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声周迅杂谈 |
分类: 点滴•拾趣 |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李宁玉是一个真实的角色,高傲、心虚、挣扎。尊严受到无以复加的凌辱时,爱情是她的一切,简单,脆弱而又坚定着。
但如果民族存亡之际,每人都是这样的角色,中华早已身陷绝境了。
于是有了顾晓梦这样的人。她心里有比爱情、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可曾仔细想过,为什么一个衣食无忧、政商军三界左右逢源的巨商女儿,要忍辱负重,赌上全部的青春与性命,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战争中不能简单套用和平生活中的伦理原则。生命诚可贵,但是,在战场上的逻辑就是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即使这种服从往往意味着牺牲。战争会让本来很怕死的人,能心甘地选择死亡。这源于一种信仰,为了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美好明天的信仰。“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这种想法,一个人可以有,但一个民族以及随时准备保卫这个民族的战士决不能有。战争之于民族,就是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先烈的热血倾洒,就只有国破山河在的尊严沦丧。敢于牺牲,准备牺牲,才能避免牺牲。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
周迅外表轻佻内心隐忍,最后李宁玉站在窗台后,似乎又看见那个眼眸清澈淡定,笑容和煦温暖的顾晓梦坐在床边缝摩斯码时,那个镜头真的很美很美。她是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女人,拥有一般的女人根本无法想象力量的内心。顾晓梦到最后都是在演戏,希望李宁玉告发自己,而让情报传出去。但当卸下所有面具伪装,显露真身,刹那间周身都似乎有了神的光芒。
在和平年代长大的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战争年代先辈们的激情。人对死亡有着原始的恐惧,但先辈们为了理想而献出生命时,不是不怕死,而是在退缩不前与挺身而出之间无私的取舍。
值得铭记与尊重的,不是“英雄”、“烈士”,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他们曾经活过,所以我们需要祭奠与怀念。但也许是文化禁忌,不能残酷血腥,我们对于历史的描述很多都只是“严刑逼供”四个字。省略了那些细节,如何能知道什么是恶魔、残忍、暴虐,怎么感觉到先烈们到底经受了多少惨烈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敌人的暴行越是灭绝人性,我们就越是加深了话语禁忌,越是无法把它公之于众。越是缄口不言,越是造成对历史的浑然不知和遗忘。而这种话语的缺失,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和对先烈及无数受难者的最大亵渎。
所以我想,这些酷刑,不是小朋友的话,看一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