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未病态的含义
(2010-09-29 05:09:06)
标签:
精神未病态含义健康养生系列谈健康 |
精神病未病态的含义是,即使是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的症状,也不要害怕,只要不讳疾忌医,及时进行卓有成效后期预防治疗,是完全可以促使他向健康方向转化的,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因为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精神病与神经症在病因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是由于患者机体阴阳失调,只不过精神病患者机体阴阳失调更为严重,心理生活空间更狭小,自信、自律恢复更为困难。但确实是可以治愈的。
健康养生系列谈(16)
精神未病态的含义
精神未病概念是未病概念的延伸。“未病”这个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指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
何谓“病态”?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给病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也很难找到病态与正常之间严格的划分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没有什么屏障阻隔一个人从一侧突然跨人另一侧。“另一侧”是不存在的,仅仅是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同而已。
确实,我们有许多心理测验,旨在测量人格的各个方面;我们也有许多精神病学和临床的心理学的诊断技术,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所作的估量都是主观的过程。基于心理测验和临床诊断的心理健康评价是人为性质的鉴定,因而可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估计或测量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方法还不十分精密。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所做的一个研究,戏剧性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让一些正常人,包括他自己去12家不同的精神病院,看医院工作人员是否会把眼前的正常人从变态人中辨别出来。
为得到进人精神病院的许可,罗森汉和他的合作者们(儿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画家、家庭主妇、心理学研究生各一名,其余是心理学家)的自诉都相同:他们总听到一些声音。他们诉述这些声音不怎么明确,但似乎是“空的”、“砰”。除了这些声音,所有假患者都如实诉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只是没有说出真实姓名和职业。
几乎所有假患者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并都被允许住院。一住进医院,他们就完全正常地生活,并终止一切假装出来的变态行为。按理,正常人应很容易且很快被从不正常的人中识别出来。实际上,假患者最初还担心他们的骗局会立即被揭穿,但是人院后不久,他们的担心变成了希望出院,因此他们尽管正常行为的动机很强,同医院工作人员也极为合作。
他们并没有不正常,被觉察要花多长时间?他们的心智健全,在心智不健全的人中间突出程度如何?他们终于没有被发现!某些人在医院呆了52天之久,而只是由于医院以外有人介入他们才得以出院。医院工作人员并未认识到他们做了错误的诊断。所有假患者出院时都有一个“精神分裂症缓和”的诊断,其意思是他们仍是不正常的,但他们的症状暂时减轻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从未觉察这些人是心智正常的,但某些真正的患者却发现了。一个病区的118名患者中有35名对假患者产生了怀疑。“你并不疯,”他们说,“你是一个记者或教授……你正检查这个医院。”
罗森汉还做了另外一个研究,被研究的工作人员已经知道罗森汉第一个研究的结果,并且不相信这种错误会在自己的医院里发生,罗森汉告诉这些工作人员,在以后的三个月中,会有一个或几个假患者在某个时间来医院试着争取住院。这个精神病院工作人员判断的正确程度如何呢?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被接受住院的人共有193人。这些人当中,41名被判断为是假患者的可能性很大,即他们都完全正常,另外,至少有一位精神病专家表示怀疑,认为正常的可能只有23人。将这些判断同罗森汉派去的假患者人数作比较,结果如何呢?十分遗憾,罗森汉没有派任何假患者去这家精神病院。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甚至心理健康领域的专门人员也很难区分正常和变态,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病态。罗森汉指出:“事实上精神病诊断通常出现的不可靠性很久以前就已为人所知,而这种现象至今仍在如此压倒一切的对比数据面前继续,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就精神疾病分类来看,比较公认的标准认为,精神病与神经症属于病态,而轻微情绪失调则属于正常。
根据人类精神健康状况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精神未病的概念则有四方面的含义,即精神未病有四种形态:
(1)心安神定未病态。情绪平稳,没有恐惧,没有不安,注意集中,思维通畅,机体松弛,心清神静。也就是心理调和,没有冲突,感知正常,精力充沛的健康状态。但处于此种状态的人,有可能存在某个或某些不良习惯,有可能危及心神的安宁和健康。比如,据我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都在晚上11点钟以后睡觉,这也就是导致当代大学生81%的人处于高度紧张的原因之一。
(2)轻微情绪失调未病态。当你因疲劳而不安,或因空虚而冷漠,或因挫折而沮丧,或因冲突而焦虑,或因丧失而忧郁……如果这类不安、冷漠、沮丧、焦虑以及忧郁等情绪持续的时间既不是很短,也不是很长,或者出现周期性的反复,而且影响到你的感知、记忆、思维和行动,那么你可能已经处于轻微情绪失调未病态。相对神经症来说,轻微情绪失调症状较轻,我们都有可能经历暂时的轻微情绪失调的体验。一般说来,不会出现任何变态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处于轻微失调未病态的人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周围的任何人都可能难以察觉。因为这些人可以在其日常社会交往中保持正常活动,在班级里或工作上仍表现得合情合理。但是,在内心里,他们却充满忧虑、担心、恐惧、焦虑或压抑。
轻微情绪失调未病态是可变的。如果我们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信赖自己的机体,对自身的柔情持开放的态度,我们便可从轻微情绪的体验中得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危机的体验常常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助于健康与发展。但是,如果我们惊惶失措,封闭自己,缺乏自信,丧失自律的能力,任其恶化,都有可能导致神经症乃至精神病。
(3)神经症未病态。神经症处在轻微情绪失调和精神病之间。因而,它比轻微情绪失调更严重,而又比精神病轻一些:神经症一词其真实意义是指,由于挫折和冲突以及由二者所引起的焦虑的典型表现。或者说,焦虑是神经症的主要特征,它被直接感受到或表现出来,或被潜意识所支配。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不是由于意识引起来的,而是起源于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即我们压抑了最有意义的经验的意识;我们内心的潜意识的实在与我们意识中对这种实在的否定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导致神经症。
处于神经病未病态的人,同现实的联系是没有缺陷的。他能够进行合理的交谈,没有表现出对外部现实的任何歪曲的迹象。他在正常范围内知觉自身所处的环境,不为超乎寻常的想象、幻觉和错觉所影响。跟随他的思维顺序并不困难,在神经症中,情绪紊乱是轻微的,不像精神病中那样严重。在神经症中,认知的错误也是轻微的,而在精神病的行为中,认知的错误极为严重,并破坏了智力功能。在社会关系上,神经症行为失调程度远不及精神病的行为失调程度那么重,一个神经症患者尽管处于紊乱和失调状态,但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在神经症中,不像精神病所表现的那样,出现严重的人格紊乱。因而,神经症的患者仍保存着良好的完整性。与精神病相比,神经症对他人的伤害少,其行为偏离的症状并不严重,不会引起他人的焦虑。
(4)精神病未病态。这里的精神病是指功能性精神病,而不是由于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失调,因此,它与神经症相比,代表了人类精神方面的重型疾病。对于精神病,经常使用一个法律和社会学术语“精神错乱”。一个人如果被定为“精神错乱”,一般认为他便丧失了有意识的行为的能力。因此,律师经常以其当事人精神错乱为理由,使他们免受对其所犯罪行的惩罚。
精神病患者对其本人和其它人都具有潜在的危险。他们的行为通常是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为这个缘故,从传统上说,无论患者是否愿意,他们必须进行住院治疗。对神经症病人来说,就没有这个必要了。神经症病人只建造空中楼阁,而精神病人实际上则生活在里面。这表明与神经症病人相反,精神病人的世界是虚幻的。如果说一个神经症病人不否认现实,而仅仅试图忽略它,那么精神病人则完全否定现实,用某种别的东西来代替它。精神病的行为特点具有性质明确的症状,诸如妄想、幻觉、昏迷或木僵,以及强烈的激动等。
精神病未病态的含义是,即使是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的症状,也不要害怕,只要不讳疾忌医,及时进行卓有成效的治疗与后期预防治疗,是完全可以促使他向健康方向转化的,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因为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精神病与神经症在病因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是由于患者机体阴阳失调,只不过精神病患者机体阴阳失调更为严重,心理生活空间更狭小,自信、自律恢复更为困难。但确实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