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未病学
(2010-07-07 05:32:36)
标签:
精神未病学精神病可以治愈养生疗法健康 |
《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9)
精神未病学
据美国新近统计,现代疾病成因70%是由于生活方式的错误,如营养过剩、运动过少、起居无度、心绪不宁、缺乏自制等。至于医疗看病,则日本有资料表明:在日本实际治疗率也只有20%,“其余的80%只是白白糟蹋了医疗费”,试想如果再加上医德欠缺、法制不严、处方首选回扣,看病心不在焉,效果可想而知。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死亡率者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由于用药不当而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已经10倍于传染病夺去的生命。更何况医疗保健费用相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的收入而言都太高,尤其是那些长期患病的人们更是如此,患重病会把人的积蓄花费一空,并会使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在美国有资料说明,每年有一半的破产情况是由于支付医疗费造成的。面对这一切,我们不能不积极寻求科学的、维护健康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探索高效而又简廉的养生保健方法。由此我们追寻到我国创造灿烂文明的祖先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确立了“上工不治已病之未病”的理论原则,并创造了整套巧妙而合理的养生之道和诊治方法。
精神未病概念是未病概念的延伸。“未病”这个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向·四气调神论》,是指没有疾病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何谓“病态”?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给病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也很难找到病态与正常之间严格的划分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没有什么屏障阻隔一个人从一侧突然跨入另侧。“另一侧”是不存在的,仅仅是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同而已。
就心理疾病分类来看,比较公认的标准认为,精神病与精神症属于病态,而轻微情绪失调则属于正常。然而,大量的临床资料统计表明,不存在任何先天固有的疯狂或病态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任何病态的行为和方式都与其他很多因素有关,而不是简单归属某一种原因。在一生中,人人都会偶尔感到轻微的情绪失调。而轻微的情绪失调、神经症以及精神病的区别,只是失调程度的差异。除了极端的情况而外,有时我们很难加以判定。
人不是一下就“发疯”的。但看起来又似乎是突然爆发而成,就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忍受一再袭击的心理冲突,致使防御力量减弱或崩溃,再也经不起难以忍受的、最沉重的“最后一击”;另一方面,更经常地就是已处于长期逐渐发展的病态状态,一旦做出较为严重的表现于外的行为时,就突然引起公众的注意。也就是说,即使是精神病,也有一个从最轻微的情绪失调逐渐向最坏的情况恶性发展的过程。如果每一个人能在出现轻微情绪失调的时候,就及时地察觉,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调整,那么精神病发病率就可以降低到最底的程度。
事后治疗不如事先预防有效。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公众的态度,以便使每一个人能知道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何种程度,知道需要时如何去和到何处去寻求专家的帮助,并能毫不迟疑、毫无窘迫地这样做,情况或许就要好得多。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每一个人在其还是心安神定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把疾病消失于萌芽状态,可保持绝大多数人的“长久健康”,只有小“疾”,而无大“病”,只有轻微的情绪失调,而无精神崩溃,这或许就是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思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像战争中的上策不战而胜那样达到“不医而治”,这也就是精神未病学要达到的境界——没有精神病院和抗精神类药物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
根据人类精神健康状况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精神未病的概念则有四方面的含义,即精神未病有四种形态:
(1)心安神定未病态。情绪平稳,没有恐惧,没有不安,注意集中,思维通畅,机体松弛,心清神静。也就是心理调和、没有冲突,感知正常、精力充沛的健康状态。但处于此种状态的人,有可能存在某个或某些不良习惯,有可能危及心神的安宁和健康。比如,据我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都在晚上11点钟以后睡觉,这也就是导致当代大学生81%的人处于高度压力状况的原因之一。
(2)轻微情绪失调未病态。当你因疲劳而不安,或因空虚而冷漠,或因挫折而沮丧,或因冲突而焦虑,或因丧失而忧郁……如果这类不安、冷漠、沮丧、焦虑以及忧郁等情绪持续的时间既不是很短,也不是很长,或者出现周期性的反复,而且影响到你的感知、记忆、思维和行动,那么你可能已经处于轻微情绪失调未病态。相对神经症来说,轻微情绪失调症状较轻,我们都有可能经历暂时的轻微情绪失调的体验。一般说来,不会出现任何病态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处于轻微失调未病态的人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周围的任何人都可能难以察觉。因为这些人可以在其日常社会交往中保持正常活动,在班级里或工作上仍表现得合情合理。但是,在内心里,他们都充满忧虑、担心、恐惧、焦虑和压抑。
轻微情绪失调未病态是可变的。如果我们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信赖自己的机体,对自身的柔情持开放态度,我们便可以从轻微情绪失调的体验中得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危机的体验常常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助于健康与发展。但是,如果我们惊慌失措,封闭自己,缺乏自信,丧失自律的能力,任其恶化,都有可能导致神经症乃至精神病。
(3)神经症未病态。神经症处于轻微情绪失调和精神病之间。因而,它比轻微情绪失调更为严重,而又比精神病轻一些。神经症一词其真实意义是指,由于挫折或冲突以及由二者所引起的焦虑的典型表现。或者说,焦虑是神经症的主要特征,它被直接感受到或表现出来,或被潜意识所支配。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不是由于意识引起来的,而是起源于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即我们压抑了最有意义的经验的意识,我们内心的潜意识的实在与我们意识中对这种实在的否定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导致神经症。
处于神经症未病态的人,同现实的联系是没有缺陷的。他能够进行合理的交谈,没有表现出对外部现实的任何歪曲的迹象。他在正常范围内知觉自身所处的环境,不为超乎寻常的想象、幻觉和错觉所影响。跟随他的思维顺序并不困难。在神经症中,认知的错误也是轻微的,而在精神病的行为中,认知的错误极为严重,并破坏了智力功能。在社会关系上,神经症行为失调程度远不及精神病的行为失调程度那么重,一个神经症患者尽管处于紊乱的失调状态,但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在神经症中,不像精神病所表现的那样,出现严重的人格紊乱。因而,神经症患者仍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与精神病相比,神经症对他人的伤害少,其性为偏离的症状并不严重,不会引起他人的焦虑。
(4)精神病未病态。这里的精神病是指功能性精神病,而不是由于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失调,因此,它与神经症相比,代表了人类精神方面的重型疾病。对于精神病,经常使用一个法律和社会学术语“精神错乱”。一个人如果被定为“精神错乱”,一般认为他便丧失了有意识的行为能力。因此,律师经常以其当事人精神错乱为理由,使他们免受对其所犯罪行的惩罚。
精神病患者对其本人和其他人都具有潜在的危险。他们的行为通常是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为这个缘故,从传统上说,无论患者是否愿意,他们必须进行住院治疗。对神经症病人来说,就没有这个必要了。神经症病人只建造空中楼阁,而精神病人实际上则生活在里面。这表明与神经症病人相反,精神病人的世界是虚幻的。如果说一个神经症病人不否认现实,而仅仅试图忽略它,那么精神病人则完全否定现实,用某种别的东西来代替它。精神病的行为特点具有性质明确的症状,诸如妄想、幻觉、昏迷或木僵,以及强烈的激动等。
精神病未病态的含义是,即使是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的症状,也不要害怕,只要不讳疾忌医,及时进行卓有成效的治疗与后期预防治疗,是完全可以促使他向健康方向转化的,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因为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精神病与神经症在病因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是由于患者机体阴阳失调与不能接纳自己,以致心理生活空间萎缩所致。与神经症相比,精神病人机体阴阳失调更为严重,心理生活空间更狭小,自信、自律恢复更为困难,但确实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