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一定要“一代不如一代”吗?

(2009-08-31 10:24:53)
标签:

少教多学

教育

一代不如一代

教学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一

                      教育,一定要“一代不如一代”吗?

                                                 文/陈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之下每个为人父母者的良好愿望。父母为实现这个愿望,就要强调“教”,子女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就要努力“学”。自古以来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在古代男权社会中,“母”扮演的只是奶妈兼保姆的角色,所以这个“父”,在男女平权的现代,就兼指“父”和“母”。

“教”可是一篇大文章。“教”这个字:从字形看是手握教鞭,督促着孩子学,不学就敲打(参考《中国国学网》,网址: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hanyu/5552586.html)。不论是“师”或“父”,在孩子面前都是威权一族,拥有强迫孩子“学”的权威和使命。这本来不错,因为“教不严,师之惰”。然而,“严”究竟是“严格要求”呢?还是“严加管教”?千百年来,我们的父辈师辈领会到的仅仅是后者,于是就奉行着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我怎样教,你就怎样学。

有一回和几位校长聚会,闲谈间有人提起新加坡正在推动“少教多学”的教改。一位校长说:“少教,那还不容易?问题是,家长会同意吗?再说,教师不教书,还要来何用?”

我问:“两位教师,一位博学多才,勤勤恳恳,黎明就到学校,放学还硬撑着补课,有病也不请假,批改作业不厌其详,恨不得一天用上二十四小时,把毕生学问都灌输给学生。另一位教师却天天好整以暇,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学习,从不见他紧张兮兮地赶教学进度、拼作业数量。这两位教师,你赞赏哪一位?肯定哪一位?”

“当然是勤勤恳恳的哪一位啦!”校长认真地说:“当教师,就要尽心尽力,对学生倾囊相授。”

我问:“你是不是这样坚持:勤勤恳恳、倾囊相授,就是最高的教学质量?”

他瞪着眼说:“这不对吗?”

我说:“你这样做是在误人子弟,而这位老师的教学贡献,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校长的眼珠睁得更大了。他不是一个好争论的人,所以采取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应对策略。

我也不止一次在和家长谈话时指出他们教育孩子的做法是在努力实施“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尽管这话不如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直接指斥“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肆意砍杀孩子那么血腥的描述,但还是每每遭遇白眼。然而,家长听不进就不说了吗?不,我还是要说。

 

问题在“教”——你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数学家爱因斯坦说:“惟一会妨碍我学习的是,我所受到的教育。”请别从字面来断定爱因斯坦是个“唯天才论”,或是反对受教育的外星人。他的本意是:“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这话的意思是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和提高个人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如果教育的功能不但不能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反而扼杀了已有的这些能力,这样在离开父母或离开学校时,犹如断奶了立即被抛弃的孤雏,没有寻找或制造别的食物的能力,试问这个孩子还能够活几天?

目前中国有两种现象:一是大学生毕业后求职,雇主不愿意聘请,理由是“没有工作能力”;另一是,一些媒体和相关机构的调研证实,“啃老族”的大军正在日渐“壮大”。前者充分说明爱因斯坦的“剩下的本领”等于零,后者则印证了“受到的教育”妨碍学习。

我不反对“教”,甚至强调“教”的必不可少。但问题是怎样教?教什么?

中国第一篇教育论文《礼记·学记》指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各种自然现象、事态发展、人生哲理等等,都是经过前人的发现、研究和印证而流传了下来,你只有亲自去学习,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有用没用。在学习中,你体会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这时你就会进行反省,然后努力不懈地继续学习。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生存,如果能够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更新、更加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生活就能越过越好。这里的“掌握”,就取决于“教”和“学” 的质量。“质量”不是单纯的“数量”,而是方法正确、有规划、讲技术、着重在能力的发展,能够将所学融会贯通,而且思维活跃,具有创意能力、能解决突发的难题。但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老师或父母很勤奋、能倾囊传授,孩子就可以获得。相反,老师或父母凭主观意愿,教得越多,灌输得越猛,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不进反退。这个道理牵涉到许多方面,以后有机会再说。

我这里要说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是:1+1≦1;另一种是1+1≧2。前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被动式教育,后者就是“少教多学”的自主学习。被动式教育,老师或父母无论下多大的劲,就算将本身的本领百分之一百全拿出来灌输给孩子,在灌输的过程中,总会有些耗损,最听话、最勤学的孩子,学到的肯定少于百分之一百。何况这样死记硬背得来的东西,存放在大脑这个仓库中,一个时期之后,不是腐烂掉,就是成了过期货。试想想,把孩子搞得神形枯槁,家长或老师也惶惶不可终日,到头来毫无所得,孩子浪费了学习的最佳时机,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难题能力没有任何提高,这样的孩子当然也在长大,也在国家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孩子比例越来越多,那不是明摆着“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只要结果,不看过程的教育,只能制造出一些漂浮在空气中的广告气球

 

许多老师或家长热衷的是:“展示孩子的学习成绩”。

于是,布置许多作业,一定要求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得又快又好。

剑桥少儿英语必须考到证书,奥数、绘画、舞蹈、书法、古筝……,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才艺课都要上,为的就是揽它一大扎的证书、奖状。结果当然皆大欢喜,孩子进入了名牌小学,拥有各种荣誉和赞赏;家长脸上有光,在亲戚朋友及单位中成为羡慕对象;教师有了形象加分,将来自有好处。但可曾想想:这些用金钱、时间和青春生命换来的彩色气球,在吸引着别人的眼球,让自己享受一阵子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之后,在空气中爆破了、消失了,广告效果逐渐淡化以致归零,那时,孩子除了拥有厚厚一叠的证书和奖状之外,还剩下了什么?学习数学是因为思考和演算的过程可训练出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绘画、舞蹈、音乐、琴棋书法是美育,用于陶冶性情,提升EQ,培养专注力和意志力。这些学习的重点都在过程,不在展示结果。

只要结果,不看过程的教育,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

坚决残害着下一代的教师或家长们,在此庆祝建国六十年之际,是不是该站在另一个高度,为党为国家的发展想想,为孩子将来的前途及处境想想?

【郑重声明】本文欢迎转载、转贴。但请尊重作者:不删改,并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