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艺术
(2010-09-19 05:38:20)
标签:
倾听的艺术健康养生系列谈健康 |
世俗生活需要的是通情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如果你想在世俗生活中如鱼得水,你必须通人情。《红楼梦》中有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金樱的《格言联壁》中也有“只人情也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
健康与养生系列谈(6)
倾听的艺术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当我不能倾听和理解咨询者的倾诉时,我会对自己感到不快,甚至会对自己感到愤怒。如果是因为我们自以为已经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而根本没有听,事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所听到的不过是我们自以为他在诉说的意思,而其实我们什么也没听清。更糟糕的是,我们力图歪曲对方的信息,使之符合我们预先希望他要说的话,于是我们听到的只是被曲解了的意思。这一点非常微妙,然而使人吃惊的是,我们却特别精于此道。只需要将对方的话作一点点改变,将其本意作一点点歪曲,我们就不仅能把他说的话完全变成我们想听的东西,而且把他本人也变成我们希望的人。直到对方表示抗议。从诉说者的角度,这的确是令人沮丧的。如果你被人看成完全不同于你自己的那种人,或者你的话被人曲解为你根本不含有的意思,你也会感到愤怒的。遗憾的是,99%的心理医生都在不断地重复这一错误。
我治病讲的是心悟。也就是说,我若能在我心底感受到患者的一切体验,我能悟到患者,那么我就能神速地治愈患者。否则,我就只能对患者有个知性的了解,这势必会影响到最后的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每一个病人就是一个世界。有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理论已经很完善了,我的治疗方法也很完善了,在那段时间里,我很自信,治疗病人也很神速,因为我能很快地悟到患者。过一段时间,我又不那么自信了,因为我的理论和我的治疗方法又受到来自病人的挑战。因为这个病人的某些经验,我没有体验过,凭借我原有的经验,在一段时间里我无法领悟患者的所有体验,运用我已有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虽然也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部分的缓解,但我却无法治愈患者。此时,我不会沮丧,相反会兴奋,因为我明白,挑战就是机遇,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我就有可能将我的理论和我的治疗方法向前推进一步。我的理论和我的治疗方法,就是这样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创新,而日臻完善的。
一天,心理治疗研究中心来了一位北方的病人,他叫崔冰,男,28岁。崔冰患病已有两年,先后在北京的几家精神病院住院治疗过,病情诊断不一,有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有的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这两种诊断都未必正确。崔冰自幼内向、孤独,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过强迫性妄想,症状较轻,持续的时间不长。工作以后,病情加重,并逐渐恶化,继而出现一种新的症状,即当他妄想严重时,就觉得有一种“粒子”从头顶往外冒,随着粒子往外冒的时候,他感觉到人的精气、元气也不断地外泄,伴随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恐惧死亡。在北京住院治疗的时候,常用的几种抗精神病类的药物都用过了,而且都用到了最大剂量,原有的症状不但没有消除,还增加了头痛欲裂的新症状。仔细观察病人,没有强迫性妄想时,一切正常,思考问题的逻辑十分清晰,只有当强迫性妄想出现时,才有令常人难以理解的错觉。由此看来,崔冰的症状既不属于精神分裂症,也不属于情感性精神病,而有可能属于强迫症,或者属于焦虑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长时间服田那么大剂量的抗精神病类药物是极其有害的,其结果会产生药物性应激,从而加剧患者的机体紧张以及患者的情绪焦虑,以至于患者服药后出现头痛欲裂的症状。所以,对崔冰的治疗,首先在给患者服用中药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类药物减至最低剂量。10日后,患者头痛欲裂的症状消失,每日出现强迫性妄想的次数减少,但“粒子”、“外泄”等症状依然存在。怎样才能消除“粒子”、“外泄”等症状呢?我感到心中无底,因为我体验不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当时,由于来自环境及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我内心的焦虑程度是比较高的,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最清楚自己努力的目标,就是实现高焦虑状态下的心理平衡,一种相对状态下的内心宁静。所以,急于领悟患者崔冰的冲动,很容易打破我高焦虑状态下的内心宁静,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正常与发疯的中间状态。一种既非由理性产生,又非理性能控制的异常兴奋的状态。由于过度兴奋,睡眠骤然减少,但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每天回到家里,我就不由自主地坐到书桌前,不由自主地拿起我国历代著名医学家的著作或医案翻阅,不这样做,我就会感到有某种不安,非做不可。这个时候看书速度和效率异常的高,思维敏捷,联想丰富,我会从古想到今,从历代名医名家想到我治疗过的病人,片刻之间,会有许多的发现和众多的创意。4天之后,一种奇特的体验出现了,就在我感觉到精神超常兴奋的同时,还感受到机体的能量在腰部大量外泄,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是以“粒子”的形式往外泄漏的……这不正是患者崔冰的体验么?我豁然明白了,崔冰的症状,是由于身心过度紧张和焦虑所致。我终于悟到了崔冰!一阵欣喜过后,我感受到,我的身体已极度的虚弱,不能再停留在正常与发疯之间的状态下了,否则,我的精神也会崩溃的。我该从这种状态下出来了,这天我很早地吃完了晚饭,一家人就出门了,为的是离开那个房间,离开那张书桌,到电影院看了两场电影,再回到家里时,就彻底地从那种正常与发疯的中间状态下出来了。
一个月后,崔冰终于痊愈离开心理治疗研究中心,和他父亲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北方去了。
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与病人的交谈中,我始终在问自己:“我听懂他的倾述了吗?”“我听真了他的倾述了吗?”“我能否在我心底真实地感受到他的一切体验?”只有当我真正悟到了患者,我对患者的建议才是最具权威的。
学会倾听就要克服不良的聆听习惯。据国外学者研究伍计,人在聆听十分钟的谈话时,大约仅有25%的效果。尼柯斯认为不良聆听习惯有下列十项:
⑴ 对谈话主题没有兴趣,因此不能安下心来聆听。
⑵ 被对方说话姿势所吸引,而忽略了谈话内容。
⑶ 听到不合意的事情便情绪激动,影响对其余信息的接受与理解。
⑷ 只重视事实而忽视原则或推论。
⑸ 过分重视条理,对于条理较差的谈话内容不愿多思索。
⑹ 矫装的注意。
⑺ 注意不集中,分心于他事。
⑻ 对较难的语词或技术性语词不求甚解。
⑼ 为对方的情感性语言分心。
⑽ 脑力处理能力大约高于一般人说话速度的五倍,听者利用空当思索别事。
提高听的效率,学会倾听,根据我数十年临床的感悟,我以为在与他人沟通,聆听他人谈话时,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⑴ 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话。即使你认为对方所讲的无关紧要或者错误,仍然从容而耐心地倾听。虽然不必表示你对他所说的都赞同,但应在适当间歇中以点头或应声之类举动,表示你的注意和兴趣。
⑵ 设法使交谈轻松,使说话人感到舒适,消除拘谨不安情绪。要表示出你对说话人所讲的有兴趣,不要表示冷淡与不耐烦,切莫冷眼相视。
⑶ 不仅要听对方所说的事实内容或说话的本身,更要留意他所表现的情绪,加以捕捉。
⑷ 必要时,将对方所说的予以提要重述,以表示你在注意听,也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不过语调要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以免影响或引导说的方向。
⑸ 安排有较充分而完整的交谈时间,不要因其他事而打断。尽可能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⑹ 在谈话中间,避兔直接的置疑或反驳,让对方畅所欲言。即使有问题,留到稍后再来查证。此时重要的,是获知对方究竟是怎么个想法。
⑺ 遇到某一你确实想多知道一些的事情时,不妨重复对方所说的要点,鼓励他做进一步解释或澄清。
⑻ 注意对方避而不谈的有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可能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⑼ 如果对方确实想要知道你的观点,不妨诚实相告。但是在“听”的阶段,仍以了解对方意见为主,自己的意见不要说得太多,以免影响对方所要说的话。
⑽ 不要自已在情绪上过于激动,此时尽量要求了解对方;不管赞成也好,反对也好,稍后再加评论。
但是,总体说来,学会倾听的要诀还是少讲多听。因为人都愿多说少听,尤其是地位处于较高的人,自然包括老板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