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未病学
(2010-09-28 05:06:13)
标签:
精神未病学健康养生系列谈情感 |
时至今日,正如弗洛姆所说“人追随理性主义,业已达到理性主义变得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当人们试图通过西方科学的方法解决人类精神疾病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滥用毒品。
而能够改变这种滥用毒品现象的有效途径是普及精神未病学的研究成果。
健康养生系列谈(15)
精神未病学
2007年7月《精神病可以治愈》出版,不少患者的父母在其子女被治愈以后,都不约而同地问我:“杨教授,您有这么完善的理论,有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造福于更多的患者及其家庭呢?”
面对这样的发问,我只能是苦苦一笑。患者亲属的这份真情我能理解,我由衷感谢他们对我的高度信任,我深知没有他们的这份信任,我是治不好他们的子女的。但这份信任又过高估计了我的力量,我只是个学者,惟一的能耐就是做学问。
事实上,能够看到我的著作,前来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的人微不足道。时至今日,正如弗洛姆所说“人追随理性主义,业已达到理性主义变得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当人们试图通过西方科学的方法解决人类精神疾病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滥用毒品。这就是对当今整个精神病学界现状的一针见血的概括。现实中,整个精神病学界所使用的抗精神病类药物(包括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物),无论是第一代、第二代,还是第三代,均属精神剂,也就是毒品,因用来治病,故称“合法毒品”, 时至今日,整个精神病学界滥用毒品的现象有增无減。
而能够改变这种滥用毒品现象的有效途径是普及精神未病学的研究成果。
精神未病学是借用中医“未病”的概念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所创立的一门有关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新学科。精神未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健康。精神未病学研究内容的重点是促进精神疾病向精神健康的转化。精神未病学的创立将从根本上改变精神疾病难以治愈及精神病学界滥用毒品的现状。
据美国最新统计,现代疾病成因70%是由于生活方式的错误,如营养过剩、运动过少、起居无度、心绪不宁、缺乏自制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死亡的患者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由于用药不当而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已经10倍于传染病夺去的生命。更何况医疗保健费用相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的收入而言都太高,尤其是那些长期患病的人们更是如此,患重病会把人的积蓄花费一空,并会使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在美国有资料说明,每年有一半的破产情况是由于支付医疗费造成的。面对这一切,我们不能不积极寻求科学的、维护健康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探索高效而又简廉的养生保健方法。由此我们追寻到我国创造灿烂文明的祖先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确立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原则,并创造了整套巧妙而合理的养生之道和诊治方法。
医学的发展方向是预防。精神疾病的诊治愈发应以预防为主。虽说我也曾使许多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超过十年的精神病患者奇迹般的康复,使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面对生活,但我愈发地感觉到,精神疾病还是早防早治为佳。
人不是一下就“发疯”的。但看起来又似乎是突然暴发而成,就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忍受一再袭击的心理冲突,致使防御力量减弱或崩溃,再也经不起难以忍受的、最沉重的“最后一击”;另一方面,更经常地就是已处于长期逐渐发展的病症状态,一旦做出较严重的表现于外的行为时,就突然引起公众的注意。也就是说,即使是精神病,也有一个从最轻微的情绪失调逐渐向最坏的情况恶性发展的过程。如果每一个人能在出现轻微情绪失调的时候,就及时地察觉,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调整,那么精神病的发病率就可以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事后治疗不如事先预防有效。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公众的态度,以便使每一个人能知道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何种程度,知道需要时如何去和到何处去寻求专家的帮助,并能毫不迟疑、毫无窘迫地这样做,情况或许就要好得多。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每一个人在其还是心安神定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把疾病消失于萌芽状态,可保持绝大多数人的“长久健康”,只有小“疾”,而无大“病”,只有轻微的情绪失调,而无精神崩溃,这或许就是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思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像战争中的上策不战而胜那样达到“不医而治”,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