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书院之六会文书院

(2016-03-14 08:57:02)

   会文书院

(浙水敷文 桃李芬芳——浙江书院之六)

 平阳 南雁荡山 鳌江

会文书院位于浙江东瓯之隅的千年古邑平阳,钟灵毓秀的雁山鳌水之畔。吸山水英华之气,纳前哲高洁之风。

http://s4/bmiddle/001MVyJcgy70u9yQR6b33&690

http://s6/bmiddle/001MVyJcgy70u9zABKt45&690

会文书院
  http://s9/bmiddle/001MVyJcgy70u9AXpawb8&690
   陈经邦、陈经正兄弟画像

 会文书院创始人为陈经邦、陈经正兄弟。陈经邦字贵叙,又字贵新:其从弟经正,字贵一,北宋平阳县宰清乡(今水头区)鹤溪人。当时,陈氏为平阳大族,他们的祖父陈宗伟是位开明长者,家境殷实,乐善好施,享誉乡里。他崇文重教,有孙九人,按齿序为: 陈经德、 陈经邦、 陈经郛、 陈经正

http://s8/mw690/001MVyJczy73rznGArZ57&690
           程颢像                                                    程颐像

陈经邦等四兄弟因慕伊洛之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入太学读书,后又同赴洛阳,受业于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兄弟之门,兄弟四人中,以经邦、经正较为著名。据《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唐棣《伊川杂录》所记,他们兄弟二人是与张绎(思叔)(10711108)一起受学。考《宋史·道学二·张绎传》,张绎字思叔,河南寿安(今宜阳城关东店)人。家甚微,年长未知学,为生活计,常在市上当雇工。某日,见县令出行鸣锣清道,显赫于市。心慕之,问人曰:“何以得此?”人曰:“此读书所致尔。”开始发愤力学,遂以文名。因家道贫穷没有出路,打算落发为僧。时周行己官河南开封任秘书省正字、正议大夫,警之曰:“何为舍圣人之学而学佛?异日程先生归,可师也。”会程颐还自涪,乃往受业,颐赏其颖悟。读《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慨然若有得。未及仕而卒。颐尝言“吾晚得二士”,指的就是张绎与洛阳人尹焞,两人并列为程门高足。

http://s3/mw690/001MVyJczy73rzF8sTw12&690
        宋徽宗像

程颐在哲宗绍圣四年(1097)新党执政时,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嗣位,向太后权同听政,赦免旧党人士,得以赦免,回归河南,不久,向太后还政给宋徽宗后病死。程颐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大观元年(1107)病死于家。

北宋元丰年间(19781085)永嘉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等九人去中原汴京太学学习,研究“伊洛之学”,史称“永嘉元丰九先生”。 张绎是程颐晚年的得意弟子,道学著名人物。陈经邦兄弟与他一起问学,当在元符三年(1100)之后。 陈经邦兄弟与张绎同窗期间,这时洛学已成禁学,从程颐读书的学生不多。程颐自己也慨叹: “某自涪陵归,见门人皆已支离,不知他日身后又何如也!”(《程氏外书》卷三)。陈经邦兄弟能不趋炎附势、随世沉浮,专程去拜师学习洛学,堪称难能可贵。

据《程氏外书》卷十一记载: 陈经邦、陈经正兄弟从程颐学习时,很善于思考问题。有一次,陈经邦读《诗经》的《陈风》,便问程颐: “《诗说》言唐、魏已变先代之风,又言先圣流风遗俗尽,故次以陈,两意似不异,何以分先后?先生(程颐)曰: 圣人之都,风化所厚:圣人之国,典法尚存。唐、魏,圣人之都,其风虽变,而典法尚在。陈,舜之后,圣人之国,亦被夷狄之风,则典法随而亡矣。三代之后,有志之士,欲复先王之治而不能者, 皆由典法不备。故典法尚存,有人举而行之,无难矣。’”  程颐的洛学,主要是“涵泳义理”,很少讲典法制度。因后受张载关学影响, 有时也多少讲一些。陈经邦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所以程颐回答说: 不能恢复先王之治(意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皆由典法不备”之故。

    另一次陈经正问程颐说:“据贵一所见,盈天地间皆我之性,更不复知我身之为我。伊川(道学家称程颐为伊川先生)笑曰:‘他人食饱,公无馁乎’ ?”  程颐的洛学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认为“心”、  “性”即是宇宙,陈经正受此影响,所以说“盈天地间皆我之性,”但又有疑问, 如果我是宇宙, 我又在何处?实际上, 天、地(我),都是物质性的,所以陈经正发生怀疑。程颐无法解答,只好答非所问的加以搪塞。

   陈经邦兄弟学成南归之后,隐居乡里,枕石漱泉,发愤读书。为了营造更加静谧的学习氛围,特意构筑会文阁。

北宋崇宁三年(1104) 陈经邦亲笔撰写的《会文阁记》叙述了创立会文阁》的心路历程,堪称美文佳作:

http://s10/mw690/001MVyJczy73rAsylF7b9&690
    端木赐(子贡)像                           参像

《会文阁记》通篇框架谨严,首先以“文”字为切入点,典故出自孔圉又称孔文子,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辅佐卫灵公,掌外交,执国政,过世后谥“文公”。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认为孔圉作为一个臣子,曾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问老师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陈经邦归纳为“故孔圉之所以为文,自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得之;”接着,又进一步引用孔子弟子曾参的言论“而吾曾子亦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阐释了阁名“会文”的用心:

    “盖尝思之:人之情莫密乎朋友,莫乐于切磋琢磨之益;其开心见诚,握手商论,而真心实意,轩豁呈露。是以时习、朋来之说乐,载于鲁《论》之首,而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著于大《易》之书。”

陈经邦高度推崇会文所营造的无与伦比的意境和乐趣:“盖其文生于交际之余,而古之圣贤尤所爱重焉者,但非锦绣綦组之工,丹青绘画之色,吹弹敲击之乐所能为也。”

   陈经邦从小酷爱读书,学而不厌,痴迷成癖,以至惹得家人的不快,甚至遭到仆人们的背地讥讽。陈经邦在《会文阁记》中坦诚自白道:“邦自髫龄读书,晚而不倦。虽识见不及于前时,而嗜好有甚于初心,孜孜矻矻,废食忘寝,殆若狂然。家人僮仆皆以痴目之,不自知其为癖也。又如是而益甚,而家人益之以厌。”

陈经邦兄弟为了排除干扰,眼不见为净“于是谋于家居之前,创为书阁,且欲远于家务,庶免家人之所讥议。”

陈经邦以寥寥数语勾勒了会文阁环境的幽美天成、设计的风雅别致和会文的酣畅惬意:

“阁告成,尝试以“会文”名之。而又凿沼于其前,开圃于其侧,环山列屏乎左右,带水萦绕乎东西。日与诸友登临于此,以读书缀文为事。休则凭栏寓目,畅气舒怀,一觞一咏,自有余乐,..于是,欣然援笔记之。

http://s10/mw690/001MVyJczy73rBFOCxj49&690      http://s5/mw690/001MVyJczy73rBKScD274&690
        
全祖望像                                         孙衣言像

陈经邦登大观三年(1109)进士,终迪功郎。陈经正则未出仕,一生布衣。会文阁也改名会文书院,成为陈氏兄弟读书会友的精神家园和传播儒学的思想高地。他们将二程之学弘扬浙江,开平阳学派之先声。清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说;“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文忠公宏父(谊)。” 孙衣言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初兴,陈氏兄弟能与诸先生(即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元丰九先生)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逊学斋续钞》三)。

陈氏兄弟著作未传于世。唯《东瓯诗存》录陈经邦、陈经正七律各一首。从中可以窥见陈氏兄弟的胸襟文采。

陈经邦《南雁山诗》诗云:“老从神武挂尘冠,要与傍人分碧山。阵落风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双鸾。云关隔断尘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宽。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飞过万山间”。

陈经正《游南雁》诗云:“雨晴华表插天孤,雾散丹霞落雁湖。深洞不知红日过,危峰常倩白云扶。仙家莫漫夸蓬岛,胜地分明入画图。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两首七律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故土的深情挚爱。

http://s13/bmiddle/001MVyJcgy70u9EAvZq1c&690

南宋时,宋室南迁,文运繁昌,“科甲簪缨,殊贯蝉联”,书院盛极一时,自由讲学之风盛行,比如淳祐中,吴子良、吴子益创中村、候林书院;松山文昌屿设鹅峰书院;咸淳八年( 1272),淳祐四年(1244)进士缪元德落职回乡,缪程建读书处建朝阳书院。会文书院则成为陈氏曾孙辈肄业之所。延师课读,弦诵不绝。南宋庆元五年(1199)理学大师朱熹在浙东茶盐提举任上,率弟子多人来游雁荡,曾到会文书院讲学旬余。并在一次酒后,醉笔书写匾额曰“会邱”。 乾隆《平阳县志》记载:“紫阳朱子来瓯,与门人陈埴、徐寓、徐容、叶贺孙、钱木之及林湜、蔡与辈同游南雁山,至经正书院,见陈氏肄业甚盛,因题曰‘会邱书院’,讲学旬馀,有题咏‘穷溪山之胜,极讲论之乐’,一时称胜事云。”此后,平阳乡贤辈出,赢得“海滨小邹鲁”之美称。

 http://s2/mw690/001MVyJczy73rCqjoQ181&690

宋恕像

据民国《平阳县志》等相关史料统计,南宋时平阳登文武进士608人,其中文武状元及第17人,而武榜莫盛于平阳。随着书院凋零,明代平阳登进士第者27名,到了清时,没落至仅3人而已。而在辉煌期间,“辅学校以张世教”书院的功劳难以抹杀。宋恕在《重修会文书院序》中云:“吾邑宋时文学称盛,陈先生兄弟受业河洛之门,归筑书院雁山中,大昌厥学,和者纷起,而科名亦振,有一科至二十余进士考,何其盛也。”

 元明之时,会文书院未有维修记载,后因战乱等原因,会文书院愈发日趋没落,元代平阳钱仓人、东海名儒”史伯璇(12991354)在《过陈氏会文书院》诗中感慨:“上映棂星下碧溪,群英冠学古今稀。经书世系番山舍,科第家传入荆闱。恩渥九重濡雁荡,文光万丈烛牛墟。门楣底事荒凉易,枯壁寒蝉噪落晖。”

会文书院渐渐淡出世人视线,建筑毁湮,原址荒芜。此处已成“樵牧之场,惟燕麦凫葵动摇春风尔。”

 清末光绪八年(1882),汤肇熙担任平阳县令。会文书院迎来枯木逢春的契机;

汤肇熙,字绍卿,江西袁州府万载人。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光绪八年(1882)任平阳知县。性格端方严肃,本地豪族或上司对他颐指气使,汤肇熙不予理睬,而一意于爱民养士。当时民间多陋俗:南北港多溺婴,江南端午斗龙船引起宗族械斗,各地迎神赛会中大肆摊派,他一一予以禁止。并在各乡设书院、社学,亲自批阅学员课艺,以自己薪俸发奖。每出告示,行文谆谆如家人父子,故令出能行。寡妇李氏被迫出卖家产,为宗族所指控,他委曲劝谕调停,使寡妇得保遗产。在任共七年。著有《出山草谱》8卷。

http://s8/bmiddle/001MVyJczy73rD8vpe7b7&690
         平阳文明塔

此前,他曾理署钱塘(杭州)知县。两地迥然不同的文风以及平阳昔日的科甲荣耀,让这位初来乍到的县太爷下决心要重整平阳寂寥的文教现状,他于“听讼之暇,留意修文”。 他首先倡导在城南建文明塔,为六角七层青砖结构,底直径5米,高21米,外观挺拔,曾出一联曰“文笔倒竖天作纸”;人们求对,县令说,何时治平修塔,也就是能对出下联的时候。

《劝捐平阳北港乡会文书院膏火田启》

汤知县决意重建会文书院。“以会文书院,先正遗迹,不可荒也,嘱北港人士,辟草莱而新之。”

汤知县在《劝捐平阳北港乡会文书院膏火田启》一文中写道:

 “余自壬午捧檄来平,今已两稔。公暇辄喜为诸生评骘课艺……余尝考之邑志,有南雁山会文书院者,相传为紫阳题额,盖即宋时陈贵一、贵叙二先生读书处,数百年来流韵未沫而荆榛荒墜,良可惜也。会北港周唐甫上舍来见,因以为言,宜就故址构数楹,既可光先贤且以裨后学。乃不数月而唐甫来告落成,首其事者为陈氏族裔及唐甫诸人,余闻而不禁喜曰:‘昔陈氏二先生从二程游,自是浙人始知有洛学,夫理学之名,历劫不刊而其教泽足以感发百世后人之心,承学之士,使皆知有二先生而远取法焉。则所谓兴文育才者,当更有进而昔小邹鲁之称可复见已。’”

http://s5/mw690/001MVyJczy73rCmtQiM54&690 
          陈少文像                                                 

他的决心与顺溪大实业家陈少文不谋而合。陈少文家富资财,且热心公益,置碗窑、事桑蚕、办学堂,称誉桑梓。他捐得“中书科中书”之职,好客乐善,名士过从几无虚日。就在光绪八年(1882)这一年,近代启蒙思想家、佛儒兼通的大学者。被李鸿章称为“海内奇才”的宋恕(时年20岁),曾来到位于南雁荡山顺溪他家中做客。两人一起寻觅到了不堪入目的会文书院遗址,宋恕当时大为感叹道:“今去宋七百载矣,近者吾郡志学之士渐起,而吾邑则寂寂然无诵声……”

光绪九年(1883),汤知县带头捐出俸银,陈少文会同平阳二十余位开明绅士陈承绂、周康甫等亦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募款捐田。

书院主体建筑于光绪十年(1884)春告竣。取“以文会友”的古训,仍沿用“会文书院”旧名。紧接着,陈少文捐田10余亩作为书院后续基金,并为书院筹集膏火田100多亩,以增设课桌,保障学生们的伙食及灯油经费。

http://s13/mw690/001MVyJczy73rDjbD7m9c&690
          孙锵鸣像                黄体芳像

湮没已久的宋代古书书院至此重获新生,南雁景区由此也增添了新的景观,声名为之大振。晚清太仆孙衣言、翰林孙锵鸣兄弟以及宋恕、黄体芳诸多名流纷至沓来,并题匾作联,留下墨宝。

匾额 楹联

书院修葺一新,为示庆贺,汤肇熙亲自撰写了《重修平阳会文书院记》,又题写外堂侧两联:“理学千年景行行止 名山一席春风风人”、“名在元丰九先生而外 学得伊洛两夫子之传”。

并挥毫题诗曰:“天然小筑傍山关,胜地遗型想象间。风气曾经开浙学,秀灵应有毓人寰。”同时,慨然从《诗经·小雅·车辖》里选取“高山仰止”四字题匾额,高悬于会文书院二楼中堂,寓意陈家兄弟崇高的道德令人慕仰,褒扬他们开一代学风的非凡贡献。

宣统元年(1909),陈少文等人又在会文书院门台外、东西华表峰间碧溪西侧,重建三间楼房,取名为“棣萼世辉楼”。棣萼乃兄弟之代称,以纪念经邦、经正兄弟,“世辉”意为世代流芳。同治间进士王岳崧为纪念楼撰《南雁棣萼世辉楼记》,孙诒泽书丹,王岳崧又赋《南雁棣萼世辉楼诗》七古,杨绍廉书丹,铭刻碑文。顺溪陈氏家谱中有《棣萼世辉楼记》详叙其事。

平阳南雁荡山,地形地貌奇特,景色清丽秀美,与乐清北雁荡山南北呼应。大诗人赵朴初题联云:“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

会文书院地处层峦叠翠的南雁华表两峰之间,左环右抱,上有凌霄峰的观音洞,前有三台峰的三台道观,隔溪西有仙姑洞胜景,道、佛、儒三教荟萃于斯地。从清冽的碧溪东岸,拾级而上,只见丹崖绝壁,高耸入云。在绿树修竹掩映间,见一洞,有篆书“东洞”二字。站在东洞口,西山云影苔痕,怪石峥嵘。一巨石犹如狮子仰天长吼,名“仰天狮”,另一巨石低头俯视,人称“望海狮”。双狮一仰一俯,雄风尽显。入洞中,冷气袭人,初觉昏黑,登上台阶,渐觉明亮。洞内石阶盘旋曲折,行约六十米,始到端处,豁然开朗。古朴精致的会文书院便悄然凸现在这洞尽深处。

http://s3/mw690/001MVyJczy73rC5Ryro52&690

    书院的正门独具匠心地建在天然石洞尽处,门台用青石构建,门楣上嵌“会文书院”青石横额,两侧有清末大学者、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孙衣言撰书“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名联,书如其学其才,用劲拔而高逸的柳体写刻,反应二程学说中“敬胜百邪”思想方法兼赞永嘉学派的兴盛。此联原是孙氏《题会文书院》中的颈联,全诗是:“兄弟同时奋薜萝,北方千里就磨磋。遂为浙学文斯在,直到横阳士尚峨。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荆榛重辟宗风远,莫但比邻听酒歌。”这首诗是遵陈少文之嘱写的。因他也姓陈,故有“荆榛重辟宗风远”句。

书院坐东南朝西北,院舍二楼五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左有回廊,右有平房3间。面阔15米,深7米。院前有平台、花坛、围以栏杆。伫立平台环眺:左首东洞背上华珍、龙角、仙冠三峰鼎立,组成化龙岩奇特景观。俯瞰山下,澄碧如玉的一弯溪流中,有一沙洲,酷似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似乎正朝化龙岩飞跃,名曰石鲤上滩。

书院一楼大堂楹联有孙锵鸣撰写:“两雁并灵区,百廿峰中无此讲坛;二程传法脉,一千载后重与讨论”,对先哲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百廿峰”指北雁荡山,说那里并没有这样的书院。千年后“重与讨论”,说研究理学是跨越年代的,应无穷无尽地批判与传承。

孙锵鸣并有《题会文书院》诗云:“昔贤遗址堕烟萝,讲席重开聚切磋。鹿洞良规期继续,云天雄势最磋峨。学宗濂洛渊源正,地傍溪山灵秀多。更喜文翁等训士,林泉到处有弦歌。”
   同治二年(1863)进士、内阁学士曾金陵文正书院的瑞安先生黄体芳继之赋《题会文书院次止庵》诗云:“重来南雁辟藤萝,想见埙箎互切磋。近与周刘同沆瀣,远如谢马出岷峨。对床佳话后先肖,合璧名章传诵多。我是泰山老弟子,拔茅犹敢发高歌。”

http://s14/mw690/001MVyJczy73rCfOPxPdd&690
          郑孝胥像

会文书院新生,宋恕躬逢其盛,欣然撰《重建会文书院序》和《重建会文书院记》记其事而赞之。在《重建会文书院序》有如此描述:“万峰插天,左右掩映,天柱屹峙于前,甚高不可仰视,溪流绕其下,声潺潺,无春秋寒暑,清僻绝尘。诚读书之佳境,宜昔贤之书院于兹欤!”在《重建会文书院记》中不仅肯定了重建书院的划时代意义,并预言“南雁山奇而水清,郁久必发,其将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造就于此。并为棣萼世辉楼撰联:“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字用颜体行书,寓秀逸于浑厚之中。这副对联正是戊戌维新年间的一种精辟见解:既否定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反对“一切从西”;注重实践,以“求益”来判别新旧事物中的可取与不可取。对“公”的诠释不拾前人牙慧,大胆断言为“自(己)”和“他(人)”两方面的“兼爱”。棣萼世辉楼题额碑则为清代书法家郑孝胥所书,以上额联,诗、书、刻三精,各为南雁“三绝碑”之一。 斯楼如今巧妙地嵌筑于东洞尽头左侧石壁之间。

前人有诗赞曰:“翠碧丹岩带夕辉,云中鸾鹤正飞翚。会文书院依然在,冽贤名山不忍归。”

http://s7/mw690/001MVyJczy73rF4PNga76&690   http://s14/mw690/001MVyJczy73rE3O9QNcd&690

     周喟像                               苏步青像                                        苏渊雷像

 

 



         http://s16/small/001MVyJczy73rGjrMRN1f&690      陈嵘像  http://s15/bmiddle/001MVyJczy73rGdVuc66e&690
 陈铎民校长与南雁初中(平阳二中前身)首届毕业生

一百余年以来,会文书院果然不出宋恕的预言,培育了不少杰出人才。如周喟、陈藜青、陈振椒、苏步青、苏渊雷等,都对地方文化教育乃至中国文化教育发挥过很大作用。腾蛟的苏步青、钱库的苏渊雷,都曾在会文书院负笈就学。苏渊雷以第一名从金乡高小毕业后,“十三岁入会文书院,从张汉杰师进修古典文学,始读《左传》、《战国策》”,为后来成为文史学家打下了基础。近代教育家,平阳南雁镇坎头村人陈振椒,曾任会文书院“山长”,他培养的学生之中有平阳第一位中共党员、周恩来早年战友施味辛和著名林业学家陈嵘,还有平阳二中首任校长陈铎民等。

大教育家、数学泰斗苏步青曾重返少年就读的书院,挥毫留下《咏会文书院》五言诗:“华表双峰下,会文一院孤。滩声留过雁,楼影落晴湖。横笛人何在,飞云看欲无。上方钟磬晚,烟树拥仙姑”。

如今,作为平阳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屹立于南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的会文书院备受关怀与呵护。近年来,会文书院经规划,以平阳历代名人为主线,对外开放展览。内容由“陈经邦、陈经正讲学堂”、“平阳名人馆”、“南雁风光”三部分组成,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文史资料,再现会文书院从北宋至明清1000多年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生动系统地展现会文书院的文化内涵、平阳历代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南雁的旖旎风光,成为展示平阳乃至温州儒家文化和永嘉学派的窗口。展厅面积215.67平方米,展线长度34.28米,图片94张,配备专职讲解员4名。

会文书院所倡导和践行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儒家办学宗旨,融汇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之精髓与真谛,宛如春风化雨,润土育才。其闪烁着智慧之光,且充满人性化的理念必将根深柢固,积厚流广,亘古不灭!                       

       2012118日编撰于寒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