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参加了2个会议,一个是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ICSUE2010)”,另一个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对比下来,感触良多。
在“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ICSUE2010)”上,中外学者(尤其是外国学者)的研究都十分具体,具体到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方法、使用的评价工具、详细的评价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对推动大学评价的发展,尤其是通过评价来推动大学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第七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上,似乎只有皮连生教授的报告“论语文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概念及其教学含义”,是结合语文教学来谈的,但可惜的是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只给了15分钟就响铃了。皮连生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研究是从“天上”一直落到“地上”了的,即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为读者、为听众架起了链接的桥梁。而大多数“博导”们都在那里大谈什么是知识,大谈元认知,大谈课程的理念,大谈国外的课程理论什么的,大谈有效教学的概念、特征,就是让你听完后不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就差没谈人的第一句话为什么是从嘴里说出来的、猴是怎么变成人的了,总之使人觉得像玄学那样玄之又玄,整天大谈如此漂浮在天上的东东总不落地,让一线的课程实施者——中小学教师云里雾中,这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什么用?
当然,也可能是我在中小学工作的经历太长,也可能是我的理论素养太差,还可能是我的领悟能力低下,不能领悟出“大师”们高深理论的实践意义,如此看来,错还在我。
但愿中小学课程实施者的领悟能力都比我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