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了昨天的回家作业,一部分学生对于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今天学习的内容,从回忆什么是三角形展开。由3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是三角形。提出问题:是不是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大家都觉得不一定。刘睿举出了反例,如果1cm、1cm和10cm,是围不成的。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到学校的3条路线,哪条最短,为什么?化曲为直,将3条路线都呈现出来,进行对比,从而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由此我举例,我和疏信善之间的距离是1m,指的是我和疏信善这两个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我与疏信善之间有无数条路线,但最短的这一条就是我和疏信善之间两点间的线段。这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去掉下面弯曲的路线,上面两条路线刚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大于下面一条线段的长度的。之后同桌两人小组合作,学具袋中拿出4根不同颜色的小棒,要求:测量小棒的长度。围一围小棒,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最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cm,5cm,7cm,10cm。一共有4种情况,其中能围成三角形的有3种,不能围成三角形的1种。在操作中学生印象较为深刻。获得了什么发现呢?两条短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如果三条边没有长短之分呢,都是一样长的,怎么办?可以围成的。那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完善,怎么用语言来概括描述,把三条边没有长短之分的也描述进去,施礼昕举手说(估计看书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什么意思呢?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举例刚才拼摆小棒时符合的数据。4+7>10,4+10>7,7+10>5。获得了结论后,进行练习,练习中一道题目是4,5,9,能否拼成三角形呢?刚才考虑的都是大于的情况,等于可不可以呢?如果等于会怎么样?想象一下可能的情况,当把两条短边不断地向下靠拢长边的过程中,最后三条线段重合了。所以也围不成三角形。给出题目让学生快速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提问,为什么有些同学反应这么迅速,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这要判断最短的两条边之和比最长的边长就可以了。为什么只需要判断这一次就行了呢?因为两短边都比第三条边长了,那么如果一短一长肯定比另一条边要长,就没有必要判断3次了。练习中有6根小棒,可以摆出几种三角形。符合条件的写出来。最后一题,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10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这里要求是整厘米数,所以要+1或者-1,但是导b最后一题是考虑范围,没有一定要求是整厘米数,那么就要确定范围,这里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迁移。都在+1,-1,其实把已学的小数放进去,发现不一定是要整数的,小数的情况也要考虑清楚。这里明天还需要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