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疗法的第二步即壹

(2010-07-05 06:30:25)
标签:

养生疗法第二步

养生疗法的步骤

《再谈》连载

健康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4)(下)

养生疗法的第二步即壹

壹,     也就是专一,专注,专心。

在科学研究探索中,或在学业学习中,你需要专心。你必须专注于一个问题而排除其他一切事,要专注到几乎把其余的整个世界都忘掉。只有你正在专注的问题才是你的世界。所以科学家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变得心不在焉。过于专注的人往往总是心不在焉的,因为他把心集中在他专注的东西上,对于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他都会不用心。我高中有一名同学,学习上他很专注,他母亲曾抱怨地对我说:这孩子除了会读几句书外,生活中的事他什么都干不了,叫他去买酱油他都买不回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天,他母亲叫他去商店买瓶酱油回来,他去了又空手回来了。他母亲说:“我刚从商店经过,门开着的,你怎么空手回来呢?”他说:“商店是开门的,可人家挂着今日盘存的牌子。”他母亲气极了,几乎是叫了起来:“你怎么这样笨啦!人家那块牌子是常挂着的。商店的门开着,难道你就不能问一声?”

在有所成就名人中,这样的轶事是很多的。

“我带来一只青蛙。”一位科学家说。他是一位动物学教授,此刻,正微笑着给全班学生上课,“这是刚从池塘中捉来的,这样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它的外表,然后再来解剖它。”

他小心地打开随身带来的包袋,里面是一份精制的火腿三明治。这位杰出的教授惊奇地看着它。

“奇怪!”他说,“我清楚地记得我已经吃过午饭了。”

有一次,罗丹请奥地利作曲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作客。饭后,他领着客人参观工作室。当他们走到一座刚完成的雕塑女像前,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谁知罗丹在端详了一阵自己的作品后,竟皱眉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斜了一点,脸上……对不起,你等我一会儿。”

说完,他便拿起抹刀进行修改。只见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手不停地在空中乱舞,嘴里还叽哩咕噜着,像同人在密谈,有时眼里还闪着异样的神色。1小时后,罗丹终于停顿下来,对着女塑像痴痴地发笑,最后轻轻地叹了口气,旁若无人地向门外走去,而且出门后还准备上锁。斯蒂芬猛地叫起来:“喂,我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啊!”罗丹这时才如梦初醒,抱歉的说:“啊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我亲爱的斯蒂芬。”

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常常因为工作废寝忘食。一天,已经很晚了,他还没有回家。女儿来叫他回去吃饭,谁知李四光竟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他一边专心地在工作,一边亲切地问道:“小姑娘,这么晚了你还不回家,你的妈妈不着急吗?”直到女儿再次喊他一声“爸爸”,李四光才突然醒悟。

有一天早晨,巴尔扎克按照惯例出去散步。临出门,他考虑到有约会者来访,便用粉笔在门上写了几个大字:“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来。”于是,他就开始一边散步,一边构思……过了好久,他似乎觉得肚子有点饿,就信步往自己家里走去。正当他准备开门时,看到门上粉笔写的大字,十分遗憾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原来先生不在家啊!”说完,他就走了。

1. 什么是专注力

在了解什么是专注力以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注意的一般特征。

心理过程进行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选择性、指向性。我们经常会感知某一事物,经常会产生某一事物的表象,沉思和考虑某一事物。心理活动的这一选择性、指向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是与我们心理中像注意这样的特性相联系的,犹如科学家良好知觉的选择性是与他们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分不开的。

何谓注意?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注意是心理对那些于个人具有稳固的或情景意义的一定客体的指向性,是以提高感性的、理性的或行为的积极性水平为目的的意识的集中。

这里所提到的指向性,首先可理解为对认识活动进行的选择性,理解为对认识活动的客体进行有意或无意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出某种活动,选择某些刺激,而且也表现在对这些刺激的注意比较长久的保持。

注意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理活动的集中。集中的前提不单是离开一切局外的、一切与该活动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是对与之相争的附加活动的抑制。由于这样,该活动客体的反映便变得比较鲜明和清晰。

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注意产生、唤起的原因有两类:第一类原因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这首先是刺激物强度的大小,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如巨大的响声、明亮的光线或强烈的气味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次还有刺激物的新异性或不平常性,如在一群男孩子中突然闯进一个漂亮的女生,或在一群爱干净的学生中闯入一个捡垃圾的脏老头,都会引起大家的注意;第二类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外部刺激物符合我们的基本需要。比如,当我们感到饥饿难忍,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莫过于食物,此时,面包远远胜过美女。

随意注意是在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目的时产生的,从而制约着把某些对象或影响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客体。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在这里不是决定于某些对象本身的特征,而是决定于所提出的、拟定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些条件下当注意指向那些既不是最强烈的,也不是最新异的,又不是最饶有趣味的刺激物时,就常常要求有某种意志的努力。这种意志的努力不仅为了保持对客体的集中是必要的,而且为了维持集中过程中的一定强度也是必要的,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周围环境中出现意外的、无关的,但同时又是新异的、强烈的、引起巨大兴趣的刺激物的时候,这时必须集中注意,而仿佛无视它们的影响。

注意力的好坏由两个功能来决定。一个是注意的选择功能,一个是注意的维持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在选择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目的需要的、与该活动相一致的各种信息以及避开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与之相争的各种影响。注意的维持功能表现在将意识集中在有意义的活动上并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一直保持到完成行为动作,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如果这两种功能良好,那么注意力就好。有专注力则意味着这两种功能十分良好。如果有一种功能受到损伤,那么就失去了专注力,甚至出现注意障碍。

分心是一种常见的注意障碍。所谓分心,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使注意力长久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他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客体上,也不能在任何一件事物上保持注意。就是说,他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说是注意力分散。在紧张或疲倦状态时,成人常常出现这样的分心。就儿童来说,这种分心也是相当常见的,儿童多动症的基本症状之一就是分心。

注意的偏执是另一种注意障碍。比如,有的人对他人吐痰产生注意的偏执,结果,他不敢出门,不敢到公共场所去,因为出门他所见到的就是很多人朝他吐痰,他觉得自己已被众人唾弃。也有人对他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注意的偏执,曾经有一位患者问我:“你看出我的眼睛有什么问题吗?”我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他说:“人家女孩子都看出来了,我的眼睛里有一种淫光。”他告诉我,他有时遇到女孩子,他的眼睛就会不由自主地盯住女孩子不该盯的部位。

一个人具有专注力意味着什么?首先,表明他具有较好的注意力的稳定性,也就是他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持久地集中于某一活动,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时间内的高效率;其次,表明他具有良好的注意力的转移,也就是他能迅速地由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活动。或由一定活动的某一客体向另一客体迅速过渡。这种在持久活动情况下的转移可以防止疲劳,从而提高注意力的稳定性。如果失去了注意力的转移能力,就有可能出现注意力的偏执。如果这种转移过于频繁,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过渡到另一客体,由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活动,就会出现注意力的分散,从而使人无法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当出现以上两种注意力障碍中的一种,则没有了专注力。注意的偏执与专注力是两个不同本质的概念。注意的偏执隐含着身心的高度紧张和焦虑,专注力则意味着身心紧张适度与愉快。

2. 知觉的意向性

专注的人具有良好的知觉的意向性。知觉过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的意向性。譬如,今天下午我要到一个地方去会见一个人。假定,我要会见的这个人未来有可能成为我的女朋友,是通过我的同事介绍的。如果我找女朋友是着重外貌,那么我见到这个人时,首先是看她长得漂不漂亮,身材是否修长,善不善于打扮自己,走出去估计一下回头率有多高。如果我找女朋友是注意她家里的环境,那么我对她的相貌就不会太在意,只要对得住观众就行,而我会仔细打听她父母是干什么的,有没有地位,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住什么样的房子,家里有没有小汽车,甚至还会打听结婚的时候她父母能给多少陪嫁。假若我会见的这个人是风险投资家,会面是商讨合作投资一事。那么此人的性别就无关重要了,漂亮与否也不是个问题;会见后我要了解的是她对我所搞的项目熟不熟悉,经济实力究竟有多大,她对合作的意见如何,为人处事怎么样,今后合作会不会愉快,等等。假若我要会见的这个人是我中学的同班同学,已经20年没有见面了,后来她去了美国,最近回国探亲。那么会见之前,我会想起中学时候的她,那时她很聪明,也很漂亮,我们俩也很谈得来,是很要好的朋友,从内心来说,我还暗恋过她,只是怕她拒绝伤了自己的自尊,一直没敢向她表白。20年了,她变了多少,成家了没有,她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夫妻的感情怎么样,她生活幸福吗?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见面后我想知道的。

在上面这些例子中,提供刺激的都是同一个女人,作出反应都是同一个我,但是在每一种情况下,这个人对我的经验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其中起作用的是我的意向性。

什么是意向性?所谓意向性是指一种给经验以意义的结构。它不能等同于各种意向,而是隐藏在各种意向之下的一个层面。它是人之所以具有种种意象的能力;是我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性的想象性参与,这种想象性参与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塑造和改变自己,塑造和改变生活的能力。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核心,我相信,它同时也是知觉问题的关键。

然而这只是意向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意向性确实来自对象。比如说,为什么近来一段时间我总会丢下手头的工作,偷偷去注意水莲姑娘的一举一动?这确实是因为水莲姑娘她太美了,一种来自大山没有受到城市污染的自然的美,像芍药花一样的艳丽,像水仙花一样的冰清,当她初次走进我们公司办公室的时候,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起身,默默地盯着她的脸蛋长达三分钟。当水莲不在我的视线里,具体说我下班回到家里,我会神不守舍地想起水莲淡然的一笑,甚至像一位作家,构思她的过去,幻想她的未来……

意向性是我们的经验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座桥梁。意向性是这样一种意义结构,它使我们作为我们这样的主体,能够知觉和理解世界那样的客体。在意向性中,主客之间的截然分割部分被克服了。

比如,我面前的书桌上放着一张纸。如果我心里想的是要在纸上记下我这篇手稿的要点,我就要看这是不是一张白纸,它上面是不是已经涂写过了?如果我的打算是要用这张纸给小朋友叠一架“飞机”,我就要看这张纸够不够硬度。而如果我的意图是拿它画一幅画,我就要看它粗糙的颗粒和纹理是否适合我的铅笔,能否使我的线条更加生动。纸是同一张纸,人是同一个人,然而在不同情况下,我看见的确实三张完全不同的纸。显然,我们不能把这说成是一种“歪曲”,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说明一个特定的事件,一个特定的刺激反应模式,能够具有无限多样的意义。

所谓意向,乃是人的注意力转向某一事物。在这个意义上,知觉是受意向性指导的。知觉的或此或彼的选择性质,正是意向性的一个方面;我不可能在同一刹那注视某一事物而不遗漏另一事物。这正好说明意识的本质是如何的矛盾。这种矛盾,作为意向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意志的起点,而意志的起点也就存在于意识本身的结构中。

但这里我们必须声明,这种顾此失彼的选择过程,绝不是在选择注意对象时,运用脖子或眼部的肌肉,把头或视线转向某一边。这是一种更复杂更有趣的过程;是一种想象对象以便知觉对象的内在过程。我的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有着令人惊讶的密切关系,以致除非我能想象某种东西,否则我就不可能知觉到这种东西。比如,李四这个人,一吃牛肉就上火,上火就牙痛。如果李四吃牛肉后牙痛,他去找一个西洋医生看病,西医极有可能认为是发炎,要他吃消炎药,或打消炎针,结果,吃药打针依旧疼痛不已;这时西医极有可能给他打止痛针。因为西洋医生的头脑里根本就没有“上火”这个概念。语言这种符号化的过程,正是我们为了知觉而进行想象的过程。

“想象”(conceive)这个词又被用来指怀孕,这种类比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知觉这种行为同样需要一种能力,以便在个人的自我中“生育”出某种东西;如果一个人不能,或者因为某种缘故暂时还无法在自身中“生育”出某种观察事物的立场和角度,他就不可能知觉到这一事物。例如,很显然,除非病人已经能够以某种方式面对自身的真实状况,除非他已经能够对此加以想象,他就不可能知觉和感悟到这种事实。

在今日社会里,倾听机体的声音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我们努力地、持续不断地向来自肉体的任何一点暗示保持“开放”。身体可以作为意向性的语言。它不仅表现意向性,它还可以传达意向性。当一个病人出现在我们心理诊所的门前时,他走路的步态,他的姿势等,就表现出他的意向性;他的身体是倾向我还是避开我;他说话是不是半闭着嘴唇;当我不是听他说的话而是听他说话的声调时,我会注意到一些什么?不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是这样,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竟具有舞蹈的微妙性质。这时候,我们身体的每一运动即不断地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义。

人们的行为表现亦传达他的意向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这一类男孩;他上小学是秉性浑沌,喜好玩耍,学习上不够专注,成绩自然平平;上中学后,他开了窍,突然间变成了另一个人,勤奋好学,十分专注,学习成绩拔尖、最终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进入了省、市重点中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一上高中,分寸大乱,完全丧失了专注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这一类个案如何解释?我以为从人的意向性可以解释这一类个案。焦虑和潜能是孪生姐妹。当青春期性的潜能出现时,年轻人不仅从这种新的势能中感受到激情和自我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正常的焦虑。因为这种势能,或迟或早将使他进入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关系范型。正常的建设性的焦虑常常伴随着个人对自身潜能的知觉;而意向性则是这种正常焦虑的建设性运用。如果我有在行为中发挥我这种势能的前景和可能,我就大步向前、义无反顾。当这个男孩刚上中学的时候,正值性的潜能出现之时,他不仅从这种新的势能中感受到激情和自我的价值,同时也产生一种正常的焦虑。因为这种势能,使他知觉到自身的潜能,意向性增大。并在学习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使它突然间变得十分的专注,绝顶的聪明,最终使他在中考中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市重点中学。

但是,如果这种焦虑已经强大得将我压倒,我就丧失了行动的可能性。所以梯利希指出:强烈的神经质的焦虑,会摧毁意向性,“摧毁我与知识或意志的有意义的内容的关系”。这是一种“虚无的”焦虑。事实上,没有意向性,我们的确处在“虚无”的状态中。

压倒一切的焦虑摧毁了人对世界的知觉和想象,摧毁了人走向世界,不断地塑造和再塑造世界的能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他摧毁了人的意向性。在极度的焦虑中我们不可能去希望、去计划、去许诺、去创造。我们缩回到有限自我的牢笼中,但求保存自己度过危难。这一男孩考入高中以后,伴随性的潜能进一步增长,以致使他的焦虑超过了正常值而呈现神经质的状态,从而摧毁了他的意向性,极度的焦虑使他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专注力。

3. 专心与静心

学习需要专注,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少不了专注。当一个孩子能专注于学习,做父母的自然会为之高兴,但决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能专注学习的孩子,大多是比较紧张的,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孩子还没有学会放松,还没有静心的体验,随时都有可能因一点小事干扰而失去专注。过分专注学习的孩子缺乏抗干扰的能力。聪明的父母,会随时提醒孩子放松自己。而大多父母都做不到,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了8小时,回到家里还逼着孩子学习。不准听音乐,不准看电视,不准看小说,不准和同学玩。结果命运好像是在有意在捉弄人似的。越是被父母逼得紧的孩子,越是容易出问题。那些往日学习成绩优秀,日后心陷困境的孩子,在追忆往事时,最痛恨的是当年父母的紧逼。

静心不是专心。专心意味着紧张,因为专心是通过意志的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生活或活动目标所需要知觉的对象上,而意志的努力少不了会给我们带来紧张;静心则需要放松。你既需要专心,又需学会放松。你若不能专心,很有可能虚度青春;你若不能放松,又很可能被干扰所困。

放松意味着让你自己陷于一种状态:你只是放松,只是享受放松的感觉。放松你自己,闭上眼睛,倾听周围发生的一切。无需觉得那是一件分心的事。一旦你觉得那是一件分心的事,你便是在拒绝静心。

养生疗法的第二步是壹,也就是说,引导患者走向健康的彼岸,必须帮助患者恢复失去的专注力。当患者放下他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后,专注力的恢复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会因人而异:有的人所需时间短,甚至有的患者一旦消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专注力瞬间便可得以恢复;而有的人所需时间就很长,甚至需要一、二年时间或更长。

健康之路离不开一个人的专注。因为健康不只是没有烦恼,没有知觉的扭曲,而需要一个人能发掘自身的潜力,对于世界做充分的、创造性的回应,而这个回应的最高形式乃是静心。要达至静心,必先专心。因为专心了,你的意向性就好,你的生命力就强,你只需学会放松,就能达至静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