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35天,让小霸王变成乖孩子!
陈禾
面对爱闹脾气、一意孤行、喜欢顶嘴、经常说谎或不听管教的孩子,许多家长用尽法宝,依然束手无策。
美国乔治亚大学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卫生教授雷斯·福尔汉博士(Dr. Rex
Forehand)和阿肯色州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学主任、儿童医学教授尼可拉斯·隆博士(Dr. Nicholas
Long)用尽心血,进行了三十年的临床研究,最后写成“Parenting the Strong-Willed
Child”一书,为上述这些伤透脑筋的家长提供一套“35天改变顽劣孩子”的“药方”。

这本书有中文译本,美国纽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成人教育硕士王蓓蒂译,台湾高富国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1月出版,书名叫《不要再吵了——35天变乖小孩》。我在中国大陆各书店都没见过,网上书店也没供应,看来好书并不一定可以人人共享。虽然如此,我还是要珍重介绍这本书,理由只有一个:我强烈呼吁中国的教育专家、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及儿科医生们,能够发挥专业精神,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幼儿、少儿教养的临床研究,将个人的智慧和实际经验,转化成实际可行的教养技术,供需要协助的家长参考或应用。也许我们的专家已经习惯了“讲大道理”的习惯,但时代改变了,你的“大道理”说的再好,也不会再有“听众”,而“身教重于言教”、“珍惜前途”之类的教条,也只能成为修养类著作中必不可少的文字,对于计字算稿酬固然有用,但在家长来说,这些砖头般厚厚的书,只能摆在书架证明自己有文化素养,于解决伤脑筋的孩子教养问题,实在毫无帮助。我在前一篇博文“家长不要心灵鸡汤,要的是操作技术”,已经揭示了这个问题。
“Strong-willed
Child”,不管你叫他“霸道小孩”或“顽固小孩”或“小霸王”,都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最让父母伤脑筋的一代。这些孩子不是病人,也不是精神健康有问题,之所以形成“不听管教”的现状,各有诉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社会环境或斥责他们的父母忽略管教,然后将这些爸妈眼中的宝贝疙瘩边缘化,让他们的个性成长和社会规范去互相折腾,而把最后的耗损责任留给国家法纪去承担。事实证明,这类孩子相比于一般人眼中的“乖孩子”,是更加聪明,更有行动力的,能够改变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学习力,他们之间,大多数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
说到原来的话题。在《不要再吵了——35天变乖小孩》这本书中,作者开章明义列出三句话:
抢救对象:闹脾气、过动、顶嘴、爱说谎的小孩
任务内容:针对2-6岁孩童有效的五周管理课程
终极目标:成为人见人爱的小孩
就这么三句话,家长立刻就可以决定:“这本书是我要的!”
接着,同样用三句话,说明他要给家长贡献的策略:
第一个重点:帮助你了解孩子固执的行为及影响此行为的因素
第二个重点:教导一些特别的教养技巧,用于处理2-6岁孩子表现出的固执行为
第三个重点:帮助你在家里创建一个有利于发挥这些管教技巧的环境
我想,习惯于算字数拿稿费的中国作者肯定不会这么干,用冗长的文字描述,结果反而让家长觉得“这本书不是我要的”,出版商并不知道他的愚蠢做法,是把读者一个个赶跑。
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化管理”,我觉得国内许多人都会这样理解:人事分配及时间进程要有良好的规划,领导必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胡扯!作者通过临床研究及丰富的咨询经验,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症状”掌握得并不准确,因此,他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化的测试与评估标准,要求家长对孩子做客观的测评,准确掌握孩子“固执”的真正原因及发展过程,唯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为了更细致、更彻底地进行诊断,作者进一步列出一些影响孩子行为的“非直接”因素,要求家长同时进行检验,掌握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家长的离婚、再婚、冲突、忧郁、身体疾病及酗酒,以及孩子方面的电视及同伴压力的影响。他们认为,这些因素都不容忽视,因为要成功地改变孩子,“不只是好的管教方式而已”。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往往把这些有顽固行为的孩子当作ADHD(注意力缺乏过动症)的患者,因而把孩子当作病人,结果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因此他不厌其详地分析ADHD的病症,提供专业性的病征诊断表,帮助家长更精切地掌握真相。
完成了这整个“诊断”程序后,证明孩子切实属于他们所说的“顽固儿童”,作者才让家长实行他的“5周教育计划”。同样的,他们并不洋洋洒洒地罗列执行步骤,而是举出几个他处理过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家长了解他们在进行中可能产生的迷惑或混淆及有效的应对策略,然后才进入实践阶段。这5个实践步骤充满技术性的指导及其中涉及的枝节问题的探讨及处理建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也不是本文的目的,我也不愿意当文抄公,所以这里就略去不说了。
我要着重提出的是,作者非常重视两个问题:第一,要有效执行他们的这套“5周改变孩子”的技术,家长本身必须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力、观察力、判断力、沟通与互动能力,只有这样,家长才有执行力,能够切实完成整个计划;第二,建立一个全新的,我姑且叫它“创新型家庭”,给孩子一个新的、完整的、和谐温馨的新环境,在后续的发展中,孩子能够在受肯定、有自尊和轻松畅快的生活环境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自己的被关怀、受重视,这样才能使他的行为不断地朝向正面发展。
许多家庭教育专家都为文推荐这套“5周改变孩子”的计划,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与幼儿家庭中心主任道奇教授(Kenneth A.
Dodge,
Ph.D)说:“作者成功地将复杂的研究理论转化为对父母而言直接易懂的指南,笔调轻松如同对话一般,让本书更容易被理解与吸收。”我想,把这几句评语送给中国的教育家们,可能最适合不过了。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或转贴,但请尊重作者,在转载或转贴时别进行删改,并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