能成为科学家;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热情与天赋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大师;热爱各种文化喜爱公共事务的人,可能成为活动家与政客。这种环境保证了对各种可能性的最小概率扼杀。
当然,各国环境不同,我们不能和美国简单对比。就拿高考和咱们的大学引导方向来说,我认为在既有条件下,算是相当公平和实用的方法了。激进地提倡通才教育、人文教育、个性化教育,也许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不公与秩序混乱。但有一点,美国属于西方文明体系,西方人文历史的课程有深度有乐趣。我上学期选修了希腊史与中世纪诗歌,这学期正在法语与其它几门课之间踌躇烦躁着……(考虑学分与为了提前毕业,有意思的课很多,一学期却只能选6-7门)这些课上西方文明精华导引的思维穿越与哲学艺术熏陶,醍醐灌顶般舒爽。
但国内,却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力,可以让华夏文化的精髓在大学时代注入学生血液。美国很重人文教育,专业技能之外,演讲社交、文化宗教、尤其是成熟而哲学化的思维方法,都是必不可缺的修养。这些是西方文明哲学体系下的经验,国内没有如此充沛的西方资源,但足以匹敌欧美两个大陆文明总和的中华文化,却也不受重视,让很多人毕业时都没有来得及、没机会学会哲学化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无法用先哲的精华圆润自身。拥有如此多的知识,如果却毫无自知,这是何等遗憾。
绝大多数人都在工作后几年,将近30岁时才经过社会敲打,开始尝试哲学化地思考。一代又一代天才们,被浪费了多少个10年在其中?而我们坐守的文明瑰宝,又情何以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