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书院之七 独峰书院

独峰书院
(浙水敷文 桃李芬芳-浙江书院之七)
http://s16/bmiddle/001MVyJcgy70uamHozt3f&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http://s7/bmiddle/001MVyJcgy70uapfu8Sf6&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鼎湖峰,好溪
缙云建县于武周万岁登丰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内古缙云山而得名。缙云本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号名,相传黄帝曾在此铸鼎炼丹,丹成后跨赤龙升天而去,鼎塌而成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二月,任杭州刺史期间慕名专程到缙云游览,十分欣赏友人、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徐凝的《题处州缙云鼎湖》诗二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到来唯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浅深。”徐诗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已收录于《全唐诗》。
http://s10/mw690/001MVyJczy73q4FI2Wld9&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http://s12/bmiddle/001MVyJczy73q5aR7hpab&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范蠡像
位于鼎湖峰西练溪边初阳山上的倪翁洞,相传因春秋时期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计倪,姓辛氏,又作计然,字文计倪子,号称渔父。得老子真传,南游到越国,大夫范蠡惊其才,从之为师。范蠡遵照计倪“七条计谋”中的五条,辅佐越王勾践,消灭了强大的吴国,并听从计倪:“越王长颈鸟喙,其为人必定是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也。”的忠告,即时辞别勾践,泛扁舟逃匿齐国。同时派人送信给挚友同僚文种,劝其速速离去。文种不听,不久就被杀。计倪则假装疯癫,隐居到初阳山的旸谷洞中,“倪翁洞”由此得名。“倪翁洞”三个篆字,出自唐代时任缙云县令、李白族叔、著名书法大家李阳冰(721—785)手笔。
http://s5/mw690/001MVyJczy73q74c9dW84&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缙云境内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潺潺九曲练溪、逶迤十里画廊,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兼备“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融造化神工与田园风光于一体。诗圣李白对之颇为神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春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吟道:“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http://s1/mw690/001MVyJczy73q6YDOgw90&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http://s11/mw690/001MVyJczy73q78fha2da&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南宋诗人楼钥由衷赞道:“缙云自是仙窟宅,万壑千岩比如栉。突然一石摩青云,造化应劳巨灵擘。”
神奇倒影
鼎湖峰宛若擎天巨笋的雄姿,月镜岩酷似婀娜玉兔的倩影、卫士岩犹如威武将军的模样,一一倒映在好溪水中,美不胜收。每逢朝霞满天或夕阳绚烂之际,此情此景愈发壮观而魔幻。
http://s12/bmiddle/001MVyJcgy70uaJmlWbcb&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故事得追溯到800余年前,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浙东地区饥荒严重,朝廷派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 1131—1200),字元晦,后改仲翁,号晦翁,别字紫阳)提举浙东常平茶盐。朱熹拜命,“上请赈粮,下通有无”,深受百姓爱戴。翌年七月,先生行所部,将趋温州,涉台州境,民诉台州太守、新任江西提刑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又称说斋先生,金华人)不法者纷纷,朱熹“急趋台城,则诉者益众,至不可胜穷。因尽得其促限催税、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伪造官命等事,节次劾之。”元《仙都志》载:宋淳熙壬寅(公元1182年),晦庵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八月十八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仙都山水似武夷”和于此“藏修为宜”之语。
朱熹下榻唐代诗人徐凝故宅,追慕前贤,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朱熹平生喜山乐水,极富审美情趣,史书称他“闻有佳丘壑,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携尊酒时饮一杯,竟日不倦。” 所以进入缙云,仙都、雁门山等地的旖旎风光令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亲笔在倪翁洞题“初旸谷”三字。鼎湖峰附近有大小两石洞,与龟、蛇两山隔溪相望,原称“望龟洞”。就因为朱熹游过此洞,且有“解鞍盘礴忘归去”的诗句,后人就将“望龟洞”改称为“忘归洞”。
雁门山、鼎湖峰
雁门山在括苍山脉苍岭、普通岭之麓,宕而集雁,秋入春出,往来于兹。故山耸峙谓之门,而亦以雁名。鼎湖峰,拔地而起,独峰兀立,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人称谢康乐)《名山记》曰:“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
不失教育家本色的朱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先后在雁门美化和仙都独峰设帐讲学。在美化,便有金竹朱氏六兄弟同拜其门下。六兄弟依次为,朱庆弼、朱庆国、朱庆辅、朱庆朝、朱庆佐、朱庆邦,其中朱庆弼、朱庆朝为进士,朱庆国为举人;朱庆朝时任天台县令。在独峰,邑人陈邦衡、陈邦钥等纷纷师尊之,永康陈亮弟子徐子才闻讯,也赶来参拜受教。《缙云县志》云“朱子持常平节,道经缙云,爱独峰山水,留居讲学。”
据《朱子年谱》所载,在缙云讲学期间,朱熹听说永嘉还留有秦桧祠堂,立即发布毁祠文告,痛斥这个大奸贼“归自金庭,久专国柄。内忍事仇之耻,外张震主之威。以恣睢谬善良,销阻人心忠义刚直之气;以喜怒为进退,崇奖天下谄谀偷情之风。究其设心,何止误国?”的卖国罪行。显示了理学大师的爱憎分明的刚正禀性和民族气节。
王淮像
朱熹弹劾唐仲友,七月十九日、七月二十三日、七月二十七日连上了三次,朝廷都没有给予答复。原来是唐仲友亲家、当朝丞相王淮(1126—1189,字季海,金华人)从中作梗,故意给搁置下来。拖延至八月,朝廷终于让浙西提刑前来办理唐仲友案了,然而同时却又别有用心地改任朱熹为唐仲友所任江西提刑。“夺仲友江西新命以授熹” ,朱熹怒不可遏,“辞不拜,遂归,且乞奉祠”。
淳熙九年(1182)十一月,朱熹再次奏请奉祠以后。次年一月,又得以主管台州崇道观。从崇安赴台州途中,再次路过缙云。第二次来缙云,他的学生陈邦钥写有《送考亭朱夫子赴天台》一诗。其诗云:
“羸马踏残月,荷策登泮宫。
入门见先生,先生何从容。
循循善诱能启下,青蒿因得附长松。
短檠相对三百六十夜,高谈雄辩磊落沃胸中。
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许先生久卧龙。
乘骢直上天台路,只缘此去何由从。
呜唏吁,
小斋从此冷如水,齑盐朝暮怏怏尔。
空留绛帐照孤灯,窗外西风起寒苇。”
朱熹两次莅临缙云逗留时间都不长,然而,其影响极大,成为崇教风气形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离开后,其亲手播下的儒学文化种子开始在缙云生根萌芽。他的学生陈邦衡建读书堂于仙都岩,专攻程朱理学。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青田籍进士叶嗣昌以朱熹“于此有藏修之宜”之语,在鼎湖峰对岸,伏虎岩下创礼殿,作为理学讲贯(讲习)之所,以示对这位已故儒学大师的崇敬和纪念。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在当时的丞相乔行简(1156—1241,字寿明,东阳人)的倡议下,缙云知县陈大猷“以俸易其地” 在朱熹讲学地金竹,兴建美化书院,未建成升职去,县尉陈实继续建成。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淳祐元年缙云籍进士潜说友(1216—1288,字君高,号赤璧子。曾任临安知府,官至代理户部尚书,封缙云县开国男)拨款扩建礼殿,广而新之,定名为独峰书院。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曾予以修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缙云县尹石谷重建大成殿和讲堂,二十六年(1289)落成,立《缙云县重建学记碑》。美化书院山长黄应元于书院旧址重建大殿。恢复缙云县学和独峰、美化二书院的“三足鼎立”教育格局。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孔子第四十世孙孔林,任独峰书院山长,长,以善本刻孔子像,立于仙都独峰书院内。
http://s8/mw690/001MVyJczy73q5keK6r77&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独峰书院于明洪武年间毁于火。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缙云人、时任江西道监察御使的樊献科(1517—1578,字文叔,号斗山)之母王氏亡故,选择在独峰书院遗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称仙都草堂,以供其父晚年安居和便于守孝之用。著名学者皇甫汸(1497—1582,字子循,号百泉)作《仙都草堂记》。此后,仙都草堂成为文人墨客们会文交友、诗词唱和之地。清康熙年间又毁。
独峰书院实景
清同治十二年(1873),缙云知县何乃容集资改址在好山东麓的晦庵先生弥节之处(即巡视途中停留地)重建独峰书院,使五百年前的古老书院,焕然再生。知县朱廷梁、何乃容,训导顾国瑞,拔贡樊保躬及沈怀珠、施则行等先后为《独峰书院志》作序。
http://s8/bmiddle/001MVyJcgy70udeKLjhb7&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历经风雨洗礼,独峰书院整体建筑被完好保存至今。院门设置小小巧,仅两小巧,两米宽三三米高的样子。院外有几棵茂盛的大树一直将浓荫伸进院院内,斑斑院内,斑斑驳驳石碑纪载着书院的历史。院门额刻有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赵保滋所书“独峰书院”,门上青瓦错落苔藓丛生。
http://s2/mw690/001MVyJczy73q6j1OIF01&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http://s13/mw690/001MVyJczy73q5qeRmAdc&690独峰书院" TITLE="浙江书院之七 |
|
从门外远远望去,里面另一道门上书有“孔祠”两字。现存院屋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仿原样重建的,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落成,建筑风格属晚清,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左右厢房二十间,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小门相连。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内大门书有“鹿洞重开”匾额。书院青瓦粉墙,古朴、恬澹、静谧,周围松柏环绕,好溪在门前流淌,环境甚是幽雅。轻轻踏着院内鹅卵石铺成的路面,彷佛眼前浮现出那循循善诱的山长教习们忙碌的身影,隐约能听见那莘莘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依稀闻到那空气中弥漫着的缕缕书香。
正厅
朱熹塑像
晦翁遗迹匾
院门左侧有一大门,上挂鄞州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晦翁遗迹”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书院正厅高敞雄伟。仰视可望上面高悬朱熹亲书的“独峰书院”。如今,整个书院以纪念朱熹为中心,并陈列仙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书院正房有朱熹塑像,像上方挂着“正气”匾,周围有“理学名宗”、“为人师表”等条幅。厢房内供奉着朱子等人,陈列着历代缙云县令名录。
历代缙云进士榜
三进大厅墙上有一幅“历代缙云进士榜”。舻列当地在岁月的长河中涌现的183位进士,后来当上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县令的不乏其人,其中不少人正是从独峰书院走出来的。南宋以降,分散于缙云乡镇的美化书院、五云书院、金莲书院、崇正书院、龟山书院、正本书院、铁城书院、右文书院、凤楼书院...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各尽其能,各显神通。
伟哉,朱夫子!他以深邃的思想学说、渊博的学识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缙云百姓与学人的敬重,掀起了民间兴教办学之风,奠定了深厚的尊师崇学的文化根基,进而造就了杰出人才的涌现,留给后人以丰富的遐想和珍贵的启示,在仙都胜地乃至人们心中竖起了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