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元钞票贴上考卷,该谁汗颜?

(2011-03-12 07:33:56)
标签:

杂谈

   

            “ 荒唐答案”,严肃话题。

          青岛某中学高中会考模拟考试时,有个考生在一道试题的答题处,贴了一张百元大钞,这该答题处却是空白一片!

 

                              

                                    

        “从来没看到过这么荒唐的‘答案’,确实是哭笑不得。”阅卷的王老师告诉记者,每学期的会考成绩,最终会记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并写入档案,所以每次会考都很重要。可能这名学生因为不会答这道题,就将钱贴在试卷上,想让老师手下留情。“孩子家中比较富裕,但是学习一般。”王老师随后将这100元钱还给了该学生,并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

         这“答案”荒唐么?荒唐之中大有无尽玄机;这举动令人哭笑不得么?哭笑之余该有几多思考。

          这学生用司马光砸缸似的思维方式行事,活鲜鲜地把考场与市场与官场直接嫁接在了一起。  
          老师将这道题判作零分,是自然的事;这学生该挨批,也是应当的事。但如果硬只说这“答案”荒唐无稽,一骂了之,而不去变换角度 ,延伸思维,岂不浪费了这活生生的好素材!    

                这荒唐“答案”背后,隐藏着一份复杂的人生答卷,凸显出许多丑陋的世相。

               我们不能只从应试教育逼人无奈的角度,来解读这“答案”。 我倒宁愿反用“郢书燕说”那段典故,看这钞票代答案的奇闻;颠覆那故里牵强附会、曲解原意的成分,透视这“答案”里窥到的大千世界。

        《韩非子》中有那“郢书燕说”典故来历的记载“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楚国的国都郢城有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是在晚上,灯光昏暗,便对旁边持烛照明的仆人说:“举烛”,意思是把灯烛举高举近。写信人嘴里说着,就随手在信上写下“举烛”二字。燕国宰相读信时发现“举烛”二字与上下文毫无联系,明显不是信中内容。燕相读信,认为这是写信人用这种巧妙的办法在提意见:“举烛,就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就是政治清明,要想政治清明就要举贤任能。”燕国宰相把自己的理解讲给燕王,燕王也很高兴,立刻下令采取各种措施力求任用贤能之士。燕国因此大治。

            这曲解,有趣味,有哲理,有水平,有嚼头!比那司马光砸缸更有魅力!

            这考生,如何竟想到用如此雷人方式对付考试?他的目的是,金钱铺路向阅卷人行贿,以求老师放他一马。

                 一个高中生何以愚笨到这个程度,才是这荒唐“答案”隐含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试之害,甚于猛虎。一卷定终身的高考体制,指引着考生前进的方向,影响着考生的命运。“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再形象再现实不过地揭示了分数对学生而言,犹如宝哥哥颈上那命根儿通灵宝玉。分数,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分数戕害了他们的智能。

             教育之弱,令人忧心。家长望子成龙成凤,不惜血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坚守“不教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高价幼儿班、各类培训班,直把将子女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平时,有家长用自己的作态,言传身教。如给官儿权势送钱物,求办事;或者对子女耳提面命地灌输金钱万能的价值观,于是,小小孩童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般地,懂得了钱的丑陋罪恶的另一面的作用。

                社会之染,侵袭思想。他们天天从电视、网络、报纸、街谈巷议听得到各类腐败事例:某人行贿谋得官帽,某人晚节不保被查,某人花钱摆平臭事……这等大酱缸似的环境,传递给学生如此纷杂的信息,难怪他们早早有了如此世故,如此卑下的处世之道。

                 高考作弊,至少表示考生尚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敢明目张胆行事。考卷贴钞票,已经全然没有了法的畏惧,显示出飞扬跋扈般的狂妄。后者之害甚于前者,更觉可怕!

                 这荒唐“答案”背后的严肃话题,还不够沉重吗?这严肃话题里的真实答案,还不够令人寒心、惊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