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策略之持戒
(2010-07-12 06:53:32)
标签:
静心策略之持戒《再谈》连载健康 |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8)
静心策略之持戒
所谓持戒,就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恪守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持戒”一词源自于佛门,其意是止恶行善。佛门对于出家、在家弟子,都有不少清规戒律,但总的原则为“己所不欲,勿劝他人”。《无字宝箧经》说:“善男子,所谓菩萨,已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果我们能止恶从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便可在这物欲肆虐、贪婪横生的世界里,保持一份难得的静心。
禅门非常重视定力,他们相信只有定力才能使一个人的心灵真正的自由。禅的始祖达摩为了训练他的弟子,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他的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日增,慧性也就开展出来。在此处谈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道行的第一行是“报怨行”。它的意思是人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任何挫折或失败,既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须去承担它,这就是生命存在的现象。只有接纳不如意,才可能变为如意;只有接纳不如意,才可能面对它,克服它,从而超越它,解脱它。这就是生活的真理。
你也许长得其貌不扬,身体瘦弱,或者家境清寒,每天工作得疲惫不堪,甚或遭受很大的打击。不如意的事可能人人不同,但处理的态度却是一样——接纳。你不能逃避困难,而必须面对它,毫无怨怼地接纳它,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去设法解决它。
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只要你接纳它,承认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悲愤的心情自然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坚韧的意志力量。以接纳的态度去看待挫折和屈辱,反而能使自己振作起来。就好像你必须接纳水,才能游泳过河;如果你惧怕它,不敢下水一泅,那就永远过不了烦恼之河。
四道行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心理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缘去生活,依照自己的因缘成就人生。“嫉妒是愚昧的,模仿毁了自己”,把握自己的经验、知识、环境和个性,如实地发挥,不跟别人比较,就是“如来”的生活。
人最忌讳生活在比较和嫉妒的“闲事”里,因为它使人情绪紊乱;也最忌讳模仿,因为它抑制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人只有“不求名利不求荣”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好的自我肯定;唯有随缘去发挥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喜悦和成功的人生。
达摩揭示的第三个禅法是“称法行”。称法就是根据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佛陀对生活的实现提出三个条件,即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它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则训练正确的工作习惯。
生活都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目标组成;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具备某些能力,而每一种能力都要扎根在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上。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失败的风险就很大。无论你的年龄如何,没有好的生活习惯,灾祸随时可能闯进你的生活之中。于是良好的习惯成为生命的护法神,也是生存的条件。
第四个禅法是“无所求行”。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需索。实现者充满丰足、喜悦和光明的意义;需索者的心态总是饥饿和匮乏。实现的生活,一切具足;挑剔需索的态度,处处烦恼不安。
无所求即是空,亦是放下。从我们来说就是把一切虚幻放下时,不一味索取,我们开始真正去实现自己,这样就有了成就。然后,他还要把成就拿来同大家分享,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奉献社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在放下和实现的过程中成长。
青春期的烦恼与不安,对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机遇。在此期间,青少年除了要懂得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外,他还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和准则。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一种同一性,即克服了自我同自己的疏离。那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受,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正确的生活策略和准则的确立,被认为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分理性与非理性、人性与兽性、幼稚与成熟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区分把病态的人格与健康的人格的标准。
现在的年轻人不重视戒律,甚至把自由与戒律完全对立起来,讨厌一切束缚与限制,一旦他们失去童年的愉悦,就很难走出精神生活的陷阱。原因在于他们宁肯走向疯狂,宁肯自杀,宁肯自残,也不愿意花精力去思考一下如何确立生活的戒律。他们总是不切实际地、试图在不接受任何戒律的条件下,找回童年那无拘无束的快乐。
诚然,心灵的自由是一个不断前进、永无止境的进程,而非我们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状态,人不会满足于自我平衡、内心和谐和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只有当人严守戒律,富于智慧地去对待困难、处理问题时,他才是最满足、最幸福的,他的生活也才最有意义。我们每时每刻为之努力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若不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健全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失去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