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者还需静心养生
(2010-09-30 05:24:51)
标签:
健康者还需养生健康养生系列谈健康 |
健康者心静,保持健康则需静心养生。静心养生并不反对行动,它不是要你逃避竞争,逃避社会,退居深山,逃避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在这激烈变动的时代里,能使你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能使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勇敢地、全身心地投人生活的激流,有胆有识地面对无数的选择。
健康养生系列谈(17)
健康者还需静心养生
健康者心静,保持健康则需静心。当你还处在心安神定未病态时,你最需要的,也是你此时此刻最值得去做的,就是静心养生,让欢乐长驻,让健康长在。
静心养生的精髓是静神。历代医学名家也极力倡导“静神以摄生防病”的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就是说在思想上要保持内心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就可精神健旺,预防疾病。刘完素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素问玄机原病式》);《养生四要》说,“人之性常静”,“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定,以此养生则寿”;曹庭栋更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老老恒言·燕居》)。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了许许多多静神养生的方法,如吐纳、坐禅、气功与按摩等诸法,虽然操练的方法各异,但其功能都是使大脑安静下来,让大脑皮层在操练时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状态,各内脏器官得以休息,血压平稳,代谢降低,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延寿。
静心养生并不反对行动,它不是要你逃避竞争,逃避社会,退居深山,逃避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在这激烈变动的时代里,你的心却始终是全然的安宁和清静。因为静心能使你获得爱的芬芳,能使你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能使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勇敢地,、全身心地投人生活的激流,有胆有识地面对无数的选择。
《四友斋丛说》一书,摄生之论甚多,而静心养生之论尤为精彩。
其—,“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酌中恰好即止”。像这样,处事恰如其分,绝不偏激,则情理得过,心安理得,自然有益于心身健康。
其二,“人家最不要事事称意,常有些不足处才好,若人家事事足意,便有些不好事出来,亦消长之理然之”。这是因为事事得意,容易忘乎所以,以招惹是非;常有不足之处,则会虚心慎行,祸患也就较难发生。
其三,“量可学乎?公曰:某幼时,有犯者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然,殊不与人较,某何曾不自学来”。心胸开阔,宽宏大量,是达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而宽宏的气量,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而形成的。这种“量可学”的观点,是科学的,所提出的学量过程,是由外向内,久则自熟,也是难得的智慧。
其四,“处顺境而乐之者易,处逆境而乐之者难。若曾点之浴沂,邵雍之击壤,皆顺境也,惟广琴于浚井之日,弦歌于绝粮之余,以致捉襟见肘而歌商声,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乃为境之逆而乐之真耳”。怎样对待逆境,也是通达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一般而论,顺境乐易,逆境乐难;但乐天者、识理者、意志坚强者,仍能善处逆境而乐之。
其五,“太医孙君昉,字景初,自号四休居士。山谷问其说,四休笑曰: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山谷曰:此安乐法也。夫少欲者,不伐之家也。知足者,极乐之园也”。此谓少奢欲,无过求,知足常乐,不贪不妒,心安自乐。常处安乐的心境,自然有益于健康长寿,即所谓安乐延年。
“量可学乎?”“量可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静心养生是一种教育,一种不同于现在教育制度的教育。现行的教育制度沿袭于西方,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逻辑思考的日益精微,其教育的重心是传授知识。静心养生教育的目的则是健康程度的日益增长,其教育的重心则是静心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