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策略之接纳自己
(2010-07-08 05:49:47)
标签:
接纳自己静心养生的策略《再谈》连载健康 |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6)
静心策略之接纳自己
了解自己又能接纳自己的人,必然能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比的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抱负水平,依照自己的潜能和环境,如如实实地过实现的生活。接纳自己的人懂得: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有顺有逆,在这一朝风月之中,免不了要跌倒的。人不可能免于跌倒,但必须学会如何从跌倒中站起。接纳自己的人也免不了有失败和灾难,但他能坦然地接纳它。当他把抱怨、委屈、愤怒放下时,他即刻又勇敢高兴地站了起来。就在这一刹那,他会得到一个新的体悟,心灵得到自由与成长。
现代人有一种通病,普遍不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比较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订出来的,所以每天要受尽过度劳累和疲惫的折磨。
人如果生活在跟别人比较之中,期待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羡慕,那就不是为自己而活。他慢慢地迷失了自己,否定了自己。成天乞讨别人掌声的人,必然是贫乏的、空虚的。于是,生活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实现与享受;是一种无奈的苦闷,而非喜悦和充实。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质去生活,那才有真正的喜悦。
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强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上,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是苍白的;物质生活看似安稳的,而精神生活却显得非常不安。他们一味追逐功利的幻影而过度地工作,昧于伸展自己的本真,而勉强追逐时髦,精神上的压抑使他们快乐不起来,除了借助于狂欢、逃避与麻醉外,又能如何?
现代教育一味强调功利及升学竞争,每个孩子的真我都被忽略。结果,所造就出来的人,都不能满意自己,而又不懂得尊重别人。每一个人似乎都要在同一个价值观念下相互比较竞争,以致忽略开拓内在的精神生活。于是,我们的社会普遍弥漫着人云亦云的习气,因为我们缺乏独立自由的判断。到处看到一窝蜂的追逐热潮,因为每一个人缺乏充分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社会上呈现优柔寡断的性格,因为我们未曾学习过为自己的生活做负责任的抉择。
人惟有接纳自己,生活才不会疏离,感情和理智才不会矛盾,才不会造成烦恼。庄子在《大宗师》这一篇里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子祀和子舆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舆害病,子祀去探望他。见面时,子舆竟对着子祀调侃自己说:“伟大的造物者啊,竟把我变成驼背模样!背上生了五个疮口,面颊因伛偻而低伏到肚脐,两肩隆起,高过头顶,脖颈骨则朝天突起。”
子舆感染了阴阳不调的邪气,才变成这副模样。但他还是悠闲地一步一步走到井边,从井里照见了自己的样子,更戏谑地说:“哎哟!造物者又把我变成这滑稽的模样了!”
子祀问他:“你是不是讨厌这种病!”
子舆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假使我左臂变成一只鸡,便用它在夜里报晓;假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便用它去打斑鸠来烤了吃;假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的精神变成了马,我便可以乘着它遨游,无需另备马车了。再说,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自然不能侵入心中来,这就是自古以来所谓的‘解脱’。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就要被外物奴役束缚了。且物不能胜天,非唯今日,当我改变不了它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