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书院之五 桐江书院

桐江书院
(浙水敷文 桃李芬芳-浙江书院揽胜之五)
仙居、皤滩镇、板桥村、桐江书院
桐江书院坐落在浙江仙居千年古镇皤滩两里开外的板桥村之东。探究其历史,寻根溯源,得从唐代传奇诗人方干说起。
http://s3/bmiddle/001MVyJcgy70u83HSQGf2&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http://s12/mw690/001MVyJcgy70u84MSgP2b&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从小爱吟咏,“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七岁那年,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及长,人呼“缺唇先生”。 《唐诗纪事》云:“先生为人野质,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识者呼方三拜。”后随唐元和进士,官至金部侍郎的桐庐人徐凝学诗,“徐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深。”桐庐籍诗人、唐大历六年(771)进士章八元(字虞贤)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浙江桐庐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以诗拜谒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杭州刺史姚合(约779—约846 ,)首次见面,“姚公见其貌陋,初甚卑之,坐定览众卷,及先生诗,姚公骇目变容而叹之。宾散独与之久,馆之数日,登山临水无不与焉。”二人自此结为诗坛忘年交。方干开成年间,与毘陵(今江苏常州)人、开成五年(836年)进士,终乌程尉,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常与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弟子李频(818—876,字德新)诗文唱和。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频中进士。
http://s12/bmiddle/001MVyJczy73rHbcpcLab&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方干与台州仙居人孙郃(字希韩,台州仙居人)结为至交。孙郃是晚唐仙居两名进士之一,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诗人项斯 ,“逢人说项”这个成语出自于唐杨敬之的《赠项斯》:“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方干对兼具天台幽深,雁荡奇崛的仙居十分心仪。“尝过郃里,爱其山水佳秀,挈家寓焉,后世子孙遂家于此。”
《仙居历史大事纪年表》载;“乾符四年(公元877年),诗人方干游好友孙郃的家乡,因喜爱仙居山水,举家侨寓皤滩板桥。”“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孙郃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河南府文学,左拾遗。著《才名志》若干卷、《孙子文篡》四十卷、《孙氏小集》三卷、《文格》二卷,著作多半佚散。”
http://s2/mw690/001MVyJczy73rHWfEXv11&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方干倾家举囊,兴办学塾。方氏义塾名闻遐迩,四方学士不远山高路险,慕名前来求学问道。方氏义塾历经唐末至宋两百余年,其间,最为辉煌的业绩是生员中出了王十朋。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名臣。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以宋高宗赵构御笔亲批“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为进士第一,高中状元。官秘书郎,立朝刚正,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王十朋恳请高宗出兵抗金,力荐张浚(1097—1164,字德远),刘錡(1098—1162,字信叔),高宗采纳了王十朋的建议。终因主和派的压力,无奈请求下野。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诗才卓越,有《梅溪集》。
咸通年间(860--873),方干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成绩优异。但当时频临崩溃的唐室考官以“干虽有才,但科名不可与缺唇人。不使四夷闻之哀中原鲜人士矣”为由,将其拒之门外。之后,时任御史大夫,后又任浙东团练观察使的王龟知其有才气,且为人耿直,“欲表荐之,以龟卒事寝,竟以一命不沾而终。”
方干“诗名早著,擅名于杭越,流声于京洛。其诗冰莹霞绚,清润小巧,五律整紧,七律圆婉。”方干诗歌创作严谨,呕心沥血:在其作品中可见端倪:“志业不得力,到今犹苦吟。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贻钱塘县路明府》) “所得非众语,众人那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赠喻凫》)
绍兴鉴(镜)湖
接二连三的与功名失之交臂,“求名如未遂,白首亦难归”(见方干《中路寄喻凫先辈》诗);又有“寸心似火频求荐,两鬓如霜始息机” (见方干《出山寄苏从事》诗)。方干不禁心灰意冷,他无奈地吟道“此日早知无爵位,当时便合把渔竿”。 大中中,屡举进士不第后, “遂遯於会稽,渔於镜湖”,《 唐才子传》上说他隐居后,“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方干临终前嘱咐儿子说:“志吾墓者,谁欤!吾之诗,人自知之。志其日月姓名而已。”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陵墓位于桐庐芦茨西三里的井坞。其弟子私谥为玄英先生,门生杨弇收集方干遗诗370余首,编成《玄英先生诗集》十卷,中书舍人王赞为之序,序中称方干诗“镘肌玉骨,冰莹霞绚。”又云:“余尝较之,张祜升杜甫之堂,方干入钱起之室矣。”孙郃又作《玄英先生传》,赞其诗:“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tuó于众响。”
五代后蜀何光远著《鉴诫录·屈名儒》云:“干为人唇缺,连应十余举,有司议干才则才矣,不可与缺唇人科名,四夷所闻,为中原鲜士矣。干潜知所论,遂归镜湖。后十数年,遇医补得,年已老矣,遂举足不出镜湖,时人号曰补唇先生。弟子李频等皆中殊科。干可谓屈人矣。”
http://s3/mw690/001MVyJczy73rIaFWbUe2&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0),诗人、左补阙韦庄(836─910,字端己)给昭宗皇帝上了一份《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在奏章里,恳请为已过世的十几位“词人才子”追赐进士出身,并要求“各赠补阙拾遗”官职;理由是说这十几人在生前“俱无显遇,皆有奇才,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口,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云云,列入名单有: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珪、罗邺、方干。朝廷追赐方干等为进士出身,其好友孙郃作《哭玄英先生》诗道:“斗牛文星落,知足先生死。湖上闻哭声,门前见弹指。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死着弊衣裳,生谁顾朱紫。我心痛甚语,泪落不能己。独喜韦补阙,扬名荐天子。”
天复四年(904)又由宰相张文蔚(?-908,字右华)、中书舍人封舜卿出面奏请方干等名儒不笫者十五人,追封一官,以慰诗魂,方干,被追封为左拾遗。
清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编有方干诗六卷,348篇,盛赞其:“干自咸通得名,迄文德,江之南无有及者。”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收有方干诗八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清迥,意度闲远,有盛唐诗歌恢宏气象,高坚峻拔”。唐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哭方干》诗曰:“何言寸禄不沾身,身没诗名万古存。”宋戴栩(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文子)题《方干墓》诗云:“生前知己人谁是,今日人人识姓名。” 流传最广,如今已浓缩为成语的则数清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随园)的“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
http://s1/mw690/001MVyJczy73rIIy0jm20&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一代名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被贬到睦州任刺史,四月至任所,随即凭吊严子陵钓台,重修严子陵祠堂,并绘方干像于祠堂东侧以配享。继而访问方干故里,挥毫留下墨宝《留题方干处士旧居》:“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还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方干八世孙方楷(992—1055,)写下《赠方秀才(楷) 》诗: “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方楷得范公赠诗甚是感激,便在故里临溪建“清芬阁”以勉励后裔“高尚继先,承续始祖方干苦吟学风,终日自清芬。”白云方氏自楷后,“人文蔚起,甲第蝉联,诗书继世,簪笏绳承”,登进士者十有八人,仕至公卿者十有三人。方氏子孙特地在芦茨村口建起一座“毓秀坊”,民间俗称 “十八进士牌坊”
方干血脉中的尚文基因、横溢才气在桐庐的后代中得以传承。方干的另一支后裔则在仙居板桥发扬光大方氏义塾的崇教兴学精神,干出了别样一番造福子孙泽惠乡里的懿行嘉业。此处,用遥相呼应、相映生辉来形容,大概当不为过。
永安溪
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桐江书院在仙居皤滩古镇方姓聚居的山下村与板桥村之间原野拔地而起,濒临仙居母亲河永安溪,渊山、眠山、赤山“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长年叠翠。《鼎山堂记》云:“诸峰林壑尤美,古木参天,白云漂浮,每有紫气回旋其巅。窃念兹山蕴藏毓秀钟灵之气,人文蔚起之兆。”
http://s6/bmiddle/001MVyJcgy70u8ayvc175&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方斫像
书院的创始人方斫是方干的九世孙,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特科进士。方斫以方氏族产创办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赞其 “在绍兴间,蔚为诸儒领袖,学者尊之,号曰韦溪先生”,“惟先生志益固,守益坚,潜心六经,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中,遂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
http://s6/bmiddle/001MVyJczy73rIP1ghL75&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http://s2/bmiddle/001MVyJczy73rIP8NwJ61&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http://s16/bmiddle/001MVyJczy73rJ3V2qj6f&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http://s8/bmiddle/001MVyJczy73rIPyadV67&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http://s15/bmiddle/001MVyJczy73rIPB8RMee&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http://s1/bmiddle/001MVyJczy73rIPEi3ud0&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桐江书院很快成为古镇的文化地标,“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
http://s4/mw690/001MVyJczy73rJ0Z33Ba3&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借以桐江书院为载体,方斫以其出类拔翠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南宋当时的精英学者,诸如朱熹、王十朋、陈庸、吴蒂,他们心相通,情相投,诗词唱和,惺惺相惜。
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莅临仙居,曾发出“地气尽垂于此矣!”的惊叹。朱熹“闻仙邑方斫公解囊兴学,遂往察之。”慕名访问桐江书院,欣然应邀讲学,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两匾。朱熹以书院前成鼎足状渊山、眠山、赤山名堂,寄语书院如岩石般巍然屹立,期望学子打好扎实的学业根基。
苦槠树
朱熹还亲手在书院前植下五株苦槠树,蕴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寓意,鞭策求学的生员们刻苦攻读,奋发向上。清光绪年间《板桥方氏宗谱》还收录一首据传为朱熹的《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早年从方氏义塾起步的状元(别称殿元)王十朋结识方斫在登仕之前,两人相互仰慕,交往终身。桐江书院建成,王十朋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明宗”两块匾额表示祝贺 。桐江书院门墙两旁镌刻的楹联概括了朱熹、王十朋两位大师级人物与书院的渊源:“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
仙居车门人陈庸,字时中,号一诚,人称诚斋先生,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来到皤滩时方氏义塾求学,“从乡先生方斫游,斫奇之”。 寒窗十载,从众学子中脱颖而出,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登进士,时年三十一岁,历御史台主簿,知常州,兵部郎中,太府少卿,中书、门下检正诸公事,抚州知府,终提点江西刑狱,为官清正廉明。其墓志铭为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
秦桧跪像
仙居官路人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绍兴二年(1132)进士,首任乐清县尉,任职期间口碑甚佳,并大治学宫,以至后来乐清人材辈出,王十朋推誉为“吴公治行今第一”。后官秘书正字,与秦桧有旧,及桧专政,芾退然如不识。秦桧立即唆使人上疏罢免吴芾,将其贬出京城,降为处州(今丽水)、婺州(今金华)、越州(今绍兴)通判。直至秦桧死后,才提升为处州知府。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两淮抗金失利,主和派为求偏安一隅,纷纷主张对金退让。吴芾力排众议,建议高宗亲征,驻跸建康(今南京),“以系中原之望”。隆兴元年(1163),升礼部十郎。二年十一月,任敷文阁直学士临安知府,十二月,复威吏部侍郎。几经升迁,气质益坚。曾言:为官“视百姓当如父母,视公事当如私事;预期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著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今存《湖山集》十卷,收纂于《四库全书》。陈庸、吴芾均为台州六贤之一,据《台州府志》:
“六贤祠在文庙西庑,祀通判蒋旦、特进陈庸、龙图吴芾、待制郭磊、卿侍郎郑雄飞、县尉吴谅。”
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时任江西提刑的陈庸听说朱熹出任台州,曾专程“送之与浙江亭”。朱熹来仙居,还专程拜访了隐居在官路画湄潭的吴芾。听说朱熹到访,吴芾“野服便舆出见,邀于湖上,延生与饮。论说平生,俯仰感慨。” 陈庸逝后,朱熹作挽词两首,“一别今时论,三年想颂声。只今空老泪,难得浊河清” “丁宁话盐夹,纤悉见民情”以此来缅怀挚友。王十朋在《陈提刑挽词》称“棣华玉润皆文杰,潜德幽光发妙词”。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王十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朱熹拜访方斫时,王十朋已于乐清故里乘鹤归西,朱熹曾为《王梅溪文集》作序,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王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翌年,吴芾撒手辞世,朱熹写了三首挽诗,并手书神道碑立于吴芾茔前,挽诗中朱熹称吴芾“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
谈笑有鸿儒的方斫门徒众多,桃李芬芳。如淳熙二年(公元1048年)年特科进士方刚,张布、黄宜等。桐江书院更被誉为东南道学正渊。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仕宦儒者代之不乏其人,如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
《朱子书院教条》
桐江书院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传播,并对浙东南一带学术界影响甚深。桐江书院建院肇始就恪守朱熹制订的《朱子书院教条》。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熹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朱子书院教条》,又名《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核心内容如下:
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列如左:
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列如左: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右接物之要。”
http://s12/bmiddle/001MVyJcgy70u8Eucu78b&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桐江书院编制 《桐江书院讲授规程和自修学程》
“——每日须黎明即起,正襟危坐少顷,以定夜气 每日须黎明即起,整襟危坐少顷,以定夜气,屏缘息虑,以心观心,令昭昭灵灵之体,湛寂清明,了无一物,养未发之中,作应事之本。
——坐而起也,有事则治事,无事则读经数章,取其明白正大、简易直截,其支离缠绕、穿空凿巧者,断勿寓目。
——饭后看“四书”数章,须看白文,勿先观注;白文不契,然后阅注及大全。凡阅一章,即思此章与自己身心有无交涉,务要体之于心,验之于行,苟一言一行不规诸此,是谓侮圣言,空自弃。
——中午焚香默坐,屏缘息虑以续夜气。饭后读《大学衍义》补,此穷理致知之要也,深研细玩,务令精熟,熟则道德经济胥此焉出,夫是之谓大人之学。
——申酉之交,遇精神懒散,择诗文之痛快醒发者,如《汉魏古风》、《出师表》、《归去来辞》、《正气歌》、《却聘书》,从容朗诵,以鼓昏惰。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纲目》。阅讫,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跪,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无则便是虚度,虚度之谓自画也。”
《寄兄桐庐九日怀古》摩崖石刻
桐江书院在历代屡毁屡建,百折不挠。元朝皇庆年间(公元1312至1313年),方干十五代孙、越州兰亭文学方志道(字成之)重建毁于兵燹之灾的桐江书院,承继弘扬办学之传统,以告慰祖上在天之灵。
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方志道作《寄兄桐庐九日怀古》诗镌刻于蟹坑岭崖壁之上。楷书阴刻,字迹刚劲浑厚。诗云:
“绿林锁雾气潜消,铁骑追风将独豪。
右客湖广方兰亭寄兄桐庐九日怀古,时至元丁丑秋望,摩崖叶纯。”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患猖獗,倭寇魔爪数度伸到仙居安仁、板桥、厚仁与怀仁等村。桐江书院被入侵强盗掠劫后烧毁,这种丧心病狂地玷污神圣,践踏文明的的无耻行径,让国人怒发冲冠又扼腕痛惜!
戚继光像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船数十艘泊石马林港,分攻象山、宁海、仙居。亏得名将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梦诸)率部抗击倭寇于仙居境内,大胜告捷。
《桐江书院记》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7年),候选直隶知州,仙居西门人张龙圻访桐江书院遗址,撰《桐江书院记》。赋诗曰:
“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
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
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
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
同年,宁波府教谕齐西南寻访桐江书院遗址,撰《桐江书院》。
http://s10/bmiddle/001MVyJcgy70u8vA7d799&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方干三十二世孙、候选仙居县丞方松亭承先祖方斫办学遗训,率方氏后裔,在遗址上重建桐江书院,以振家声、传儒学、育贤才。历时三年告竣,称得上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志在续写祖上荣耀。仙居县教谕王魏胜撰《重建桐江书院》详述此举。桐江书院主体结构从此以后完整保存至今,漫步其中,可以领略一番昔日求学圣殿、育才摇篮的风采。
http://s4/bmiddle/001MVyJcgy70u8mAjFV33&690桐江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五
历经八百余年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朱熹亲手种植的苦槠树如今依然伟岸挺拔、根深叶茂,彷佛已成为古代教育家们执着坚守、不懈求索的高大形象的化身。清风拂过,苦槠树猎猎作响,依稀在向八方游客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桐江书院的非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