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教”不是“不教”,问题在“少教多学”还是“多教

(2009-09-09 05:42:02)
标签:

少教

不教

教育

少教多学

体验式教学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六

“少教”不是“不教”,问题在“少教多学”还是“多教少学”

文/陈禾

我用体验式教学的一个案例“秘密行动计划”来解决“动手习惯养成教育”的失效问题,原来只是要说明“阳谋”及“阴谋”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作用,但有一位家长看了后问我:“这么说,你是否定‘教’的作用啦?这是不是老子的‘行不言之教’?”

事实上,《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说的“教”是政治问题,和现在谈的“教育”属于不同范畴。而且“少教”并不是“不教”,问题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我曾经说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问题。在知识充其量不过几箩筐,脑筋不必急转弯就能解决生活问题的古代社会,“教”和“学” 的内容可以相等,学了就能直接用、用上就能解决生活需要。尽管一般人平平庸庸,只要不发生天灾人祸,过日子绝没问题;期间偶尔出几个尖子,就有了开拓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现在,人类一出生就淹没在漫无边际的知识海洋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中。随着地球资源的越来越匮乏,生存越来越困难,这时候,只求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生产技术,而不能与时俱进,通过即时学习,掌握最新的资讯、创新生产技术的人,就将成为落伍者,被打入社会底层,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分子。1+1≦2的传统教育,尽管教的多,其实学的少,而学了能够融会贯通,用于生活的知识或技术,也就更少了。这样的结果,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当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少教多学” 的教育理念,当然少不了“教”,我说过“教必有方”,就是强调两个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怎样教;一是在什么时候教,以及教些什么。

从婴儿开始,启蒙阶段的知识和语言教育,是不能不教的,而且这时期只能是“多教少学”。妈妈通过身体语言和简单的词语和婴儿对话,婴儿也用身体语言回应,说这是教,不如说是刺激婴儿大脑的发育;以后,宝宝开始牙牙学语,妈妈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教最基本的,简单的知识与词语,从效果看,就是“多教少学”。体验式教学在这时候也能配合用上,例如拉着宝宝的小手抚摸奶瓶体验“热”,抚摸冰淇淋杯子体验“冷”,晚上关灯体验“黑”(暗)、开灯体验光(亮),吃饱了摸摸肚子说“饱”,想吃的时候摸摸肚子说“饿”,拿着苹果学说“苹果”,拍打小手学习“打”和“痛”……。因为体验的内容单一,宝宝的知识也还很贫乏,“多学”的效果几乎没有,但无论如何,宝宝的学习效果比较显著,这是可以肯定的。

一岁以后,宝宝开始四处走动,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多,生活圈子越来越大,就必须运用“体验式教学”,贯彻“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宝宝念几遍就上口了,你就光让他这么一遍一遍地念吗?不,带他到公园的小池塘或乡村的湿地去找青蛙,看青蛙。引导孩子去听听青蛙怎样叫,看看青蛙怎样跳。再扩大学习范围:观察青蛙住在哪里,怎样住?吃什么,怎样吃?观看青蛙的宝宝,看看长得什么模样?这样便扩展了学习领域:青蛙吃害虫,青蛙的宝宝叫蝌蚪,蝌蚪长得和妈妈不一样。进一步,再深化学习:什么是害虫?哪一些昆虫是害虫?为什么叫它害虫?更进一步,带几只蝌蚪回家养,观察它的生长和变化,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孩子用相机把它的变化一一拍下来,或用笔画下来,写上几个字(如果会写),把这些纸张钉成一本书,在封面写上“我的青蛙”,这是书名,这样,孩子的一本著作就“出版”了。想想看,你不过是教了他三个句子的儿歌,再引导他转了一大圈,他最后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就叫做“少教多学”。请别借口说没有条件,例如找不到有青蛙的池塘,来个脑筋急转弯吧:有关青蛙生活史的光碟、图画书,图书馆里有的是。附近没图书馆,那么有电脑的,上网搜寻一下。你只要打入“青蛙”两个字,“谷歌”会立刻给你1千万个网址,“百度”更多,有1千2百多万条,这里头,有知识、有儿歌、有游戏,形式有文本的、图片的、视频动画的,应有尽有,而且都免费。

“青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例子。绝大多数的认知活动都可以设计成一个个体验式学习活动,家长自编自导,当然也要自演,不过孩子必须是主角,别和孩子耍大牌,争着上镜头。

孩子入学了,学习的范围更广,也更有深度。这时候,总导演是学校的老师,家长必须退居助理导演的角色,配合老师的剧本,把孩子的学习活动拓得更广、更深入。千万不要为了和老师争夺“金牌导演”的名分,另编一个剧本,让孩子和学校的体验背道而驰,搞得他角色错乱。但要这样做,你就必须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和老师有一定的沟通渠道,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你也必须和孩子有更好的互动,知道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和进度。这样老师、家长、孩子,三方组成一个学习圈,在互动中不停运转,孩子多学,你也会享受到最大的成就感。

问题来了:“老师教学的范围,我根本没学过,怎样引导孩子扩展学习呢?”这问题好回答。我说过:家长应该改变一下,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暂时放弃爸爸或妈妈的身份,你这时的角色是“同学”。作为孩子的同学,你和他一同学习,共同切磋,但因为你的生活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当个助理导演的能力还是可以胜任的呀!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或转贴,但请尊重作者,在转载或转贴时别进行删改,并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