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市长、公开信,这些足以构成新闻的几大要素,也是王进文致山东潍坊市市长的信得以迅速传播,进而升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
近日,因家乡的房屋在未签拆迁协议的情况下,于凌晨时分被强拆,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王进文,发出了《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王进文致工学博士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有关拆迁问题的公开信》。随后,潍坊市潍城区区委副书记王兆辉即亲赴京城,与其“当面接洽”。
“学了10年的法律,10年寒窗,我一直用法律途径来试图解决我所面临的问题,而且我也充当了我们村村民的法律顾问。如果说,我在掌握了所有的证据,并采取了合理的法律手段的前提下,仍然没能维护合法权益,那么中国的法制和法律您认为是成功的吗?”公开信中,王进文这沉甸甸的话语,好似重锤一般,狠狠砸向人们心头!
学了十载法律的博士,拿着锐利的法律武器,竟然像堂吉诃德似地败下阵来,是博士无能,还是法律无力?
民众维权,其路漫漫,大道不畅,小道必昌。当正常的方式行不通时,民众必然被逼得剑走偏锋,甚至去寻“旁门左道”。农民工讨薪不成,就爬吊塔;被强拆者护房不得,就自焚;......坊间流行一句顺口溜无奈地道出了这条维权“华容道”的尴尬与凄苦:“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何以至此?他们只是为了维护应有的、法律已经明确赋予自己的那点儿权益。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吸引媒体的注意,只有获得领导的关注,他们才能有些许维权成功的希望。
“法”路不通,便只剩下秉笔直书,凭借一身“马甲”,试图唤起公权重视。王进文装着一肚子法律,却只能行此下策。
他坦言,自己“绑架”了清华、“绑架”了博士、“绑架”了法律!“这可能是个冷幽默,但需要反思的是,我“绑架”了这些,谁“绑架”了我,谁“绑架”了唐福珍,谁“绑架”了那些面临野蛮拆迁的人?”他万般无奈地“绑架”,凸显了法治的悲哀;他更无奈地被“绑架”,彰显了人治的猖獗!
八千余字的公开信,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敢言,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言语稳健而不乏犀利,蕴含法理而不卑不亢。
一封信,让人读出来了两重悲哀:名校的博士的光环,也抵挡不住推土机;法学博士学法懂法,精法理,通法条,也得放弃正常的法律途径,寻求“人治”色彩浓浓的维权方式。
这是高呼“不强拆就没有新中国”官员们的胜利;是狂言“不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县委书记们的欣喜!
这是对公权力的肆意侵害,是相关部门不作为的凸显,更是法治不彰窘境的蔓延。于是,两重悲哀汇聚为一个大的悲哀:是法律的悲哀!
如王进文似的身份,并非家家有,他尚且弄个如此无奈尴尬结果,普通军民人等,要想讨些公道,维些权益,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事情一经媒体披露,一经网民追踪,往往会有奇效生出。犀利哥、凤姐的显赫江湖;天价烟局长、日记门官员的顷刻倒台,无一不验证了媒体、网络、公众、公开的力量。法律应有的的分量呢?
事情一旦搞大,那掩耳盗铃的,那此地无银的主儿,都会变得异常温良恭贤让。短短几日,清华博士就收到了匿名电话——“给你汇138万,这事就别闹了”。是官方授意所为,还是商人暗中給力,可以忽略不计。只是说明了一点:邪不压正。自然,王进文拒绝了这暗送秋波的交易,未使斯文扫地,未叫法律蒙尘!
“作为一介布衣,恪尽公民责任,所做唯有发声,唯有呼吁......至于呼吁后的结果,或许更糟,或许好转,或许难言;”王进文信中,迷茫地述说着自己的内心之苦。但他那美好而坚定的信念,却有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所学所能使之在尽可能多的媒体、网络及政府机关中知晓,以此促成您及相关人等对于拆迁问题的关注,使无助百姓不至对法律完全失望,因为不公只有置于阳光之下才能加以克服。”贤哉,王生!壮哉,王生!
“人在做,天在看。”用王进文信中的结尾语,作为这博文的结尾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