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疗法的操作步骤

(2010-07-05 06:20:12)
标签:

养生疗法的步骤

《再谈》连载

健康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4)(上)

养生疗法的操作步骤

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当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连不安全感也维持不了很久,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做到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什么是高情感活动呢?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已有所诠释,“静坐、按摩、瑜珈、禅等,所有这些都是高情感活动”。也就是说,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培养“静心”的能力,养成“静心”的习惯。因为快乐的生活需要的是智慧,由静心所引发的智慧。

在精神生活中,知识是没有用的。生活不是凭脑子去想,而是要你亲身去体验。快乐不是你想清楚就能得到的。正相反,只有当你停止下来不去想,能真正做到“静心”,你才能体验到精神生活的快悦。在精神生活中,凡事都想想清楚,无疑将是一个难以自拔的陷阱。就是说,在精神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静心”与智慧。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静心发慧呢?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其著作中对智慧激发的条件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指出了虚、壹、静是人们智慧激发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三个心理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三者,那人们就不可能激发智慧,即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

激发智慧的第一个心理条件是“虚”。荀子说:“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虚……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荀子也讲虚,但他所讲的虚不是无所藏的虚,而是有所藏的虚,不是无所受的虚,而是有所受的虚。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能认识事物就有记忆,记忆就是心中有所藏。但为了有效地感受新的事物,还应当有所谓虚。什么是虚呢?虚就是不使心中已记住的东西妨碍所要接受的东西。可见虚并非无藏,也非不藏,而是为了更好地有藏或多藏;这样荀子便把藏和虚统一起来了。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巩固记忆,但又要做到“不以所臧害所将受”,这样才能正确感受新的东西,从而达到悟道发慧的目的。

激发智慧的第二个心理条件是“壹”。荀子说:“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荀子·解蔽篇》)。这个壹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集中注意,做到专一。在荀子看来,我们的注意,不仅有必要知“两”,因为“知而有异”;而且也有必要知“一”,因为“心枝则不知”。而在“同时兼知之”,即把注意分配在两种以上的客体的时候,只要不使对那一客体的注意妨碍对这一客体的注意,则我们的注意仍具有集中性。在认知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集中注意,但又善于适当地分配注意,那就不难达到悟“道”的目的了。

激发智慧的第三个心理条件是“静”。荀子说:“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解蔽篇》)。在荀子看来,心常常在活动着,如睡觉的时候,就会做梦;放任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思考问题。心的这种活动,对于认识来说,有的是有害的,有的是有益的。我们为了保证认知的有效进行,就必须排除那些有害的动,使那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不去干扰认知,从而保持冷静的头脑,安谧的心静,这就是所谓静。可见静并非绝对地排斥动,而只是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在认知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地进行思维,就一定能够达到激发智慧的目的。

历代先哲们对智慧激发的条件,都认为应该做到虚、壹、静。但对虚、壹、静的内涵,看法与荀子不尽相同。

关于虚。在道家与禅者看来,“天道虚”,所以作为道的体现的心也应当是虚的。他们主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什么都不要接受,什么都不要储藏,这样才能使心修明本性,返复其本来的虚。在他们看来,心有所求,去接受外物不能虚;心有所藏,去储藏外物不能虚,心有所虑,思考某些问题不能虚;心有所设,带有主观成见不能虚。一句话,心要寡智去欲才能虚。可见道家与禅者的虚,确实是一种虚空的虚。

荀子与道家禅者对虚的看法虽截然不同,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他们所强调的是两个不同的侧面。道家与禅者强调的,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束缚我们对新事物的充分感知,原有的思维习惯会妨碍我们去寻找新的思维方法,不合理的欲望和放纵任性会使我们失去心理的自由,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感受,由此而窒息我们的智慧。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我们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紧张与不安是很自然的,有的人会急忙作出这样的判断:我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结果,他在新环境里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荀子强调的是,生活固然需要我们的智慧,但生活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知识与经验不一定就束缚我们的智慧,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比方说,一个杰出的医生,需要有好的悟性,即智慧,但也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没有后者,医生的悟性和智慧也是很难产生的。

禅者认为智慧的激发是空与有两个因素的作用,就好像人的双手必须先把原来握住的东西放下(空),然后才可能拿起现在需要提动的东西。人只有读一切书而又不被知识所束缚,才有智慧;从事经济而不被利欲所役,才有智慧。所以叫“于相而离相”、“去来自由,心体无滞”。

综上所述,养生疗法的步骤有三:笫一步是虚,第二步是壹,第三步是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