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教种瓜得瓜心智成长文化教育育儿 |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
早教:不要期望“种瓜得瓜”
少教多学随想52
“心智成长”是婴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也许不少家长一路来都接受着一种“种瓜得瓜”的论调,所以认为要孩子记忆力好,从会说话开始就让他背诵古代经典;要数学好,就去上奥数班;要考试成绩好,就反复不停地写作业做同步练习。这种做法,就像我小时候爸妈让我多吃猪脑脑力好,多吃大蒜算术顶呱呱一样可笑。
我说的“心智成长”就不可能种瓜得瓜,甚至经过一番努力,表面上看似乎一无所得。为什么?心智成长包括了两个层次:它的内核是脑力开发,包括透过5感刺激与动作锻炼,加速、加强大脑神经回路的发展,优化感觉统合,直接散发出来的成就就是“能力”。所以才有了第二个层面的“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手段,在体验中获得观察力、辨析力、思考力、想像力和难题解决的能力的逐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越来越强,这些能力积累起来,就是孩子具备的“能量”。能量足,入学之后,自然“赢在起跑线上”。
这个分析过程,我一直没有说出口的其实只有一个字:“Feeling”。用汉语说,勉强可用“感觉”来表达。
“Feeling”就是促进成长的“驱动器”,也可以说是“能量”的嗅吸器。
让孩子铸就足够的能量——这个心智成长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也可以说是很简单。所以复杂,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过时或不正确,教育手段粗暴或不适用,以至于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家长都是新爸新妈,育儿经验全是来自儿时的记忆或对朋友、邻居的观摩借鉴,这些脱离孩子的生活环境及不同社会价值的教养方式方法,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致最后变得不可收拾。
从“教育”的目标来设计教育过程,而且当你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高度来进行思考,你就会发现:要求教育手段的可行和有效,这个过程就必须用上一些谋略。谋略可以有两类:一是不怕对方知道我的目的,但要求对方按照我的思路走,这是“阳谋”;另一是不能让对方知道我的目的,这样我才能成功地将对方引导到我要他走的路向,这是“阴谋”。一个体验式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成功,就在于“阳谋”及“阴谋”的有效应用。
亲子教育采用的就是体验式教学,在“心智成长”这么大的一个课题上,一开始就需要用上“阳谋”,虽然可以堂堂正正地公开说,但很难说的明白,就索性不说。教育的意义在改变人的气质,目标既在提高素质,那么实施的过程就需要可行有效的手段,只要理念正确,松紧有度、进退有据,一以贯之走下去,让受教育者走得顺,欣然朝向目标前进,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以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文环境没现在的复杂,教育、学习,可以一卖一买,把古圣先贤的典籍背诵下来,背诵完能略微变通的,就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不会变通的,就只能当个私塾教师赚钱来勉强养家糊口。而绝大多数的人只凭着家庭教育及家传技艺直接上岗,在社会上从事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这样的生活,能够出类拔萃的人,或因机缘巧合,或凭锲而不舍的努力,其实全凭造化。
现代社会就不同了。脑筋不好使,又没有“能力”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在国家的教育机制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成不了人才,除非出身官宦富豪之家或由于机缘巧合,否则长大后势将沉入社会底层,受苦受累。因此,父母们都自觉责无旁贷,扛起培育子女成才的责任。但是,培养孩子成才可不像过去的师傅带徒弟那么简单,其中枝节繁杂,而且必须针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而对于婴幼儿,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不是种瓜得瓜那么简单。
有家长质疑我的这个“种瓜不得瓜”的婴幼儿教育理论。我说:“比如你,想做个书法家,于是从临帖练字开始,一年,两年,资质再差,不成家也能够胜于常人,这才叫种瓜得瓜。但孩子的心智成长不是这样,画画、弹钢琴、学围棋,都不是为了成为画家、钢琴大师或棋圣。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超级天才,你让他学习什么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家成圣,那肯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早教”究竟该干些什么?
我主张“早教”的执行者就是父母,是因为有些训练,别人都无法代劳。我认为,除非有异常情况,例如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者本身能力确实不足以教育孩子的时候,才有必要借助外人介入。这就是“找教”的存在意义。当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如果父母的确不能给孩子创造社会化发展的体验环境,把孩子送到亲子中心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这毕竟只是部分时间,而且也只能占用部分时间,孩子还有许多学习任务,都是不容许家长缺席的。
那么,家长究竟该干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几项训练,都是“种瓜不得瓜”的教育:
1.
2.
3.
4.
5.
不要以为早教就是文化教育
我不厌其详地说明“种瓜不得瓜”的早教特点,就是因为目前的“早教市场”过度渲染文化教育,而家长对孩子的早教更有越来越趋向功利主义化,几乎已经达到只问结果,不要学习过程的恐怖状况,因而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很不平静”。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目的只有一个:眼前功利主义下形成的乱象,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社会特色,这些乱象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会一一获得梳理。因此,把孩子的未来发展简单地定位在现在的需求上,将会耽误孩子的未来幸福。关爱孩子,就该为孩子的能力发展多花些心思。
许多家长受到社会上攻击应试教育的舆论和学校及教育中心虚假的“素质教育”宣传的影响,把一切不顺心的事都推向“应试教育”而只是叹息与无奈,这种状况,用个不雅的概念来形容,这是“鸵鸟思想”。不想做“鸵鸟”,想对得起孩子,我们就必须端正思想,纠正教育理念,积极地、切切实实地给孩子一套心智成长的完整教育,激活孩子向上向善的雄心壮志。
我还必须指出:发展孩子的能力,提高心智成长的这些努力,和适应眼前的教育乱象并不矛盾,家长大可不必担心能力培养的早教会让孩子失去入学的竞争力,相反,它将使到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文/陈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