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达:命运沉浮中的爱情悲剧

(2009-09-28 15:30:18)
标签:

霍达

新中国作家

穆斯林的葬礼

文化

霍达:命运沉浮中的爱情悲剧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异现象的存在。这就是,虽然有的作品曾经取得过一时的轰动效应,并且也还获得过甚至是影响极大的文学奖项,然而,由于作品本身缺乏深厚的思想内涵,缺乏独到的艺术发现,根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一旦时过境迁,很快就如过眼云烟一般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之外。与之相反的一种情况是,由于作品确实凝聚着作家对于现实或历史问题的深邃认识和思考,所以,有的作品尽管很可能没有获奖,但却拥有着较为长久的生命力,至今仍然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别的且不说,单就影响可谓巨大的茅盾文学奖来说,从1980年代初起评,到现在已经先后评出了七届共三十多部获奖作品。照理说,既然是茅奖的获奖作品,怎么也应该拥有一定时间的生命力。然而,一种无情的事实却是,其中的大多数作品,却早已经淡出了社会公众的记忆之中。这不能不说是获奖者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茅奖本身的一种悲哀。然而,我们此处所要提到的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却是少数的例外之一。同为茅奖的获奖作品,这部创作完成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却至今都拥有着广大的读者群,据不完全统计,该小说出版后二十年时间里已经发行上百万册,拥有着可谓是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如同张承志一样,霍达同样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原住民作家,一名优秀的回族作家。霍达,1945年出生于北京。在她并不算太曲折的人生履历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她自己的那个家族。应该注意到,在我们所读到的关于霍达的一些生平介绍中,总是一方面强调她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另一方面强调她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时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之所以要这么介绍,我以为原因当然与她的名作《穆斯林的葬礼》有关。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知道,作品所主要描绘着的那个家族正是一个多年经营珠玉的回民之家。如此一种特别的描写对象,与作家个人身世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中,作家个人真切体验的大量渗透,是保证霍达这部长篇小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于强调霍达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则是要试图说明霍达在语言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或称深远的渊源关系。

除了影响很大的《穆斯林的葬礼》之外,霍达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补天裂》、《未穿的红嫁衣》,中篇小说《红尘》,报告文学《国殇》、《民以食为天》等等。从这样的一种罗列中不难看出,虽然霍达的其他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总的说都是难以望《穆斯林的葬礼》向背的。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小说发表出版后,曾经引起过十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均给予小说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国内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既具有突出的民族史诗品格,更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长篇小说中,作家霍达以独特的切入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以及冷峻内敛的文笔,极具说服力地回顾展示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所形成的独特心理结构。

长篇小说艺术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对具有相当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就很是突出。作家从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出发,特别注重营造某种政治、宗教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展开了小说人物对于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梁君璧、韩子奇、梁冰玉、楚雁潮、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冲突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能够以细腻如工笔画一般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世界,曲终掩卷,令人顿生回肠荡气之感。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对《穆斯林的葬礼》最为精到的一种提炼与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所深情讲述着的既是回族人民的故事,也更是中国人的故事,是关乎于全人类的故事。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具有一种能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能力。而霍达的这一部影响很大的《穆斯林的葬礼》,则很显然正是这样的小说。说透了,这样一部人物命运浮沉中的爱情悲剧,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其人类性的充分具备。

 

 

   200998上午9时许完稿于山西大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