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舍中山一鲁生,横刀立马故乡情。
惠车凿壁成大道,泼墨诗书任驰骋。”
身为平山人的香港《文汇报》社社长的王树成,如此赞曰。
“为可爱的平山半生心血写青史,建精神之家园柏坡十年谱华章”。
亦是平山人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民,这般称道。
“有史识和诗心,再加情感,其文其人,也就有了境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如此感叹。
“祖籍圣人齐鲁地,
一腔慷慨燕赵情。
中山无数沧桑事,
尽在此君掌握中。”
作为朋友,蛟潭月影,如此喟叹。
此人即非平山籍人士张志平也!
数十载奔走于平山大地,“爱得深沉、难舍难分”(志平语)几十年追寻西柏坡,解读西柏坡,成果颇丰。
无论是当西柏坡纪念馆馆长,还是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那深爱平山地,钟情西柏坡的情感,炽热得让人敬佩。
多年来,他致力于西柏坡及平山地方革命史、古代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沉甸甸17本著述,厚重重200万文字,却是只为平山、只为西柏坡而作。
诚如志平言:“人一辈子有许多事做,而我只做‘西柏坡——平山’这一件事,就够了。”
这精神,这执著,这境界,如今还有几人能持?
这敬畏,这感悟,这成果,如今竟有几人能有?
一部被誉为“诗词文赋,古语今言,均直抒胸臆,尽见拳拳之心,蕴得精神风流”“颇有异彩”(陈晋语)的书——《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精品集》问世,捧读之余,欣喜异常。
这三百余位书法名家,各显才艺,正草隶篆,恣意挥洒,将志平千余首吟咏平山大地诗词文赋中的三百余首,精心泼墨,直弄得个“诗书一体,雅趣辉映,称华彩扑面,庶几当之”。
约三万年前,旧石器人类从这里走来;四千多年前,先商始祖从这里走来;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中山从这里走来;六十多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就是平山!就是志平呼为故乡的平山!
悠远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红色的记忆,这肥沃的土壤浸润着这齐鲁来人,他感慨万千:“四十年,我在故乡平山完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
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养育了他,也成就了他。他把平山视如亲亲故乡,那一首首“平山记忆”、“故乡吟”、“插队记事”、“西柏坡记忆”、“中山怀古”......那痴情,那激情,那钟情,竟教生于斯长于斯土生土长的平山人,也自愧不如!
自诩“嘉阳书生三分气,一醉写诗二十年”,他踏遍了这2648平方公里的寸寸角落,他走过了717个村寨的659个。
说起平山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革命历史,他如数家珍;论及西柏坡今昔掌故,博大精神,他更是了如指掌;议起战国中山,亦是真知灼见,研究深入......
“数枝桃杏映天井,一弯古月照冷泉”,这一联诗里的“桃杏”、“天井”、“古月”、“冷泉”皆山乡小村,竟被他拿来入诗,浑然天成,雅趣横生。不是对故乡“爱得深沉”,这诗情,这灵感,哪里寻得?这岂是那只会拼凑平平仄仄的酸酸文人,能醒得的诗情韵律?
平山那几万年前的沧桑蜕变,几千年前的古国更迭,几十年的风云会集,你尽可在这《西柏坡之恋》的书页中,细细品读,慢慢感悟。
切莫只醉心于这众多名家墨宝的神采、气韵、意境,单揣摩这难得一见的精品之用笔、结构、章法;也莫轻轻把这些诗词文字,看做文人墨客茶余饭后消遣,附庸风雅。
他那“历尽繁华看沉浮,自将忠诚写人生”的抒怀,那“三番家破故国在,独留一石记乾坤”咏史,那“壮志凌云,一代英雄开伟业;箴言在耳,两个务必传精神”的记事,都合了唐诗人白乐天的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最忆西柏坡”,他捧出一个诗意的西柏坡;“谁有我家乡风韵”,他抒发了行走平山,寻找历史,品读山水,对这片故土地的眷恋;“自将忠诚写人生”,表达了他对革命前辈和文化名人的崇敬和颂扬;“思君心如旧”,体现了他重情笃义、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别样心思上心头”,吐露了他顿悟历史、感触人生的胸怀和情思;“文章万世赋为重”,他用“赋”的形式,对平山的灵山秀水进行描画的探索。
宋诗人梅尧臣有言:“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这诗文,“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书法,附丽于诗文,更见几多风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才是《西柏坡之恋》的亮点和看点。
欣闻志平还有动静,一大批抒写平山的著述,正在撰写中,《考古平山》、《平山村庄考》、《中山文化论》.....
言必称平山,文皆述平山,情尽系平山,恰如陈晋所言:“压上一生做的这件事,说到底,就是传承文化,积累智慧。哪个民族,哪个国度,不需要这样的人和事呢?真可谓,‘大道不孤’。”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我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为故乡平山地,为红色西柏坡,为战国古中山“压上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