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孟京辉:在坐的好多朋友都特别熟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作品,是茨威格很著名也很有影响力的一部。我们从今年的四月开始,觉着可以把它变成一个独角戏作品,在这之前黄湘丽也演了很多角色,比如像《蝴蝶变形记》里演了一个不良少女、《桃色办公室》里的湖南大舌妹,我看一次哭一次,从此以后我就是黄湘丽的粉丝了。我觉着从她身上可以找到某些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可以把这些气质融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等到六月份的时候,她开始自己作曲,用吉他把阿多尼斯的诗改成歌曲,作了八九首我觉得她可以用一种音乐的状态进入这个戏了,也开始和这个戏的精神气质吻合了。从九月份开始差不多用了六个星期的时间,一点一点来浸染,一点一点来幻化这个戏。我们还请到了长期和我合作的舞台美术张武,灯光设计王琦,还有多媒体设计王之纲,音乐总监华山,他为这部戏也做了几首曲子,加上黄湘丽自己的曲子,整个完成了作品。
黄湘丽:我们这个戏才刚演第二个星期,我之前也从没演过独角戏,只是在《桃色办公室》里面有演过一个小片段。这个过程挺难的,导演用了各种方法让我达到自己的极限,然后发掘出自己潜藏的东西。因为之前排练进入的时候很难,导演就让我通过音乐进入一种氛围当中,于是我就开始写歌,而我之前也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只是乐感很好而已,但是通过导演的逼迫还真的写出来了,刚开始就用自己仅会的几个和弦和自己刚学的几个和弦。写出来之后特别骄傲,骄傲是因为我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不仅仅是表演,所以说写的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接近这个剧本了,状态也越来越好,一直到演出的前一个月,我们一直都在排练,排练当中有挺多好玩的事,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我也特别有欲望在舞台上演这出戏,然后跟你们分享这个过程。
观众A:我有个问题问黄湘丽,在你演出过程中,能看到观众的脸吗?观众的表情会不会影响到你演出。
黄湘丽:我这几场演下来,还没有观众做特别怪的表情,如果观众做鬼脸的话,我也不知道我会是什么反应,大家都还很专注。
孟京辉:在演《恋爱的犀牛》的时候还有观众在第一排吃方便面,你当时怎么应对的?
黄湘丽:其实不是我,当时是“马路”,正好是在念独白,一束追光对着马路,那位观众就在底下吃面吃的特别香。演马路的演员特别生气,但也得忍着,那个戏不像这个戏,我是能和观众交流的,但是那个戏需要沉浸在一种黑暗当中。其实观众也挺不容易的,排队排了好长时间也来不及吃饭,如果有淘气的观众在舞台下做鬼脸我也会忍着的。
观众B:我觉得这部戏给我印象挺深的,因为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能撑起整部戏,但是我觉得有些意象表达的不是很清晰,就像扔枕头这一部分,我不太明白?
孟京辉:枕头没什么特别具体的含义,就是枕头。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我们想表现一种时光的流逝,你发现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束绿光在台前扫着她以前的事情,其实建立了一种陌生感,她一个一个在扔枕头,时间过去了,有多少的岁月就在她记忆里模糊了,然后又存在,她一直还抱着这一个枕头跳舞,突然有一个外来的刺激出现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但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可以没问题。
观众B:孟导我还有一个问题,那您是想给观众造成一种这样的感觉吗?在真与假之间就是有一种模糊感?
孟京辉:在真实的事情和它的阴影之间,在他的幻想和现实之间,在你的心和脑子之间,在你的灵魂和肉体之间,很多暧昧的东西都存在,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一种人生的无奈,是一种命运造成的间离。
观众C: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的话剧演员,因为演话剧你需要面对观众,需要很大的激情,那你演了这么多场,怎么让自己保持那种激情?
黄湘丽:其实你说的这个问题,我现在还在学习,就像你说的,每天都要把自己调到一个特别好的状态,我怎么去做呢?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白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跟戏无关的,比如所在阳光下读一本特别想读的书,看一部我特别想看的喜剧电影,或者是跟朋友聊个天,就是你要从外面吸收其它的能量,当进入剧场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能量,就像《恋爱的犀牛》,我们演了一千场,但是我们每天都能有不同的感受,总有不同的地方能够感动你,每天也要给自己制造一种新鲜的东西,让自己调整到一种状态。
观众D:我有两个问题想问孟导,中间有一段戏我最喜欢,黄湘丽拿着镜头对着自己,然后投影打成绿色的,就是您怎样想到这一段用这样的处理方式。
孟京辉:这种点子我特别多,排练的时候就觉着能调成夜视模式,在没有亮的情况下,这时候人有一点点变形,人变成灰白颜色的,然后我们就进行了处理,让它变成绿色的,就觉着好玩。它比较内心,可以对着自己,可以对着任何物体。
观众D:还有一个问题是和这部戏无关的,我想问一下黄湘丽,有没有想过拍电影?
黄湘丽:我从毕业之后就来工作室了,然后就一直在演舞台剧,下午还有观众问,我们今天还有下午场。就像导演说的,不知道是我们选择了戏剧还是戏剧选择了我们,就像一个命运,我在这个舞台上演了六年的时间了,从心底来讲我特别喜欢站在舞台上,特别的爱。其实说以前刚毕业的时候可能有机会去拍电影,但是就是会往这边偏,最终选择了话剧,谢谢。
观众E:我想跟您交流一下台词的问题,之前看徐静蕾的电影,现在看这个舞台剧,有好多台词都是一样的,想问一下台词是怎么处理的?
孟京辉:我们都是根据原著改编的,所以差不太多,但是我们的更多的偏向于叙述,但是电影记不太清楚了,好多年了,导这个戏的时候也没有翻着去看,但是我记得当时更要的是她要设置两个情境,把两个人物扔在这个情境里,这样会更容易一些,电影镜头也更好表达,而我们只要说出来就行。
观众F:您好我觉得您演的非常好,演出了一个毁灭性的爱情,我想问黄湘丽,你是如何理解一个女人的心理的,包括她为什么要等待,可以给我们讲一下您的理解吗?
黄湘丽:这个问题我们在排练的时候也讨论过,这就是她的一个选择,她可能和她的性格,和她所有的东西都有关系,她选择不告诉W先生,所以就像台词说的,她一头栽进了自己的命运,就像掉入一个深渊,我觉得这句话是特别重要的。
观众G:我想问一下电视在舞台上的作用。
孟京辉:这个电视机我从八九年前和舞美设计张武老师合作开始,这个人是个风度翩翩非常潇洒的一个小年轻,这是他的签名。你只要看到舞台上有一个电视机,就是张武两个字,《恋爱的犀牛》里边有一个电视机,《活着》里边竟然远处也有一个电视机,我说能不能把电视机拿走,他说不行,但是这场戏我把电视机利用上了,突然结束的时候,电视机跟音乐同时熄灭了,终于有一点用处了,但是坦白讲我还挺喜欢他的这种执着。
观众G:我还想问的就是这里面有一个年代差,您在处理这种年代差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孟京辉:我觉得就是一定要跨越到现在,但是不要迷恋现在,比如说我们这里边你会发现,这个吉他是现代的,如果要是出现了可乐瓶你就会觉得非常怪异,电视一般是不会有人在意的,况且它经常有。但是这点特别重要,一定要跟现在的观众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有一段时间我们在演出排练的时候,我们甚至讨论过服装,在中间那一段的时候完全打扮成上一个世纪初,维也纳的状况,现在并没有一个时代左右你的痕迹,这样的话就可以在时代之上漂浮了。
观众H:孟导好,丽丽好,我想问关于整体风格的问题,我上大学的时候看了原著,然后也找来电影一块看了,她的风格是很内敛的,婉约的,像一首诗一样,和丽丽今天的戏是反差很大的,我想问您对戏的风格是怎么定义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风格,对于舞台表现力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考虑?
孟京辉:我觉得一切都是跟人有关,我自己的作品,每一段都不一样,之前的作品都是很热情的,之前做的《臭虫》,还有像《我爱XXX》,就是我年轻时代做的一些戏特别的热情,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变的特别的冷,但又藏着一种热。这也跟人有关,和我合作的舞美、灯光,对于欧洲,或者是德国的一些戏剧我们有一种敏感,跟材料也有关,我们的材料就是黄湘丽,她挺大胆的,她情感线里有一种很大的东西,同时也穿插着一些很细微的东西,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我们和茨威格的一个对话,我们在比较我们现有的东西和茨威格的能量,然后做出一个解答。最近我对表现主义的画特别感兴趣,所有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美学的连接点,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风格的选择,但是我觉得奥地利的那种感觉,它冷的东西要多于暖的东西,至于另外的戏,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又是不同的风格。
观众I:我大概是第三次来蜂巢剧场看戏,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我也和孟导一样,看完《桃色办公室》成了黄湘丽的粉丝,那段我也看哭了,我今天特意从天津过来。像《恋爱的犀牛》是马路对明明的一种执着,这个戏也是说的一种特别执著的爱情,我想问,您是不是对比较偏执的这种感情有种偏爱?
孟京辉:其实我觉着态度是可以装的,但是一个人有信念是装不出来的,我尊重有信念的人,有了信念一个人也就完整了,悲剧是有价值的。
观众J:两位好,我说一下我看完这部戏的感受,我对黄湘丽的感觉还停留在以前《恋爱的犀牛》她演那个丽丽的时候,来之前我还有种疑惑她能不能一个人撑起一整部戏,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棒,改编也特别好,黄湘丽的爆发力也特别好。我想问这个戏是不是也先改编的一个剧本?
孟京辉:我们排练场有三本茨威格的小说,她有一本,我有一本,还有我们的艺术构作王好有一本,我们在书上随便画,然后三个人换着看,有了原作,有了黄湘丽我就觉着可以改了,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排练也到了一个瓶颈期,也正好是十一的时候,大家都放假了,她一个人在排练场,她就自己拿着原著看,等回来的时候她就开始读这个小说了,然后我告诉她我听了之后感动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一个改编法。
观众J:这样您把我的第二个问题也回答了,我本来想问您是想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才找的黄湘丽,还是因为有了黄湘丽可以演,才想做这个戏。
孟京辉:是觉得黄湘丽可以演才做的这个戏,以前我也没有发现,这次跟她合作的时候才发现她有这么多的张力,我特别高兴她演了两个小时,实际上她后边还有好东西,好多气质还没有在这里边出现,这样我们看到的黄湘丽是她冰山的一角,所以才显的她厚积薄发。
观众K:首先感谢孟导和丽丽呈现了这么完美的戏剧,为什么说完美呢,是因为你的音色,你整个的表演状态都特别的有张力,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我的问题,究竟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看?
孟京辉:我觉着观众来看一个戏,首先他看的是一个故事,一个情节性的东西;但是在戏剧里不是唯一能看到的,戏剧这些东西可以满足你,这只是第一层面的,第二层面的就是情绪,你受到了感染,是因为有文学、艺术作品的积累,你知道这时候该哭,或者到这时候该大笑。这是一个剧场,除了剧还有一个场,场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到了第三个层面对观众就有点要求了,就要在美学上、形式感上来看,北京人艺的戏剧美学,还有实验性的戏剧美学到底在哪有区别,欧范的戏剧,国家话剧院请来《俄狄浦斯城》,还有百老汇音乐剧,每个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带来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在这个方面就大有可看了。
黄湘丽:我们这个戏才刚演第二个星期,我之前也从没演过独角戏,只是在《桃色办公室》里面有演过一个小片段。这个过程挺难的,导演用了各种方法让我达到自己的极限,然后发掘出自己潜藏的东西。因为之前排练进入的时候很难,导演就让我通过音乐进入一种氛围当中,于是我就开始写歌,而我之前也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只是乐感很好而已,但是通过导演的逼迫还真的写出来了,刚开始就用自己仅会的几个和弦和自己刚学的几个和弦。写出来之后特别骄傲,骄傲是因为我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不仅仅是表演,所以说写的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接近这个剧本了,状态也越来越好,一直到演出的前一个月,我们一直都在排练,排练当中有挺多好玩的事,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我也特别有欲望在舞台上演这出戏,然后跟你们分享这个过程。
观众A:我有个问题问黄湘丽,在你演出过程中,能看到观众的脸吗?观众的表情会不会影响到你演出。
黄湘丽:我这几场演下来,还没有观众做特别怪的表情,如果观众做鬼脸的话,我也不知道我会是什么反应,大家都还很专注。
孟京辉:在演《恋爱的犀牛》的时候还有观众在第一排吃方便面,你当时怎么应对的?
黄湘丽:其实不是我,当时是“马路”,正好是在念独白,一束追光对着马路,那位观众就在底下吃面吃的特别香。演马路的演员特别生气,但也得忍着,那个戏不像这个戏,我是能和观众交流的,但是那个戏需要沉浸在一种黑暗当中。其实观众也挺不容易的,排队排了好长时间也来不及吃饭,如果有淘气的观众在舞台下做鬼脸我也会忍着的。
观众B:我觉得这部戏给我印象挺深的,因为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能撑起整部戏,但是我觉得有些意象表达的不是很清晰,就像扔枕头这一部分,我不太明白?
孟京辉:枕头没什么特别具体的含义,就是枕头。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我们想表现一种时光的流逝,你发现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束绿光在台前扫着她以前的事情,其实建立了一种陌生感,她一个一个在扔枕头,时间过去了,有多少的岁月就在她记忆里模糊了,然后又存在,她一直还抱着这一个枕头跳舞,突然有一个外来的刺激出现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但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可以没问题。
观众B:孟导我还有一个问题,那您是想给观众造成一种这样的感觉吗?在真与假之间就是有一种模糊感?
孟京辉:在真实的事情和它的阴影之间,在他的幻想和现实之间,在你的心和脑子之间,在你的灵魂和肉体之间,很多暧昧的东西都存在,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一种人生的无奈,是一种命运造成的间离。
观众C: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的话剧演员,因为演话剧你需要面对观众,需要很大的激情,那你演了这么多场,怎么让自己保持那种激情?
黄湘丽:其实你说的这个问题,我现在还在学习,就像你说的,每天都要把自己调到一个特别好的状态,我怎么去做呢?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白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跟戏无关的,比如所在阳光下读一本特别想读的书,看一部我特别想看的喜剧电影,或者是跟朋友聊个天,就是你要从外面吸收其它的能量,当进入剧场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能量,就像《恋爱的犀牛》,我们演了一千场,但是我们每天都能有不同的感受,总有不同的地方能够感动你,每天也要给自己制造一种新鲜的东西,让自己调整到一种状态。
观众D:我有两个问题想问孟导,中间有一段戏我最喜欢,黄湘丽拿着镜头对着自己,然后投影打成绿色的,就是您怎样想到这一段用这样的处理方式。
孟京辉:这种点子我特别多,排练的时候就觉着能调成夜视模式,在没有亮的情况下,这时候人有一点点变形,人变成灰白颜色的,然后我们就进行了处理,让它变成绿色的,就觉着好玩。它比较内心,可以对着自己,可以对着任何物体。
观众D:还有一个问题是和这部戏无关的,我想问一下黄湘丽,有没有想过拍电影?
黄湘丽:我从毕业之后就来工作室了,然后就一直在演舞台剧,下午还有观众问,我们今天还有下午场。就像导演说的,不知道是我们选择了戏剧还是戏剧选择了我们,就像一个命运,我在这个舞台上演了六年的时间了,从心底来讲我特别喜欢站在舞台上,特别的爱。其实说以前刚毕业的时候可能有机会去拍电影,但是就是会往这边偏,最终选择了话剧,谢谢。
观众E:我想跟您交流一下台词的问题,之前看徐静蕾的电影,现在看这个舞台剧,有好多台词都是一样的,想问一下台词是怎么处理的?
孟京辉:我们都是根据原著改编的,所以差不太多,但是我们的更多的偏向于叙述,但是电影记不太清楚了,好多年了,导这个戏的时候也没有翻着去看,但是我记得当时更要的是她要设置两个情境,把两个人物扔在这个情境里,这样会更容易一些,电影镜头也更好表达,而我们只要说出来就行。
观众F:您好我觉得您演的非常好,演出了一个毁灭性的爱情,我想问黄湘丽,你是如何理解一个女人的心理的,包括她为什么要等待,可以给我们讲一下您的理解吗?
黄湘丽:这个问题我们在排练的时候也讨论过,这就是她的一个选择,她可能和她的性格,和她所有的东西都有关系,她选择不告诉W先生,所以就像台词说的,她一头栽进了自己的命运,就像掉入一个深渊,我觉得这句话是特别重要的。
观众G:我想问一下电视在舞台上的作用。
孟京辉:这个电视机我从八九年前和舞美设计张武老师合作开始,这个人是个风度翩翩非常潇洒的一个小年轻,这是他的签名。你只要看到舞台上有一个电视机,就是张武两个字,《恋爱的犀牛》里边有一个电视机,《活着》里边竟然远处也有一个电视机,我说能不能把电视机拿走,他说不行,但是这场戏我把电视机利用上了,突然结束的时候,电视机跟音乐同时熄灭了,终于有一点用处了,但是坦白讲我还挺喜欢他的这种执着。
观众G:我还想问的就是这里面有一个年代差,您在处理这种年代差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孟京辉:我觉得就是一定要跨越到现在,但是不要迷恋现在,比如说我们这里边你会发现,这个吉他是现代的,如果要是出现了可乐瓶你就会觉得非常怪异,电视一般是不会有人在意的,况且它经常有。但是这点特别重要,一定要跟现在的观众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有一段时间我们在演出排练的时候,我们甚至讨论过服装,在中间那一段的时候完全打扮成上一个世纪初,维也纳的状况,现在并没有一个时代左右你的痕迹,这样的话就可以在时代之上漂浮了。
观众H:孟导好,丽丽好,我想问关于整体风格的问题,我上大学的时候看了原著,然后也找来电影一块看了,她的风格是很内敛的,婉约的,像一首诗一样,和丽丽今天的戏是反差很大的,我想问您对戏的风格是怎么定义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风格,对于舞台表现力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考虑?
孟京辉:我觉得一切都是跟人有关,我自己的作品,每一段都不一样,之前的作品都是很热情的,之前做的《臭虫》,还有像《我爱XXX》,就是我年轻时代做的一些戏特别的热情,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变的特别的冷,但又藏着一种热。这也跟人有关,和我合作的舞美、灯光,对于欧洲,或者是德国的一些戏剧我们有一种敏感,跟材料也有关,我们的材料就是黄湘丽,她挺大胆的,她情感线里有一种很大的东西,同时也穿插着一些很细微的东西,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我们和茨威格的一个对话,我们在比较我们现有的东西和茨威格的能量,然后做出一个解答。最近我对表现主义的画特别感兴趣,所有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美学的连接点,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风格的选择,但是我觉得奥地利的那种感觉,它冷的东西要多于暖的东西,至于另外的戏,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又是不同的风格。
观众I:我大概是第三次来蜂巢剧场看戏,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我也和孟导一样,看完《桃色办公室》成了黄湘丽的粉丝,那段我也看哭了,我今天特意从天津过来。像《恋爱的犀牛》是马路对明明的一种执着,这个戏也是说的一种特别执著的爱情,我想问,您是不是对比较偏执的这种感情有种偏爱?
孟京辉:其实我觉着态度是可以装的,但是一个人有信念是装不出来的,我尊重有信念的人,有了信念一个人也就完整了,悲剧是有价值的。
观众J:两位好,我说一下我看完这部戏的感受,我对黄湘丽的感觉还停留在以前《恋爱的犀牛》她演那个丽丽的时候,来之前我还有种疑惑她能不能一个人撑起一整部戏,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棒,改编也特别好,黄湘丽的爆发力也特别好。我想问这个戏是不是也先改编的一个剧本?
孟京辉:我们排练场有三本茨威格的小说,她有一本,我有一本,还有我们的艺术构作王好有一本,我们在书上随便画,然后三个人换着看,有了原作,有了黄湘丽我就觉着可以改了,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排练也到了一个瓶颈期,也正好是十一的时候,大家都放假了,她一个人在排练场,她就自己拿着原著看,等回来的时候她就开始读这个小说了,然后我告诉她我听了之后感动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一个改编法。
观众J:这样您把我的第二个问题也回答了,我本来想问您是想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才找的黄湘丽,还是因为有了黄湘丽可以演,才想做这个戏。
孟京辉:是觉得黄湘丽可以演才做的这个戏,以前我也没有发现,这次跟她合作的时候才发现她有这么多的张力,我特别高兴她演了两个小时,实际上她后边还有好东西,好多气质还没有在这里边出现,这样我们看到的黄湘丽是她冰山的一角,所以才显的她厚积薄发。
观众K:首先感谢孟导和丽丽呈现了这么完美的戏剧,为什么说完美呢,是因为你的音色,你整个的表演状态都特别的有张力,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我的问题,究竟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看?
孟京辉:我觉着观众来看一个戏,首先他看的是一个故事,一个情节性的东西;但是在戏剧里不是唯一能看到的,戏剧这些东西可以满足你,这只是第一层面的,第二层面的就是情绪,你受到了感染,是因为有文学、艺术作品的积累,你知道这时候该哭,或者到这时候该大笑。这是一个剧场,除了剧还有一个场,场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到了第三个层面对观众就有点要求了,就要在美学上、形式感上来看,北京人艺的戏剧美学,还有实验性的戏剧美学到底在哪有区别,欧范的戏剧,国家话剧院请来《俄狄浦斯城》,还有百老汇音乐剧,每个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带来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在这个方面就大有可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