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11)静心养生减压
(2010-06-02 06:50:24)
标签:
静心养生减压养生疗法健康 |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11)
静心养生减压
压力调适是属于精神生活领域的事,它需要的是智慧。需要的是你去行动,在行动中孕育智慧。即使你看了很多书,了解了丰富的有关压力方面的知识,你也许无法减少压力对你的伤害,因为压力调适不是凭借知识就能解决和事情。甚至说,它不是关于言语的事,而是要你通过行动,达到“勿言”,没有言语了,也就是静心了。也就是说,压力调适需要静心发慧。也就是静心养生。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庄子是说,懂得自然规律容易,达到忘言境界难。悟道而忘言,静心发慧者,活得自然,活得真实。了解规律把它用语言说出来,那是人为的表象,并非真实。远古时候的人,能够做到忘言,活得真实,没有人为的做作。
现代人有知识,会经营,善管理,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但要他们勿言,忘言,做到静心就很难,而身处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现代人,其承受的压力较之古人更多,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为了预防被压力所伤,更需学会静心养生。
拥有无以伦比的科学技术文明的现代人能舍弃语言,进入精神生活的层面吗?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庄子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已经习惯于语言思考的现代人要丢弃语言,实现静心是很难的,惟有通晓古之道术,凭借“坐忘”之法,方可达此目的。
庄子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不论你是谁,也不论现在你的心境如何,是顺还是逆,都可以通过端坐而忘,忘掉自我,忘掉理性,忘掉荣誉,忘掉烦恼,忘掉语言,实现静心,活在真实中。
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端坐而忘言的。有很多人出家一辈子,天天打坐也忘不了语言。甚至有的人还会走火入魔。
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篇》曾讲了一个道士打坐时走火入魔的故事。这个道士叫魏悟真,时年20岁,学道于白云观。白云观很大,东边为士女游览之场所,有莲花池、太湖石、栖仙洞、钓鱼台、迎风亭等诸多名胜;西边则是一片荒园,古槐数百株,参天蔽日,一望无际,传说云雾中常有孤仙野鬼犯乱作祟。有一天,当他正在学道,操练静功,瞑目静坐,吐故纳新之时,忽然听到对面槐对下,留留有声,咪着眼偷偷看去,见树根下有一缕白气,盘旋而上,高与树齐,结为白云,氤氲一团,像一堆新絮,迎风荡漾,愈结愈厚,渐渐变成五色;忽然看见一个二八芳龄的佳人,端坐在五彩云上,腰以下被云气遮蔽,其腰以上则清晰可见,艳丽无比;忽而见那少女随风在云中起舞,婉转袅娜,百媚横生,两袖惹云,不粘不脱。正凝视间,那少女突然用袖子招引魏悟真,魏悟真顿时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被磁铁吸引住了似的,即刻就想离开地面,数招之后便冉冉腾空而起,向那艳丽的少女飘去,心想必定是狐狸精在作祟,更何况练功之人应耳无外闻,目无外见。于是,小道士当即接纳其心,不令外出。那云团和少女也就消失了,小道士发现自己还打坐在那里。
这小道士之所以走火入魔时间不长,是因为他刚入魔,便自知自己入了魔,即刻调整自己,便安然无事了。而有的人入魔不知入魔,结果越陷越深。
打坐的确简单,而要做到忘言,必须通过习练掌握其中的要领。
唐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学家司马承桢对坐忘功法的具体要点,作了这样的简述。他认为:
第一,是断缘。就是断却世间万缘。试想,一个人活在世上,以有限之精、之气、之神,去对付此往彼来,此去彼续,永无止息,无穷无尽的万缘,又怎会不因疲于奔命而精疲力竭、气耗神散呢?更不要说是沉浸在浅斟低唱、倚红偎翠的声色淫欲的孽缘之中了。所以,欲修坐忘,不得不尽可能地从断缘入手。如若这样,便就渐渐收心省事,宠辱皆忘,有利修习。
第二,是收心。司马承桢指出,坐忘安坐之时,最要收心离境,入于虚无。所谓离境,就是收摄心神,使不胡思乱想,从而进入“不著一物”、“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应当指出,安坐时的“收心离境”火候,来自平时的“断缘”功夫。若平时万缘系心,整日里营营扰扰,又何能手安坐时心不染尘,入于虚无?
第三,是简事。司马承桢认为,凡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从表面上看,“继缘”和“简事”似乎是两回事,其实两者关系密切,彼此互为因果。这是因为,只有有了断缘之心,才能处处简事;而处处简事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割断物系人心的尘缘。
第四,是真观。所谓真观,就是用离境之心进行观境,也就是置身于这个花花绿绿,纷纷扰扰的物质世界之外,用冷静洞穿的眼光来分析观察世间的一切。唯其如此,才能感到今是昨非,超然尘外。
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去,虽说未必和后来司马承桢的“真观”榫头拍合,但却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使人钦羡。苏东坡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深含哲理。社会上很多人不能真观,其原因完全在于不能用高出尘寰的离境之心来冷静地俯视整个世界、整个人间。
第五,是泰定。泰定是坐忘功法进入了“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炉火纯青阶段。也就是静心。泰定功夫的得来,先要断缘,先要收心,先要简事,先要真观。同时,也只有在断缘、收心、简事、真观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进入坐忘功法的泰定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