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疗法的第一步即虚

(2010-07-05 06:22:42)
标签:

养生疗法第一步

养生疗法的步骤

《再谈》连载

健康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4)(中)

养生疗法的第一步即虚

禅家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里所说的“长空”不是“空无”,而是指“放下”。

长空就是放下一切虚荣、成见、偏见和贪婪,甚至要放下知识,放下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刻板观念。当你放下这些障碍时,你就能自由的创造。生活的本质是,自己必须把手中握着的“尘土”放开,然后才可能张开你的双手,握取生命的“明珠”。当你放下手中紧握的一切,才有可能觉悟到心灵的宁静。也就是说,当我们放下手中紧握的一切,才有可能去工作,实现生命所赋予的潜能;当我们肯把自己的收获拿来跟别人分享,奉献给社会时,我们才能体验到一个潜力无限的自己。

宋朝的善能禅师说:“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善能的意思是说,你不能把生命看成永恒,它只是一朝风月而已。人生不过几十年岁月,再长寿也只能活一百来岁。人毕竟是要死的,所有的努力和财富,乃至躯体,都要随着死亡而消失。因此你用不着执着于一朝风月中的荣华、成就和美誉,在得失名利上看不开,而生活在狭隘的意识里,陷入无尽的苦闷中挣扎。也就是说,生命如此之短暂,我们没有理由不活个真实,不活个痛快,而在名利得失上看不开,整日里忧郁不安。相反的,你也不能因为一切本空,而不明白活泼有朝气的生命本质,如果你把生命看成消极的空相,那么你就看不出一朝风月的美好和意义了。

那么,美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他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据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本质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祖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弟子叫大迦叶的,却对着佛祖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迦叶佛便成了佛的第一传人。很明显,佛佗拈花微笑是一种意义丰富的象征性语言。佛佗手中拈着的那朵花象征着生命,生命正是那朵从末开到怒放,再到凋零的花。佛佗拈着花,告诉大家,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的手中,是自己掌握着自己,并应对它报以欢喜的微笑。就在对自己的生命报以微笑,对自己的生活报以赞赏的正确观念下,我们接纳了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和遭遇,自自在在地生活,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性。

生命是短暂的,有如花开花落,它只是一朝风月而已。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有顺有逆,在这一朝风月之中,免不了要跌倒的。人不可能兔于跌倒,但必须学会在跌倒中学习;人免不了有失败和灾难,但必须懂得接纳它。当我们把抱怨、委屈、愤懑放下时,我们即刻又勇敢高兴地站了起来。就在一刹那,我们会得到一个新的体悟,心灵得到自由与成长,那就是智慧。美好生命的本质就是微笑,就是活得自在,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愉悦。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皇帝,或大臣,或大监,你都要拿出你全部的能耐把他演好;也不论你是处于顺境或是逆境,都要满怀信心、全力以赴地投入你的生活。活一天,就要让你的生命闪光一天。这才是虚的真实的内含。

虚也就是空。空是禅法中关键性的一环,它的本义不是没有或空无,而是心理活动中的厘清过程。我们的心理活动,透过空的洗濯变得更清楚;我们的情感和态度,经过空的澄清而发出清醒的感受性;我们的人生观因为空的澄净,而变得更洒脱自在。据《大般若经》记载,有一天佛陀答复舍利弗的提问说:“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想要保持,不被感官所欺,不被色相所蒙蔽,不被内心的刻板印象或成见所囿,不受空的观念束缚,不被一切现象所欺,放下求佛成佛的观念,放下宇宙人生无始的观念,放下人生只是四大假合终究要分散的观念,没有什么自性可言,如果有那就是空性的实性,自我观念是经验的产物,不是本来具有的,一切法都无可得,连不可得的观念也不能有,抛弃一切无定则的观念,放下一切有定则的观念,把无法和有法的观念通通放下,都应当学般若波罗密。”

佛经上的“般若”一语,就是智慧。从以上佛陀所归纳的18空,便不难看出空与智慧分不开。很明显,佛陀所说的空有个层面。首先,空是一切现象的本质。我们生活在此刻的情境,我们在某一时空条件下,用悟性感觉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建立了观念、知识和理性,但是这些东西只是随机发生的,毕竟不是永恒的,只要下一个时空出现时,前一个时空所得到的就失去适应性。因此,人类在使用既有的知识、成见、偏见和情感,去解答新遭遇的问题时,反而成为智慧的障碍。所以佛陀又进一步提出空的第二个本质是“勘破一切法”。从这些有法中解脱出来,才能保持醒觉,让自性般若绽放它的悟性和智慧,而悟性与智慧在面对新情境时便能生万法。

对常人来说,佛陀所提出的这18空是很难做到的,无疑会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不然,佛陀这18空的本质,是要我们自己从种种贪婪和执着中解脱出来,达到恬悦、闲适和睿智的理想境界。它完全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你可以通过搬柴运水、行住坐卧、扬眉瞬目、澄心静虑等行为修空发慧。换句话说,佛陀这18空的本质,是要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人生,变为一种充满喜悦、真实与创造性的艺术。

每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是先就对象加以想象,这时便产生了主观的印象,就是所谓第一印象。我们的想象可能带来好感,也可能带来厌恶。可以产生偏见和成见,还可能造成错误的猜测。然而想象与臆测永远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虚幻,它可能会带来惧怕不安,也可能带来大意疏忽。

接着的心理反应是想象自己的立场对自己是否有利?对方会危及自己的安全吗?别人会对我有什么看法?会吃亏吗?最后的结局会怎样?当一个人想到这些,即刻为自己绘制了一张理想图。从这时开始有了得失,有了计较,有了强烈的追逐或逃避动机。

随后才开始更具体地认识对象。然而,经过前面两个阶段,认识的主体所搜集的资料必然是被扭曲的,两个相互沟通的主动都通过了扭曲与折射向对方沟通,从而有了许多虚幻印象和错误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常常受到这些虚幻印象和错误认识的影响,这样势必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我们日常家庭生活和交朋友,情感交流最为重要。情感交流不只是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就是彼此真正的会心,相处在智慧中。以夫妻感情生活为例,如果妻子心目中把丈夫想象成一位白马王子,而自己又老是在等待白马王子的温情,那么妻子就会经常批评、抱怨和责备,说丈夫不了解自己,不体贴自己。丈夫如果把妻子看成完美的贤妻良母,应无微不至地照护丈夫、教育子女,而自己又自认为是有男子气概的大男人,需要妻子的温柔,那么丈夫也会每天挑剔和不满。这么一来,两个人就不可能会心,不可能有默契,所以吵架就多了。如果把这些虚幻的渴求空弃,放下,彼此接纳,彼此关切、了解、理解和给予,给对方以快乐,两个人也就亲密融洽了。美好的家庭生活都是用智慧去编织的。

迷者师度。当患者感觉“鬼魂附身”, 或是被愤怒或贪婪所控制,或是被虚幻或偏见所迷惑,或是被精神疾患所困扰,在荣辱得失上看不开时,第一步就需要心理医生帮助他放下。也就是说,这时心理医生所要做的事,就是要让患者从“鬼魂附身”的感觉中清醒,摆脱愤怒与贪婪的控制,勘破一切烦恼障或所知障,摆脱精神疾患的困扰,而达至虚。

事实上,而今能帮助患者达至虚的心理医生还很少。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方法以来,至今心理治疗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但对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仍褒贬不一。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因素极其复杂,但至关重要的是心理医生自身的条件。在心理医生的自身条件中,悟性是放在第一位的。悟是一个人不断看出因果关系的过程。心理医生透过患者的症候,看出患者行为的因果,就有可能治愈患者。心理医生无法帮助患者达至虚,就是因为他悟不到患者。

养生疗法讲的是心悟。也就是说,我若能在我心底感受到患者的一切体验,我能悟到患者,那么我就能帮助患者达至虚。否则,我就只能对患者有个知性的了解,其结果只能是糊弄患者,即使是有效果,也是短暂的,而且往往是“歪打正着”。

当患者感觉“鬼魂附身”不能虚时。是因为患者机体脏腑阴阳严重失调,以致相火妄动、或肝郁郁脾虚、或痰迷心窍等病变所致。此时,心理医生只有调和患者的阴阳、清除相火、或化郁益脾、或祛痰醒窍等,才能帮助患者达至虚。也就是说,能真正帮助患者达至虚的心理医生,除通晓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外,他还必须通晓中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