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谋+阴谋——体验式教学有不能说明的秘密

(2009-09-09 05:30:43)
标签:

教育

少教多学

体验式教学

阳谋阴谋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五

阳谋+阴谋——体验式教学有不能说明的秘密

文/陈禾

“少教多学”只是一个教育理念。“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必有方”。这个“方”很有讲究,直接说,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完成。

我曾经在一个关于“体验式教学”的讲座上这样形容体验式教学的奥秘:

① 这是一套阳谋+阴谋的活动,目的是把孩子引入一个设计好的情景,让他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整个学习,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② 导演这场学习活动的教师必须是个创意设计师。他同时也是一个互动式的编剧、演员和观众。

这样的说法其实很不具体。究竟什么是“阴谋”?什么是“阳谋”?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难道有什么不能告人的秘密?“阳谋”是指这项活动的目标明确,而且是正面的导向。“阴谋”一般指别有用心,是负面的,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在这里,“阴谋”同样是正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针对学习者,而且只限于学习活动的过程,因为一旦泄漏了秘密,孩子的这次学习活动就白搭了。

我们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手段上,一般都很传统:“教”就是“教”,孩子不懂,我懂,于是告诉他,让他也懂。这有什么不对?当然没不对,而且是尽职尽责了。但家长们经常犯嘀咕:“这孩子怎么啦?就是记不住!”孩子记不住的原因,是因为脑子不好,记忆力差吗?不,如果对他进行考试,只要有范围,让他有时间准备,老师出题时都很直接,这样,考试的成绩差不了。然而,遇到需要动脑筋、要自己下判断的课题,他就穷于应付了。特别是一些关系到价值观的改变,或需要自主动手去完成的事项,说道理,他可以头头是道,但就是光说不练:思想意识改变不了,动手习惯也难于养成。为什么呢?

“真相”只有一个:时代改变了!

在古代,只要有一个爱迪生就够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必用太多脑子:生活资源,用力气就可以挣到、花金钱就可以买到。所以“知识”就是那么几箩筐,死记硬背足矣。行为吗?听领导、听父母的,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即使教你杀人,听命去杀就对了。但物换星移,今天的你我,知识面太窄,你可能走不出家门;不会脑筋急转弯,你可能天天闹笑话,事事做不成。更进一步,没有创新点子,哪有能力创业?没有运筹帷幄的管理能力,怎样当领导?怎样经营工商企业?这些现实难题早就将传统教育判了死刑。西方教育家经过了几十年摸索和实验,建立了新的教育手段。我们呢?问题同样出现了,原来的药治不了病,当然也要开发出新的、有效的药来。

举个例子: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只是令家长们束手无策,学校老师也感觉使不上力气。怎么办呢?让独生的这些宝贝疙瘩将来都成了“啃老族”吗?你不愿意,那就必须把他“教育好”。“教育好”不是讲道理可以奏效的,必须让他们“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彻底放弃或忘记了旧的习惯,养成了新的自主动手的习惯。

我曾经受邀协助一所小学设计了这么一个小教材,当时校长的要求是:

目标: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我先做一番调研,掌握到的情况是:

背景:孩子们都知道劳动重要,也有动手能力,懂得“自力更生”的道理,但就是无法自主动手,总是依赖妈妈,而且认为妈妈为孩子做各种事都是合情合理的,不觉得有负疚的心理。

我把个案进行分析,汇总,浮出了以下两个难题:

难题:①如何让孩子立刻行动,自己动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②如何让孩子在实现第一次的行动之后继续下去,直到养成习惯。

怎样才能协助教师们突破困境?对这些孩子,家长、老师们,该教的都教了,甚至用上“胡萝卜加大棒”,但是孩子依然保持事不关己的心态。我把挖掘出的问题摆在老师面前:

1. “教”、“说道理”、“惩奖”、“以身作则”、“树立典型”等传统教育方式,都不能产生效应,使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这是因为时代和大环境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价值、生活态度、思想意识和对父母的服从值也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成人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或利害得失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抉择,孩子没有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往往凭直觉或情绪,轻忽一切不会立刻带来好处的事。

2. 许多家长的“扯后腿”行为是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失败的主要因素。爱孩子,愿意替孩子做尽一切事情的美好愿望;或者是在孩子劝诫不听的时候,采取一种无奈、任之由之的态度。老师的教导,只是白忙一场。

我决定在技术上下手,贡献出两个创新的点子:

①[阴谋] 利用孩子们喜欢挑战、爱保守秘密的特性,从技术上引导孩子进行一场“自我训练”;

②[阳谋] 屏蔽各种可能影响孩子自我训练的因素,主要是父母亲的参与或过问。

在设计整个实施方案时,我是这样想的:

1. 怎样引导孩子去创建一个“自我训练”的情景:教师必须退出“教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导演”。他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组成许多小组。小组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一个“秘密行动计划”:在家里平日没做或没积极去做的事,例如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自己准备早餐、帮妈妈扫地墩地板、自己整理书包、餐后抹桌子及洗碗等等,选定三件事情,从今天开始主动去做。唯一的条件是“不让爸爸和妈妈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保守住这个秘密,在爸爸妈妈问起的时候只是笑笑,不回答。这样,暗中观察一个星期,看看爸爸妈妈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变化?在第几天之后才发现?在发现以后说了什么话?有什么行动?

2. 学生在一星期后召开小组会议,组员报告自己的观察所得,大家分享经验。这时,几乎每个组员都会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发现自己主动做好“自己的事”的时候都有惊叹、赞赏、欣慰、肯定等的反应,自己也从中体验到完成这项行动的快乐、满足和自豪感。在老师鼓励下,大家“加油”,讨论再增加“自己动手做”的项目。这样,每周开小组会分享经验,继续进行。

3. 也许会有孩子向老师投诉爸爸妈妈竟然没有发觉自己的转变,感到失望和伤心。老师给予安慰,鼓励他再继续观察。这时,老师可以个别联络这些忽略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并告知他这项秘密行动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要求他暗中配合,挽回孩子的失望之心。

4. 一个月后,老师主持全班的总结汇报,并征询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愿意不愿意继续这么做?如果有个别孩子不起劲,不表达继续做的决心,老师别批评他们,而把问题交回给学生讨论,不必强求结果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愿望”。

这项“秘密行动计划”在学校实行一个月后,老师在家长会上做了一个调查,获得全体家长的肯定,效果接近“满分”。我想,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少了老师和家长的“教”和干预,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获得全方位的学习和思考,成功的关键在两个字:“自主”。还有一点:整个活动自始至终,老师都不向学生提“目标”或“要求”,不下“指导”,不做评价,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

在家庭中,妈妈照样可以采用这项设计来改变孩子不动手的习惯,自己当导演,而把爸爸作为孩子观察的对象,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或转贴,但请尊重作者,在转载或转贴时别进行删改,并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