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2010-05-31 21:29:50)
标签:

杨修

清流

《三国演义》

先知先觉

水至清则无鱼

杂谈

分类: 负曝闲谈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察之渊鱼者不祥”。
    意思是说,眼睛清明到水里头有几条鱼都看得很清楚,这个人就糟糕了。按照古人的说法叫做先知先觉,万事先知的人大多数是不得善终的。因为,他已经变得不是人了。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认为这话说得太过唯心,先知先觉怎么了,总比一脑袋糨糊好吧。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感觉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历史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杨修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杨修有才,世所共知,就连曹丞相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杨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恃才傲物,而且特爱显摆,一般人并不放在眼里。曹操厉害吧,还不是被杨修揣摩得明镜似的,搞的曹丞相心里老是酸溜溜的。这倒也还不要紧,关键是你杨修不能动不动就戳穿别人的心思,让人脸上没面子,心里结疙瘩。尤其是当领导的,谁愿意自己的心里总是装着面透视的“镜子”呢?最后,杨德祖还是被曹操砍了脑袋。临上刑场前,此君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眼睛够清明吧!但我想说的却是,杨修之才,实际都没有用到正道上。平日里,除了与那帮所谓的“清流”在一起
寻章摘句,卖弄辞藻之外,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揣摩领导心思上了。清则清了,明也明了,却不见有多少治国之策。
    事实上,在有些时候,我们没必要一味埋怨这个世界的浑浊。
    没有了尘埃,就不能称其为世界。天下万物,道理都是一样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正的空气并非纯氧。环境如此,人的思想和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古至今,至清至善者又有几人能成大器。杨修之流,只不过是书生意气,徒留虚名而已!
虽笔下洋洋千言,然胸中实无一策,与社会又有何益呢?
   
实际上,真正得道的人,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这样的人即便是“察之渊鱼”了,又怎么会有什么“不祥”的呢?可见有时候,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未必不是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