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心策略之容忍模糊

(2010-07-09 06:31:40)
标签:

容忍模糊

静心养生的策略

《再谈》连载

健康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7

静心策略之容忍模糊

在有关心理网上,有一个名叫蜘蛛侠的网友,自称是我的学生,他不隐讳曾是我的患者。那是十多年前,在他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突然陷入对癌症的极度恐慌之中,整日里胡思乱想,不能自制。他从江西跑到武汉,希望我能够给他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确切地告诉他:他肯定不会得癌症。他一再强调,我是他心目中最敬重的人,如果我能给他一个确切的答案,他就能豁然而愈。我始终没有给他想要的解释,而是传授给他一些松弛的方法,要他回去找一个女朋友。他回江西后,心里就急着找对象。恰巧当时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在他与女方交往了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不焦虑了,他也不担心自己会得什么大病,心理和身体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从中他领悟到了养生疗法的精髓。

要引导患者走向健康,首要的就是要帮助患者克服人性的一大弱点。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对确实性的苛求。当我们还没有达到静心和无畏的境界时,我们都很难摆脱对确定性的苛求。如果我当时给他解释了,他或许能豁然而愈,但时间却是很短暂的。因为你给他解释了一个问题,不久他就会冒出10个问题,当你的解释帮他解决了10个问题,他又会冒出100个问题,1000个问题,乃至更多。也就是说,你的解释不仅不能治愈患者,反而会使患者在精神生活的陷阱中——凡事都想想清楚,越陷越深。而这又是世界绝大多数心理医生容易犯的一个通病。而养生疗法就是要提高患者对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人们对模糊性的忍受程度相差甚远。心理不健康的人不能忍受模糊性,他必须把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才感到舒服。不论问题有多么复杂,每个问题应该是要么对要么错,否则,他们就会焦虑不安。他们坚持把自己生活的方向和次序弄的一清二楚,对神秘、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感到恐慌不安。

过分苛求确定性的人往往有一种急于判断的冲动,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严重扭曲。因为迫不及待地对事物进行判断,往往会限制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和深度进行探索。

对模糊性缺少耐心意味着对确定性的过分苛求,尽管这种确定性未必真实。这就使得一些人过于条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且要求他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对确定性苛求的人可能把自己看做是完备主义者,如果仅从次要的意义上看,这并不假,因为他们必定使事情以某种方式了结;但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则并不正确,因为他们并不能为每个人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如果事情不是安全按照“他们的方式”发生,他们很容易变得局促不安,经常萎靡不振。他们的座右铭是:“一颗钉子一个眼,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很难开窍,任何人、任何事很少会按照这样的方式长期停留在他们所要求的地方。

对模糊性非常不耐烦的人常常迫不及待地筹划每一件事情,如休假,每一分钱该怎么花、内裤在抽屉里怎么放。即使是夫妻间饭后散步,事前都必须商定妥当,没有详细的散步路线,他就会感到不踏实,在散步过程中,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事,哪怕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也会引起对方的不安。如果休假没有预定妥当,没有详尽的旅行路线,他们就会内心扮扰。这种纷扰,逐渐引发了溃疡症。过分苛求确定性的人事先必得弄清楚他们将要做什么,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地加以核实。他们很快地把这些确定的要求强加于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那些对模糊性有较大耐心的人,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给予诸如此类的告诫:“为什么你不把生活安排得更好一些?把一切东西放回原处,要用时你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它们的位置。要是你不安排得更有条理,你早晚会后悔的。”

过分苛求确定性的人往往有一种急于判断的冲动,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严重扭曲。因为迫不急待地对事物进行判断,往往会限制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和深度进行探索,从而将萌发智慧的机遇拒之门外。

对确定性苛求的人不仅不能忍受模糊性,经常非此即彼地思考问题,而且极其僵化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确定性苛求的人非常强烈地抗拒变化,无论这种变化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部。成长是来自内部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使他们焦虑不安。当他们习惯处于某一环境时,一旦出现任何变化,他们也会变得极度恐慌。

心理健康的人则对模糊性表示欢迎。他们发觉在结束未定的场合是最惬意的,他们花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精力去探索不熟悉的领域。结交另一种文化修养的人、游览陌生的城市、光顾新开的风味餐馆等想法都使他们兴奋不已,都是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追求的东西。心灵自由的人迎接新的考验,而不是逃之夭夭。

心理健康的人之所以生活在最高的境界,多数是因为他们学会了生活中如何以欣赏的方式而不是评价的方式思考问题。对心灵自由的人来说,决没有常人的那种判断的冲动,相反,他们是生活的体验者。他们总是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在行、住、坐、卧中发现妙悦。他们不会花时间去思考是否玩得痛快,他们只是尽情地玩,而把思考留给别人。

心理健康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某些生理特征,而是因为他们决心在生活中以自我促进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在那些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心灵自由的人似乎仅仅是较强壮的、较独立的人,事实上心灵自由的人不同的是他们能以光明的心智去生活,也正因为如此,顺逆已经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把光明发挥出来,使自己保持活力。心灵自由的人充分明了自己的潜力,因而活得很自信。他们知道他们做的每件事,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赞同,因此并不以此作为生活的目标。他们不会轻易地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生活,同样他们也不会浪费时间去干预别人的生活。他们懂得过去已经过去,将来并不许诺于任何人,因此他们真正能抖擞精神,痛痛快快地生活在现在。

也许你现在还无法放弃对确定性的苛求,时常有一种判断的冲动,以至于你在生活中胆小怕事、神经过敏、毫无主见、轻信别人、害怕变化。但你不必心灰意冷,切莫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暴自弃。事实上,只要你按照下面的方法去锻炼,你就可以在提高你的学习能力的时候,改变你的个性,学会容忍模糊。

影响学习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但更主要的是来自人格方面的影响,也就是一种“急于判断”的冲动在作怪。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言、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解题技能。熟悉这些是有一个过程的。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自学,最初势必会感到什么也搞不清,什么也记不住。这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急于判断”的思想作怪,你会觉得自己与这一学科无缘,探索这一学科的热情便会顿时消失。于是,你可能转向另一学科,过不了多久,你又会从另一学科退缩下来。挫折会使你变得极度自卑。

具体锻炼的方法叫做“五步学习法”,是我受希尔伯特思想的启发所创立的。希尔伯特不十分看重普通学生的能力,而相信绝大多数基本概念要反复多次才能被学生掌握的。当年轻的魏依尔(世界著名数学家)开始教书生涯时,希尔伯特给他的一句忠言就是“五次,赫尔曼,要五次!”五次反复,分析综合,比较选择,这样就可以使基本概念在头脑中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而难于忘却。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增进学生精炼信息的能力。从人的创造活动目的出发,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优劣,不是看你的某一瞬间能记住多少,而是看你精选与提炼信息能力的好坏,也就是看你自觉记忆中储存的信息的质量的优劣。人的自觉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与自觉记忆相比,潜记忆的容量要大得多,其负担过重的危险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因此要尽量多往潜记忆里装信息,而让自觉记忆保持轻装,以便接受最重要的信息。

以自学心理学为例,五步学习法具体操作如下:以两本写的比较好的普通心理学教程为主,还要准备一本心理学史,自学一门新学科,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此外,其他参考书应尽可能的多找一些,尤其是那些心理学大师们写的书。

第一步,快速阅读。这一步只讲求阅读的速度。像看小说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完心理学史和两本普通心理学。什么都不求懂,什么都不求记,要敢于忽略一切。最初,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你无法忍受这种看似毫无成效的模糊。但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第二步,精读。以两本普通心理学为教材,一章一节的读。遇上基本概念,可翻阅其他参考书。比如说,遇上自我这个概念,可以参阅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罗杰斯和弗洛姆等人关于自我的论述。有的概念一时还弄不清,也不必自责,更不要灰心伤心,自相烦恼。要克服“求全态度”,即克服一种不能忽略一切的感情。因为有了这种感情,就不能建立聪明的“跳读”习惯。一时还弄不清楚的,适当“模糊”一下,跳过去,平心静气地往下读。

第三步,多思。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善于思考,则其学得罔然无所得;反之,没有博学所得的知识为依据,这样的思考只能是空想。学习心理学,尤其要联系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加深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四步,多用。荀子曾说:“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就是说,学习到了的东西经过实践才算学到了家,因为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一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所学的内容,还能增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步,小结与撰著。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新的感受和新的经验。积累多了,时机成熟了,还可将自己的感受与经验撰写成文,或撰著成书。

五步学习法最关键的是一、二两步。在这两步操习中,要注意克服可能出现的种种消极思想,坚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保持旺盛的求知热情。

人的思想方式和处世态度,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如果临事老是往坏处想,从消极面去担忧,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重了,不但事情做不好,心情也快乐不起来。相反的,倘若能“模糊”些,乐观些,反而倒有了活力,做起事来就比较带劲。因此,放松对确定性的苛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确能带来快乐的人生。

东方智慧能给予我们的,是真实的、客观的去认识自己,而除了透过静心看清真实的自己之外,并没有别的力量能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引。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在世界,都有醒觉和开悟的能力。在精神生活世界里,决没有什么救世主,靠的是“自悟自度”的醒觉。人只有从不自由走上自由,开启内在的颖悟和光明性,才能生活得自在,才能从种种迷信和虚幻中解脱出来,完善自己,认清自己,实现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