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随想之十二
乌鸦、家长、出版商,大家扎堆比笨?
陈禾
我以亲子共读《伊索寓言》的“乌鸦喝水”作为例子,说明“共读”的技术及发挥的作用。如果五岁的孩子在读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时,一边大喊大叫“这只乌鸦真笨”,可以证明孩子的智能已经达到小学二年级的一般水平。
假设“阅读”也像跆拳道一样,用黑带1-9级来标榜阅读水平的话,五岁孩子能够自己在第一次阅读“乌鸦喝水”时就发现“乌鸦真笨”,他的阅读能力已经是“黑带二段”。
跆拳道的黑带段级是不能弄虚作假的,谁敢作假,他就可能随时会落得鼻歪脸肿。一个跆拳道选手在积极训练并积累经验下,实力只有增强,不会后退,于是他在考核中累次过关,从一段、二段,最后晋升到九段。阅读能力在“共读”中被训练出来以后,同样只会一级级递升,并在各学习阶段的考试中过关斩将。所以,你不必担心孩子重视阅读、多阅读以后,会影响到学业成绩,相反,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记忆力较强,思考力敏捷,任何考试都能轻易过关,而且获得较好的成绩。
可惜的是,中国的出版商和教育家向来“各行其是”。教育家得不到出版商的支持,当然只好写写博客满足自己,不会白花时间与精力去编写“亲子共读”的教材;出版商只看到目前书籍市场没有这类书,按照习惯性的“用膝盖想一想”,就估计出版后必然赔本,于是心甘情愿地吃老本。当然,一味埋怨出版商没胆识及缺乏专业精神也不公允,我们国家到现在还没建立起健全的全国性书籍发行机制,总不能要求他们出版了几本好书后,自己组建一个销售队到各省各市各县各村去沿户推销。
那么,家长要实施“亲子共读”,岂非无米之炊?不!出版商编印的芸芸众书中,可选读的“儿童读物”还真不少。
按照英国儿童读物的专业标准,“真正的儿童读物”,必须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原创作品;或者,将故事内容适合孩子阅读的名著改写。这类作品,要求在遣词用字、内容处理及文艺表现手法上都是针对特定年龄段儿童的学习能力、理解力和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的。但目前中国的一些出版商并没有这种“开拓创新”的兴趣,主要是发行量没把握,怕投入的资金打水漂,于是奉行“为出版而出版”的经营手法。他们从“人才市场”招聘编辑,再把编辑当“写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策划改写现有的作品。他们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训练,又没有教学经验,写出来的儿童读物,内容、表现手法及词语上,和幼儿的“连接”只是“想当然尔”,即使幼儿阅读起来觉得“别扭”,只要家长肯买就行了。而另外一种做法,则是将建国初期,甚至建国前的作品翻版,尽管这些书的内容脱离孩子的现实生活和思想世界,用词上也较为深奥、文艺表现手法陈旧、插图没有时代感,但成本低,滞销的话也伤不到筋骨。这些儿童读物,不论是前者或后者,家长在采用时,必须做好“加工”,如果逐字逐句朗读,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真是“谈何容易”了。
更为致命的是目前社会上有两个怪现象:出版商面对“非正常”的发行渠道,直销单位要求高额回扣,书店要求高额折扣,这些“高额”,高达定价的百分之五十,出版商只好尽量提高书的定价;而要提高定价,就必须尽量增加页数。另一方面,习惯于上菜市场论斤买菜的家长,给孩子选书,同样要求“斤两”十足,书价那么高,没三两百页的,文字不是密密麻麻的,就判定不值得买。于是,标示“儿童读物”或“幼儿读物”的书,正在朝向“电话簿”的编印模式发展。
出版商还有一个很“搞笑”的做法。就以《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作为例子吧:《乌鸦喝水》的图画本故事,目前至少有30种,我手上的6种版本中,就有两本的绘图很搞笑:乌鸦看到了一个宽口而矮小,像个金鱼缸的玻璃瓶中有一些水。在孩子看来,乌鸦应该知道头伸进去就可以喝到水,甚至跳进去洗个澡也不赖,可是它偏偏要往玻璃瓶里投石子。文字说:“乌鸦把石子投入玻璃瓶里,最后它就喝到水了。小朋友,你看乌鸦多聪明呀!”故事的主人公乌鸦投石子以致喝不到水是必然的,但出版商搞笑地画一个宽口玻璃瓶,家长对着孩子朗读,大声赞扬乌鸦聪明。你看:乌鸦、家长和出版商,谁更聪明呀?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可以代表目前的许多儿童读物,当它和论斤两买儿童读物并且不动脑筋地给孩子照着朗读的家长,以及为出版而出版结果只能赚取微薄利润的出版商站在一起,大家比一比。比什么呢?比笨!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或转贴,但请尊重作者,在转载或转贴时别进行删改,并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