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的核心就是静心
(2010-06-03 06:17:25)
标签:
精神生活是静心青春期正常危机健康 |
《青春期正常危机》连载(18)
精神生活的核心就是静心
在通向静心之路上的第二大障碍是总在喋喋不休的你的头脑。你甚至无法仅仅坐上一分钟,你的头脑始终在唠叨;相关的或无关的,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想法不断地来来去去,这是一条繁忙的交通线,这里始终处于高峰时间。
你看见一条鲜花,就会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你看见一个人横穿马路,就会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你的头脑可以将每一个存在的事物转换成语言,一切都是可以转换的。这些词语形成了一道障碍,这些词语成了一种束缚。这种将事物转换成词语,将存在转换成词语的习惯,便是障碍。这是静心的又一大阻碍。
所以要达到静心的第一个要求是要觉知到经常性的语言描述,并有能力去制止它。只是看见事物,不要用语言去描述它。要觉知到它们的出现,但不要将它们转换成文字。
让事物没有语言;让人们没有语言;让情境没有语言。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这是自然的,可能的。这就如现存的人为的情境,那是一种创造出来的情境,但我们如此习惯于它,而它已变得如此呆板,所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转换,这种将经验变为语言的转换。
静心意味着没有文字生活,没有语言地生活。这样那些堆积的记忆、那些语言的记忆,就成了静心成长的障碍。静心意味着要没有文字地生活,要在一个没有语言的情境中生活。有时候这会自然发生。当你爱某个人的时候它会发生。如果你是真正在爱,那么你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现象——没有语言。当两个相爱的人彼此间非常亲密的时候,他们总会变得很沉默。这并不是说没有东西要表达;相反,他们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但从不存在语言,它们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当爱逝去的时候语言才会出现。
如果两个相爱的人从来不曾安静过,如果他们总是在谈论,那就表明爱已经枯萎了。现在他们在用语言填补空隙。当爱充满生命力的时候,那是没有语言的,因为爱的存在是如此势不可挡,如此具有渗透力,以至于压倒了语言文字的障碍。一般来说,只有在爱当中,这种阻碍才会被压倒。
静心是爱的极点:不是爱某一个人,而是爱整个存在。对一个静心的人来说,静心是与周围整个存在的一种生存关系。如果你能与任何一种情境相爱,那么你便达到了静心……
当头脑成为主人的时候,存在着一种非静心状态。当你成了主人,你的体验成了主人的时候,便存在着一种静心状态。所以静心意味着要主宰技巧,成为技巧的主人。
头脑及其语言功能,并不是终极。你超越它,体验是超越语言的,存在是超越语言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停止大脑及语言的作用,而以你整个人,即以你的头脑,你的四肢,你的躯体,你的五脏六腑,去体验生活,你才有可能看到真实,你才有可能达至静心。也就是说,当体验与存在合为一体的时候,他们处于融汇中,这种状态称之为静心。存在与体验之间的这种融汇便是静心。
语言必须要丢弃。我并不是说你必须将它抛在一边,压抑它或消灭它。我的意思是社会中所需的某些东西已经成了你一天24小时的习惯,而事实上你并非那么需要它。
走路的时候,你要移动双腿,但当你坐着的时候,它们就不应该走。如果你坐着的时候双腿仍在走动,那么你一定是疯了,你的双腿一定是疯了。你必须能够制止它们。同样地,当你没有和社会发生关系的时候,当你不在社会生活中,你必须能够制止大脑工作,停止使用语言,否则,你是无法享受精神生活的。当你不在社会生活中,你应该抛开大脑和语言的作用,否则,你也就疯了。精神病人就是以发疯而逃避精神生活。也就是说,你必须舍弃一天24小时使用大脑的习惯,而培养一种新的习惯,即当你赚钱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工作和生产的时候,与他人交谈时候,也就是和社会发生关系的时候,你可以使用大脑和语言,并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最佳,除此而外,你应该停止大脑工作,把语言丢弃,而以你整个人去体验生活。也就是在精神生活中,不应该有语言。
世人都错误地理解了精神生活,误以为哲学、道德、伦理是精神生活的理论基础。错,精神生活不需要任何理论基础,精神生活没有文字存在的空隙。有文字存在,就没有精神生活。至于世人把看演出、看电影、看小说、欣赏美术作品、听音乐、听歌曲、谈理想、谈追求、谈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等当做精神生活,也错了,所有这些仍属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不是属于大脑的,而是属于心灵的,是不应该有语言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就是静心,是活在智慧中,是生活在真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