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人类精神的养生疗法
(2010-07-03 06:37:46)
标签:
养生疗法《再谈》连载文化 |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3)
拯救人类精神的养生疗法
何谓养生疗法?养生疗法就是依据养生心理学的理论所创立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与其他心理疗法不同,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养生疗法就是吸取中医学与心理学的成就,把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泫。
无论你运用什么方法,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让患者狂乱的心能静下来。患者之所以前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是因为他心不安,狂乱得很,心理医生的职责,就是要使患者狂乱不安的心安定下来,达至静心的目的。
美好的生活似乎不是任何一种固结的状态,它不是一种美德状态,或满意、无忧虑、幸福等状态。美好的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美好生活的方向是整个机体选定的,这一过程似乎包含一种对经验愈益开放的态度。美好的生活不需要我们搅尽脑子想个不停,相反,需要我们保持一分“静心”
什么是静心
静心这个概念源自佛禅的禅定。静心是指待人处事保持不被境界所牵的态度,保持不被贪欲盅惑的定心,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宋代诗人苏东坡修禅,有一天似乎对禅定有所领悟,便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毕,便差遣他的书僮送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佛印看罢,便在上头批了字,要书僮带回去。苏东坡收到回信,心想佛印一定会赞美那是一首好诗,于是急急拆阅,没想到佛印竟然批着“放屁”二字。他不禁动了气,于是渡江来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据说佛印有神通,早就在江边码头等他。两人一见面,苏东坡便责问佛印。而佛印却轻描淡写地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了吗?怎么会被放屁二字吹过江来呢?”苏东坡哑然无语。
静心是长驻的快乐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他们很难做到静心。究其原由,他们往往会归结于周围噪音太多。事实上,环境的无噪音并不是人真正希望得到的宁静。因为当你不能放下一切虚荣、成见、偏见和贪婪的时候,即使生活在无噪音的环境里,你也不会感受到宁静,反而会因恐惧、不安,造成精神崩溃。生活的本质是,自己必须把手中握着的“尘土”放开,然后才可能张开你的双手,握取生命的“明珠”。当你放下手中紧握的一切,才有可能觉悟到心灵的宁静。
世界上有数以亿计的成对的夫妇生活着,好像他们之间也有爱,他们生活在一个“好像”的世界里,自然,他们怎样能快乐呢?他们消耗着全部的能量,他们正试图从虚假的爱当中得到某种东西。但是这是不可能传递出东西的,所以爱人之间挫折产生,不住的厌倦,不断地唠叨、作对。他们俩都试图做着某种不可能的事;他们在试图使他们的爱情变成永恒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它是出自头脑,而头脑不可能给你任何对永恒的瞥见。
佛陀将慈悲阐释为“爱加上静心”。当你的爱不只是对别人的欲望,当你的爱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当你的爱是一种分享,当你的爱不是一种索取,而是一种给予,然后将静心加进去,于是,清纯的芬芳就散发出来了,被隐藏的光芒也放射出来了,那就是慈悲。慈悲是最高的现象,性是动物的,爱是人类的,慈悲是神圣的;性是身体的,爱是心理的,慈悲是心灵的。
静心是没有丝毫理由的长驻的快乐。
静心意味着:在单独中感到喜悦。当一个人已经能做到这一点,当他不再依赖任何人、任何情况、任何条件,而获得快乐时,那么这个人就是活在真实中。
静心意味着完全的诞生
生命的目标是在充分诞生,而我们的悲剧则是我们大部分人直至死都没有充分诞生。活着就是每一分钟都在诞生。当诞生停止,死亡就来临。从生理上来看,我们的细胞组织是处在继续诞生的过程中;然而,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大部分人却到达某一点之后就不再诞生。有些人根本就是“死胎”,在生理上他们继续活着,而在心理上他们的愿望则是返回子宫、泥土、黑暗、死亡。另有许多人沿着生命的道路向前略走了一步,然而,他们仍旧没有把脐带完全割断,他们对于父母、家庭、社团、地位、金钱、神等仍旧有着共生性的附着,他们从未能充分的成为他们自己,因此也就从未能完全充分诞生。
静心是达到理性充分发展的状态。这里所用的理性二字并不仅是知性判的意义,而是能够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看待世界,并由此掌握真理。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他的自我迷恋,当他变成开放的、有回应性的、敏锐的、醒觉的,并能放下一切障碍,能自由创造,他才能静心。静心意味着同人与自然充分关切,克服隔离与疏离,而体验到同一切的存在之物合而为一;然后又同时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不可分的单元,是一个我。静心意味着完全诞生,变为人所应当是的样子;它意味着具有充分喜悦与悲伤能力。或者,换一种说法,从一般人所的半睡眠状态觉悟,充分醒觉。假若能够如此,那也意味着具有创造性;这就是说,对自己、对他人、对一切存在之物能够清醒的回应;是以我们真正的、整个的人,对每个人、每个物作理性的判断,作清醒的回应。最终,静心意味着放下贪婪、成见和自我,甚至连过去所学的知识也放下,回到生活中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生活的本质就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能落实在生活之中才能体会到快乐。只有我们投注于生活,我们才能自我肯定,醒觉到自己的存在。这个发现,使我们更懂得生活情趣。如果自己不清醒过来,投注于生活,享受生活之妙悦,做生活的主人,就不可能领会到万物相亲和谐共存的乐趣,就不可能得到静心。
生活在高竞争和高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静心修养,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发挥好的工作效率,维持健康的心理生活。没有静心就好象海港不设防波堤一样,外头的涛天大浪,很容易打进来,造成港内的大灾难。没有静心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诱惑,失去耐心,乱了生活的阵脚。
年轻人喜欢谈论幸福。什么是幸福?现在可以说:内心安适,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活在静心里,活在至善、至真、至美中,这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人的潜力
我们怎样才能维持愉悦的心态,而达至静心呢?
维持愉悦心态的根本的生活策略就是切忌寻觅。宋朝无门和尚说:“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这首偈子说明了生活的基本态度:生活本身有许多快乐,千万不要因贪图享乐之心便去过度的追求,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生活、去实现,这就有了生命的光辉。如果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到处想追求刺激性快乐,到头来一定烦恼苦闷,就好像自己抱着赃物,还要到处喊冤一样的可笑。
现代人的生活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不快乐。现代人显得处处与禅的智慧大相径庭。现代人喜欢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比较:别人有才华,自己也希望有;别人有地位、财富,自己也希望能和他一样;别人有好的享受,自己更要看齐。就在这种比较下,人们开始模仿别人,东施效颦蔚为风气,在赶流行、赶新潮中迷失了自己。现在人似乎竭力使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日子久了,也就发生了否定自己的空虚感,这是快乐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这种“背离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现代人的人格受到严重的扭曲。清醒使人获得喜悦,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迷失使人感到彷徨,因为它使你堕入一团混乱。当一个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而不能自我肯定时,就会犹豫不决,失掉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和纯真的生活态度。当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而茫然跟别人附和时,自己就会无比的空虚。当一个人时时都在苛求自己,往虚幻的权势地位攀爬时,精神的压力自然沉重。
人类追求快乐之道,必须先回到生活本身。生活的本身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需向外追求额外的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欣赏其中的妙悦,快乐也就在其中。
养生疗法的主旨,就是要帮助患者在回到生活本身,发掘自身的潜力。惟有这样才能使患者狂乱的心静下来,做到勿言,达至静心发慧。禅者以为,我们生而具有如此的秉赋,以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当然不是特殊领域的艺术家,诸如画家、雕刻家、诗人等等,而是生活的艺术家。生活艺术家这个行业,听起来可能新奇而相当奇怪,但是,事实上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生来就具有生活艺术家的天赋。我们大部分人都失于成为这样的艺术家,其结果,是我们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一刻也静不下心来,疑惑重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我正走向何方?”“人要是没有了情感,剩下来的是什么?”“当我们活了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以后,我们又到那里去呢?”等等,据我所知,大部分的现代男女都因为这个原因而陷入精神困境。但禅者可以告诉他们,他们所有这些人都忘记了他们是生而为艺术家的,是生活的创造性的艺术家,而且一旦他们发现了这个事实与真理,他们将会从他们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不论这个苦恼他们称之为情绪失调,或神经症,或精神病,或其他任何名目。
任何种类的艺术家,就我们所知,必须用某种工具来表达他们自己,并用某种形式来证明他们的创造性。雕刻家必须有石头或木头或泥土,以及雕刀,或某些其他的工具,来把自己的理念刻在材料上,但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却无需走出自己之外,所有的材料所有的工具以及一般所需要的所有技巧,他都是生而具有。我们每个人生来具有成为生活艺术家的潜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生疗法十分注重患者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1世纪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速。生活变化的冲击力是否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限度,我们还无从断定,但举世的冷漠却多少教我们感到担忧。
据美国最新统计,现代疾病成因70%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营养过剩、运动过少、起居无度、心绪不宁、缺乏自制等。
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没有完全根治现代情绪病的良药。至于医疗看病,则日本有资料表明:在日本实际治愈率也只有20%,“其余的80%只是白白糟蹋了医疗费”。
生活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观念应有所转变。我们的健康不能只依赖药物,依赖药物维持健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由于用药不当而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已经10倍于传染性疾病夺去的生命。近年来,对药源性疾病的研究,已激起了世界各国医学家和医药学家的热情,一门新兴的学科便随之诞生,这门新学科就叫做“药源性疾病学”。更何况医疗保健费用相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的收入而言都太高,尤其是那些长期患病的人们更是如此,患重病会把人的积蓄花费一空,并会使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在美国有资料说明,每年有一半的破产情况是由于支付医疗费造成的。而对这一切,我们不能不积极寻求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探索高效而又简廉的养生保健方法。由此我们追寻到我国创造灿烂文明的祖先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确立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就谈到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说是上古之人之所以度百岁而去,皆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今之人半百而衰也,皆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孙思邈认为,养生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性养成了,对身体大有好处,没有好的习性对身体是不利的。有了好的生活习性,人的身体内外就不生百病,也就没有祸乱灾害。这是养生的大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到,嵇康说过: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一难;喜怒不除,二难;声色不去,三难;美味不停,四难;精神忧虑懒散,五难。存在这五难,心中虽希望不要年老,口念妙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之气,其结果依旧是短命。胸中没有五难,人的好品德就一天天地形成,不祈求大喜也有大福,不祈求长寿生命也自然长久。孙思邈以为,这也是养生的大原则。他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 “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名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
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在你还没有得病之时,注意去掉那些有碍健康的不良习惯,培养有益于健康的好的习惯。因为人之长寿健康之道,都是从各方总结得来。
孙思邈还提出食治。食治所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饮良习惯。首先注意食不欲杂。“杂者或有所犯,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千金要方·食治》)。其次是慎五味,不要偏嗜。偏嗜则各有所伤,订立了“五脏所宜食法”,等于是订立了一个合于营养卫生的食谱。其中内容,是把《黄帝内经·素问》五脏所喜、所宜、所养的食物,加以调剂而具体化。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营养食谱。至于整个食治安排,首重果实,其次蔬菜,其次谷米,最后是禽兽鱼虫。
现实生活中,那些容易心陷困境的年青人,影响的因素也许错综复杂,但最关键的,是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自我封闭,急于求成,苛求完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起居无度、缺乏自律等。帮助年青人走出困境最难的一点,就是以新的生活习惯去替代旧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