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期危机与精神错乱的区分

(2010-07-04 05:45:09)
标签:

青春期危机

精神病可以治愈

健康

《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8

青春期危机与精神错乱的区分

1990年,我针对精神病学界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的现象,写了一篇短文,题为“青春期正常危机”,刊登在当年124日的《健康报》上。没想到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在医学界倒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因为我无意中在这篇短文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青春期危机”。当时,有一学者写信给我,希望我能给“青春期危机”这一概念下一个科学的界定。

揭示一种现象容易,而提出一个概念,并对它加以界定,将所揭示的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难了。这一难难了我12年。

12年后,当我开始撰写《青春期危机与调整》一书时,回过头来再看这篇短文,我发现自己对“青春期危机”这一概念的理解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2年前,我对“青春期危机”概念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轻微情绪失调的范畴。从情绪失调的程度来划分,神经症与精神病则属于病态,而轻微情绪失调则属于正常。现实中我发现,有许多只是患有轻微失调的青少年常常被误珍,轻易地要他们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更甚者被收进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结果,正常的被诊断成了不正常,没病的被诊断成了有病,不该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却被诊治成终身得与“合法毒品”为伴,成了地道的精神病患者。

于是乎,我写了那篇短文,并强调处理青春期正常危机有三忌。第一忌,轻易使用抗精神病类药或抗焦虑药物。第二忌,盲目多方求医。第三忌,也是最忌讳的,就是送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今天,我对“青春期危机”概念的理解,其涵容的范畴拓展了,它不仅包含了轻微情绪失调,也包含了神经症,甚至还包括那些虽具有妄想、幻觉等典型精神病症状,但不讳疾忌医、愿主动接受治疗者。12年后,我之所以对“青春期危机”概念内涵的理解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其根本的原因是在这12年里,我创立了养生心理学。换句话说,我之所以将能主动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也划在“青春期危机”之列,它既是人性真实的反映,也是基于养生心理学在探索人性真实中所取得的成果。

现实中,精神病人能主动求医的是很少的。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现代精神病学和神经精神病药理学的正统观念是,精神病是不能治愈的,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时至今日,普天下的精神病依旧是一个治法,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结论也就只有一个,精神病是不能治愈的。其结果,精神病像一个可怕的幽灵在我们生活周围徘徊。一旦人们内心出现不安而无法自控时,就越发感到这个可怕幽灵的威胁。提起精神病,其含义令人不寒而栗,因为人们总是把它与那些流落街头巷尾,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咯咯傻笑,行动愚昧,随地便溺的“疯子”连在一起。所以年轻人一旦感觉到自己的脑子乱了,失去了自控,联想到一个“疯”字,内心便会狂乱不已,那种感受可能比死亡还要痛苦,因此有的年轻人宁肯选择死亡也不愿看到自己变为“疯子”。而大多处于这种状况下的病人选择了讳疾忌医,抗拒治疗,其目的就是抗拒自己成为“疯子”。

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具有典型的精神病症状的患者,只要不讳疾忌医,能主动接受依据养生心理学原理所创立的卓有成效的治疗,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治愈的。比如武汉城建学院的一个女生。那年春天,一天夜里,正当大家准备入睡的时候,这位女生突然只穿内衣内裤就往外跑,她说有男生在下面叫她。同寝室的女生越发觉得她有问题,便劝她回寝室,她执意不肯。同寝室的女生便要她穿好衣服,陪她一起下楼找那男生,找了一圈没有,便把她带回寝室……折腾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同学们便叫来了辅导员,那女生见辅导员哭了起来,说:“同学们对我这么好,我却卑鄙的亵渎了她们,我看她们一个个都赤身裸体……”辅导员见她目光呆滞,满嘴胡话,便立即带她去精神病院看病,经专家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叮嘱立即住院治疗。辅导员便带患者赶回学校办理有关准备住院的手续。当辅导员向系主任汇报时,系主任要辅导员立马带患者到我治疗中心找我治疗。我只给患者开了3剂中药,前后按摩了2次。1个月后,当患者的系主任又介绍了一位病人来我治疗研究中心时,托病人的父亲捎了封信给我,系主任在信上说,那位女生已完全康复,在最近的一次力学考试中,有一道题全班就只她一个人做出来了。

我想如果哪一天,养生心理学的知识得到了普及,当世人广知养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精神病不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也许情况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像世人没有谁忌讳自己得了感冒一样,也不会忌讳精神病了,但那已是题外话了。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如何区分青春期危机和精神错乱。形象说,有两个病人:张三和李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有关国际行为疾病分类体系,或是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提出的最新“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张三和李四都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甚至二人的症状一样。不同的是张三不讳疾忌医,能主动接受治疗,而李四却讳疾忌医,抗拒治疗。那么张三则属青春期危机,李四则属精神错乱。抽象地说,青春期危机与精神错乱的区分是依据患者的主动性,如果患者的主动性丧失则属精神错乱。

这里的主动性显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一般来说,在寻医问药上,心理疾病患者就没有生理疾病患者那么主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心理疾病患者最早寻医,不是找心理医生,更不是找精神病大夫,而是找生理医生。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孤独、恐惧、不安、吃不下、睡不着。他们希望这些问题是由于生理疾病所致,而不是心理上存在疾患。这反映人类心灵的脆弱,即使是向自己最信赖的人倾吐内心脆弱的情感,也往往要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需要拿出百倍的勇气。还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成年人,他们宁肯陷入精神崩溃,宁肯走向生命的绝路,也没有勇气向他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我们都担心如果暴露出自己的感情很脆弱,会引起对方轻视。我们虽然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不会成熟的敏感而脆弱的部分,就像一个两岁的幼婴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总觉得自己渺小或无能为力。我们害怕人们的非难,惟恐被人们抛弃而孤独地死去。我们时常担心:“如果你了解了我的全部底细,你会不喜欢我。如果你知道了我最隐秘的秘密,我的弱点,我的过去经历,你会笑话我的,你会小看我的,你会觉得我是个可恶讨厌的人的。”所以,有许多人一想到把自己害怕什么、想些什么的实在情况告诉别人,就担心得不得了,宁肯不冒风险把自己的情感掩饰起来。

相对于外向型的人,内向型的人容易罹患精神病。内向型的人自我封闭,行为拘谨,感情压抑,不多言语。内向型的人之所以内向,是他不能主动表达自身的柔情。也就是说,容易罹患的人在人格上的缺陷,就是他不能主动地表达自身的感情,犹如带着坚硬的外壳生活于世,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随着不安的程度增加,本来就匮乏的主动性向着更坏的方向退化。

那么,什么叫主动性尚存?前面所提到的那个武汉城建学院的女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去精神病院看门诊以及来我治疗研究中心治疗,她都是由辅导员带着的,她只是顺从而已,中药也是辅导员煎的,她只是顺从喝下去但她愿意跟着去看医生,愿意喝中药,没有拒绝治疗,没有抗拒喝中药,这就叫主动性尚存。按照世界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那个女生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但她主动性尚存,却属青春期危机。如果她的系主任不阻拦,把她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那她就成了不治之症的患者,而来我研究中心,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进行治疗,却像是得一场感冒一样,结果相差太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