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随想之二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何以变成水中捞月?
陈禾
“龙”和“凤”,用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虚拟世界”里的“虚拟动物”。但在现实世界中,中国人都把它做为“特权人物”、“
威风八面”、“超能力”、“富贵吉祥”等概念的象征。据说“龙”和“凤”都是在空中飞翔的,但谁也没真正看见。把“龙”和“凤”做为培养孩子的目标,犹如在空中画一个“靶”。“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你们好歹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能够射中靶心?
“望”是每个人的权力。“望眼欲穿”的结果有两个可能:一是“喜出望外”,一是“望梅止渴”。对目标的期待值过高的人,永远享受不到这种“喜出望外”的感觉;而不能脚踏实地的人,目标只是漫天飘浮着的七彩广告气球,永远处在“望梅止渴”的阶段,而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
尽管这样,许多家长念兹在兹的还是“成龙”、“成凤”。为了增加一些筹码,家长倾尽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给孩子创造各种足以成龙、成凤的条件。这种例子多得不可胜数,为了方便追索真相,以下举两个我熟悉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男孩,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男孩到了高中,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拿出30万,送他到日本去“留学”。这男孩比“龙”还活跃,先学日文,不到半年,就和一位日本姑娘好上了。30万很快便用完,于是说要独立谋生,到快餐店去打工,一方面继续向家里报告缺钱。好在妈妈很会赚外快,10万5万地输送,一年以后,只传回来一张大学校门的照片。
第二个案例:女孩,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机关干部。女孩高考成绩不错,但妈妈嫌国内大学水平低,瞄上了德国的大学。自己的积蓄不多,东凑西借,让女孩带着26万上路。半年以后,女孩说:德国实在待不下去了,在争执中坚持了一个月,重于还是回国。故事还没有结束:女孩后来又要出国留学了,这回是英国,同样,妈妈再给她凑出26万。
我举这两个案例并不是要谴责男孩、女孩不珍惜金钱或肆意浪费青春。不,错不在他们。我想,妈妈们可以一同来追究:这两个孩子不能成龙、成凤的根源何在?他们出生时都是智力正常、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生长在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条件比大多数同龄孩子还优厚。他们都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给予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什么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呢?
孩子现在怎么想?我没见着,不能妄自揣测。但我分别和这两位妈妈深谈,了解了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她们怎样“关心”和“爱护”孩子,最后整理出以下三条“经验”:
1. 疼爱孩子,呵护备至。独生子女嘛,这绝对没错。不过她们传达“爱”的渠道从来是“单向”的,一方“给予”、一方“接受”,没有互动。这样的结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一套“价值”:不必问合理不合理,该不应该,妈妈都会答应我的要求,都会同意我的做法。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难题,不需要思考或反省,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反省能力。没有反省能力,也就没有了解决难题的能力。
2. 为孩子设计好一套“理想”,然后在自我感觉良好下继续朝目标“梦游”。两位妈妈在为孩子确立“理想”时,都没有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换句话说,所有的思考都是妈妈的,为了实现理想,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全寄宿幼儿园、封闭式寄宿小学与中学、特长班。孩子不愿意时就以各种利益交换。这些学校、特长班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关键在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仅有的互动就是吃喝玩乐,没有思想的交流或价值观的探讨。在封闭式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一到假期,突然获得“解放”,面对真实社会的突然袭击,后果可想而知。
3. 过度强调考试和成绩。人生的目标仿佛只有取得海外大学的高学历,所以紧盯这个目标,把考试考好,取得好成绩,是生活的唯一价值。只要一有机会,妈妈说给孩子的话,都在传达这个“主题”。孩子本来就缺乏学习能力,越听就越恐慌,思想越来越迷惘。
两位母亲的这三项“经验”印证了我一再说过的话:孩子的成才关键,取决于从幼儿开始的智能开发和能力培养。她们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人际互动的机会,又无法和孩子进行应有的、正常的沟通与互动,所以“成龙”、“成凤”的期盼,最终只能是“水中捞月”。
我很难给这两位母亲什么具体的建议。“时不我与啊!”她们的长叹,更坚定了我推动“效能父母”训练的信念:如果父母们没有能力在孩子出生时就规划好可行和有效的教养策略,对孩子成才的期待值越高,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许多家长要我少说理论,用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话,给她们写几个教养子女的“教条”。我想了好久,最后写出了三句话:
第一、教会孩子反省:他正在想什么?他正想怎么做?
第二、教会孩子思考:他可以怎样想?他可以怎样做?
第三、教会孩子判断:他应该怎样想?他应该怎样做?
这三句话其实包含的正是“思考力”、“学习力”、“判断力”三大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必须从婴幼儿开始,至少要努力8年。这8年,妈妈们必须运用智慧,有计划地实施。也许这样做会很累,但我敢保证:将来不会有水中捞月的感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