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华:对苦难命运的呈示与表现

(2009-10-04 22:06:52)
标签:

余华

新中国作家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文化

余华:对苦难命运的呈示与表现

 

 

当新时期文学演进到19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我们发现,一场新的变化正在开始酝酿发生。这就是,在支撑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所谓“复出”作家群和“知青”作家群这两大群体之外,一个新的后来曾经一度被称之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创作群体开始逐渐地崭露头角了。由于人生经历与教育背景与上述两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也由于他们进入文坛的时代背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这批“60年代出生的作家”自然呈现出了某种新的创作面貌。而余华,则正是这个创作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优秀作家。

余华,祖籍山东高唐县,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迁居海盐县。很显然,父母的姓氏,是余华名字的来源。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在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工作。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文学研究生班。虽然余华早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但他的真正为人所知,却是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和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发表之后。对于这一点,余华自己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余华说,自己“1986年以前的所有思考都只是在无数常识之间游荡”,一直到创作这两篇小说的时候,他才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自己的“思考”也才脱离了常识的围困”。实际上,也正是从这个时侯开始,余华成为了“先锋文学”的一位代表性作家。

“先锋文学”是新时期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小说创作思潮。它的存在,异常明显地昭示着新时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辉煌起点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就是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之后才出现形成的。自此之后,西方文学事实上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粗略地观照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不难发现,举凡能够敞开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文学得到了良性发展的一个时期。而新时期文学,则很显然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学时期。其中,极充分地体现者西方的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的文学思潮,首推“先锋文学”。一般认为,“先锋文学”的主要作家包括有马原、苏童、洪峰、格非、北村、吕新、孙甘露等。其中,无论从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来看,还是从作品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含量来说,首屈一指者,当然就是余华。

一般认为,余华的小说创作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80年的中后期,此时余华的小说作品主要有《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等。对于余华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还是洪子诚的分析比较到位:“在这些作品(连同《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中,对于‘暴力’和‘死亡’的精确(也虚幻)而冷静的叙述,和在‘冷静’后面的愤怒,让当时的不少读者感到骇异,以至有的批评家将这位‘年纪轻轻’的作家的写作称为‘残忍的才华’(刘绍铭语)。这些小说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和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构造‘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的‘虚伪的形式’。他拒绝那些关于‘现实’的共享的结论,以其体验和想象力来挣脱‘日常生活经验’的围困。《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这些通常被看做是对于武侠、侦探、言情小说的戏拟作品,也参与了对于‘现实秩序’的‘共享’经验的颠覆。当然,在事实上,此时的余华是发掘了过去被遮蔽、掩埋的那部分‘现实’。在他看来,为人的欲望所驱动的暴力,并未得到认真的审视。他坚持以一个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语言和结构的独创性发现作为亮点,来建立对于‘真实’的信仰和探索”。

到了1990年代之后,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另一方面则是“先锋文学”过分注重形式探索而明显忽略中国经验表达的自身缺陷也暴露的越来越明显了,因此,曾经火爆一时的“先锋文学”便陷入了某种危机之中。在一些先锋作家的创作出现停滞状态难以为继的时候,余华的小说创作却实现了一个很成功的转型。他开始把自己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地缓和下来,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始进入到了余华的小说写作过程之中。作家这种与现实的和解,被某种批评者看作是现实主义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胜利。其实,这样的理解明显存在着简单化的嫌疑。

实现创作转型之后的余华,主要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部作品,我觉得应该是《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首发于中国最著名的《收获》杂志。在这篇小说中,余华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温情描绘了苦难中的人生,以甚为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苦难命运时的求生本能。主人公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命运所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然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的时候,他的精神却进入了某种崩溃状态。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认为,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余华前期还是后期的小说作品中,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对于人类生存苦难深刻的审视与表现。某种意义上,这已经构成了余华小说作品的一种标志性特征。

 

 

                                                      2009年8月24夜11时许完稿于山西大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