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发孩子的“智能教养”

(2009-09-17 13:40:22)
标签:

教养

教养智能

行为动机

葛瑞格博士

分类: 好书共享

开发孩子的“智能教养”
陈禾
  
    “这孩子真有教养!”
    “真没教养!”
    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评价孩子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赞美的,不只是赞美孩子,也赞美了他的父母。相反,后一句是谴责的,表面上是骂孩子,其实是在骂父母。为什么?“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里的教,就是指对孩子的“教养智能开发”。过去,人们都认为婴儿出生时纯洁得像一张白纸或一匹白布,所以古代社会学家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的意思是说:社会是许许多多的大染缸,心灵纯洁的孩子落入哪个颜色的染缸,就会被染成那个颜色。现在我们知道,婴儿出生时秉承了一定的遗传基因,但无论如何,那只是潜能,婴儿的潜能还没被开发,本性差别不大;以后长大了,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就开始受到感染。《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习”真有讲究,如果是墨子说的落入“染缸”,生长在市侩家庭,就会认钱不认人;生长在书香门第,就循规蹈矩。所以即使父母放纵子女于不教,子女随着生理年龄的长大,心智上、习性上,一样地在发展、在变化,这也是一种“教养”。
    “教养”是积累而成的价值理念,是品德、同理心、知识力、判断力、行动力、未来愿景等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可以是正面的——符合人及社会的价值需求;也可以是反面的,悖逆人情世故或损坏社会的共同价值。过去中国的学者、教育家都从正面的训导手段下手,在讲大道理的同时,给受教的一方制定许多教条,例如《弟子规》、《颜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把主观要求和愿望强加给受教方。这种假定生活永远处在山高皇帝远的古代农业社会是脱离现实的,受教方即使很听话而全盘接受,经不起社会复杂因素的冲击和印证,结果可能变成“愤世嫉俗”的“原教旨派”,或是“随俗浮沉”、“是非不分”的混世魔王。
    中国传统家庭的“庭训”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性因素的冲击下,已经证明“失效”。那么,西方国家呢?
    美国人葛瑞格•辛诺曼博士(Dr. Greg Cynaumon)原来是个特种警察部队的谈判专家,他干了十年警察,声名显赫的时候,突然辞职进入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唯一的理由是:他的小儿子出生以后,发现以前用于教育女儿的方法,用在男孩的身上就完全失效。一连几年,他深陷于子女教养的困惑,于是决定放弃一切,献身亲子教育的研究。后来,他主持电台的家长谈话节目,并在教会的协助下,进行亲子互动的调研及咨询服务,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着手研究亲子教育。2003年5月,他在新书《Discover Your Child’s DQ Factor》中,正式发表“DQ”(Discipline Quotient)的子女教养新理念,并从技术性的角度,提出一整套儿童教养的策略和测评标准。

开发孩子的“智能教养”
    2004年8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张慎修把这本书译成中文,由台湾高富国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书名叫《孩子的DQ很重要》。他也把(Discipline Quotient)译成“教养智能”。也许中国看不到张慎修的译本,  2005年1月,中国商业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本叫《DQ:培养有个性的孩子》,译者是刘月。我觉得书名完全不着边际,而将DQ译成“自律的商数”,念着别扭,也和原作者的概念相去甚远。
    葛瑞格•辛诺曼博士说,他“深刻地体会到,孩子会随着成长而蜕变,父母的规范及管教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行为特质,做父母的不能期望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来管教所有的子女。”他通过观察、临床诊断及案例分析,最后认定:令父母束手无策的“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犯错”及“不知道该怎么管教”等问题,一般用于测验孩子的IQ(智商)及EQ(情商)的评测,都找不出孩子的行为动机,所以对于帮助父母找到管教孩子的正确方式是毫无帮助的。他最后认定:决定孩子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就是行为动机。他把这个“动机”用DQ Factors来描述,而DQ(Discipline Quotient)就是“行为表现”,所以,儿童在家长有效的教养下,他的行为表现就是“智能”的外显,张慎修用“教养智能”来描述是切合实际的,刘月译成“自律的商数”是按字义直译,看不出和葛瑞格•辛诺曼博士的教养理论有什么关系。
  
DQ有四种类型
  葛瑞格•辛诺曼博士通过测试和临床研究,将儿童行为不当的原因归纳为四种类型:
(1)熊型孩子——意志力坚强的领导者
(2)猴子型孩子——引人注目的点子王
(3)刺猬型孩子——以牙还牙的行动派
(4)小羊型孩子——楚楚可怜的乖乖牌
  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概括式分类,要是详细区分,可能有成千上百种,其中还互相交叉,极为复杂。
  
各类型孩子的共性
  渴望受到重视,实现“自我肯定”(Feel significant)是各类型孩子都具有的共性,虽然这种特性有的孩子远比其他孩子强烈,但都同样具有,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换句话说,“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在‘自我肯定’需求的驱使下产生。孩子犯错,并非有意让父母生气恼火,他可能只是感到没自信或缺乏大人关心,才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引人注意。最糟的是他已经到自我排斥的地步,觉得自己差劲到根本不值得被爱,那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性,才能实施有效的管教。
  
给予家长的建议
  葛瑞格•辛诺曼博士给身为父母的家长的忠告是:
  父母是孩子的心理医生,要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请先想想以下四点:
(1)症状:先做出诊断,明确孩子究竟错了什么?
(2)原因:详细调研,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行为动机”是什么?
(3)评估:以孩子的动机为考量,找出可采取的几种教养手段,分析哪个选择最为有用?
(4)处方:比较之下,决定了一种“纠正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特定方法,根据孩子的特点,决定实施的步骤。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孩子的教养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效没效,影响的因素成千上万,家长必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在不同的情景下都要有能力分析是非,作出最适当的选择。千万别以为葛瑞格•辛诺曼博士给你的是一本“孩子教养宝典”,熟读之后就能应付自如!不,葛瑞格•辛诺曼博士只是给家长们澄清了教育理念,并以他掌握了的许多事实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倾向,协助我们揭开孩子内心世界,具体地说,他提供了一组“密码”,你在使用这组“密码”打开了孩子紧闭的大门后,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得看你的功力和应变能力了。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或转贴,但请尊重作者,在转载或转贴时别进行删改,并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