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基金业绩投资决策杂谈 |
基金投资决策效果模拟
成熟市场的学术研究和投资实践都表明,优秀基金的业绩很难持续,依据短期业绩进行投资决策的效果不佳。基金投资者普遍关注基金的短期业绩,并且众多的投资者会根据基金的短期业绩进行投资决策,但是国内基金的业绩频频变脸,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效果。我们对多种投资决策的模拟表明:
1.整体上,国内基金业绩难于持续;
2.依据基金短期业绩投资的决策效果不佳;
3.依据长期表现一致性强或评级高的策略进行决策,短期内(一年)的业绩也不显著,但在中期内(3年)的业绩比较显著。
基金业绩持续性
如果投资者根据当年的业绩来选择基金,在下一年同样能超过平均业绩的可能性不大。遵循Goetzmann 和Ibbotson(1994)、Malkiel(1995)的方法,构建双向表来评估基金业绩的预测能力(表2.9)。在表中,定义成功者(失败者)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业绩超过(落后)平均值的基金。研究表明,在2003年至2010年,国内基金业绩难以持续,当年业绩好并且在下一年继续表现好的基金所占比例不均衡。在有的年份超过50%,如2003年和2006年的赢家,在下一年度能够继续成为赢家的可能性较大,比例分别达到57.1%和60%;在其他的年份,这一比例较小。说明如果投资者根据当年的业绩来选择基金,在下一年同样能取得超过平均业绩的可能性不大,这一“热手”投资策略在国内效果不显著。
相反,那些在当年表现较差、业绩落后于平均回报的基金,在下一年度能够翻身,成为业绩超越平均回报的赢家的可能性也不显著。除了2007年和2008年这一比例超过60%外,在其他的年份,输家在下一年能翻身的可能性都较低(表2.9)。对投资者来说,不能只根据基金一年业绩的好坏来选择基金进行投资,那些业绩较好的基金下一年不能保证有同样的好业绩,同样的,那些业绩落后的基金,在下一年也未必能翻身。投资者不宜以基金的短期业绩(一年)作为投资决策的重点,基金的管理能力、投资风格等因素更为重要。下面模拟不同决策下基金的投资业绩,检验这些决策的有效性。
年度 |
|
下一年 |
赢家重复 的比例 |
输家成为 赢家的比例 |
备注(统计 基金数量) |
|
赢家 |
输家 |
|||||
2003 |
赢家 |
4 |
3 |
57.1% |
42.9% |
14 |
输家 |
3 |
4 |
||||
2004 |
赢家 |
7 |
9 |
43.7% |
56.3% |
32 |
输家 |
9 |
7 |
||||
2005 |
赢家 |
18 |
15 |
54.5% |
42.4% |
66 |
输家 |
14 |
19 |
||||
2006 |
赢家 |
24 |
16 |
60% |
40% |
80 |
输家 |
16 |
24 |
||||
2007 |
赢家 |
16 |
37 |
30.2% |
66% |
106 |
输家 |
35 |
18 |
||||
2008 |
赢家 |
21 |
41 |
33.9% |
66.1% |
124 |
输家 |
41 |
21 |
||||
2009 |
赢家 |
37 |
33 |
52.9% |
47.1% |
140 |
输家 |
33 |
37 |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决策一:投资短期排名靠前的基金
投资者普遍根据短期的业绩排名来进行投资决策,但是这样的投资决策效果如何呢?我们模拟投资热门基金的决策效果,统计这些热门基金构成的组合在下一年的总体回报,检验这一决策的有效性。这一决策是指投资者在每年初,从前一年基金的排名中挑选热门的基金,分别投资排名前10、前20和前30的热门基金。例如,在2011年初,投资者购买在2010年排名前10、前20和前30的基金,各年份采取同样的办法。
模拟结果表明,购买上一年绩优的基金在下一年是熊市和震荡市的年份表现较好,而在牛市中表现不好。在2004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的熊市和震荡市场中,投资前一年领先基金的策略是有效的。在这些年份,前一年领先的基金收益都好于沪深300指数的回报,超越幅度都在10-20个百分点(表2.10)。但是这一决策在牛市时就失效了,在2006年、2007和2009年,前一年领先的基金回报落后于沪深300指数的回报,落后的幅度较大,达到了20-40个百分点左右。国内基金的业绩虽然部分反映了基金的管理能力,但很大程度是由基金的风格与市场决定的。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基金的仓位、行业配置和股票配置等因素决定了基金的不同表现。对于未来的市场走向,投资者很难判断是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因此,投资上一年排名靠前基金的决策无效。
|
|
TOP10 |
TOP20 |
TOP30 |
2004 |
模拟回报 |
-1.26 |
- |
- |
沪深300 |
-16.30 |
- |
- |
|
2005 |
模拟回报 |
3.59 |
6.20 |
4.95 |
沪深300 |
-7.65 |
-7.65 |
-7.65 |
|
2006 |
模拟回报 |
106.29 |
107.60 |
104.84 |
沪深300 |
121.02 |
121.02 |
121.02 |
|
2007 |
模拟回报 |
102.52 |
103.21 |
102.00 |
沪深300 |
161.5 |
161.55 |
161.55 |
|
2008 |
模拟回报 |
-45.03 |
-44.41 |
-43.30 |
沪深300 |
-65.95 |
-65.95 |
-65.95 |
|
2009
|
模拟回报 |
45.92 |
53.54 |
50.42 |
沪深300 |
96.71 |
96.71% |
96.71 |
|
2010 |
模拟回报 |
3.63 |
2.81 |
2.61 |
沪深300 |
-12.51 |
-12.51 |
-12.51 |
决策二:投资长期表现一致性强的基金
第二个决策是投资者既考虑基金相对长期的绩效,也考虑在不同市场状态下表现的持续性。用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收益)作为筛选的指标,夏普比率同时考虑了基金的超额回报及回报的波动性。以在一个三年期中夏普比率为正值的基金为绩优基金,考察这些在短期(一年)和中期(三年)的表现,检验投资者购买这些“表现一致”的基金是否能取得良好的回报。
结果表明,那些历史上“表现一致”的基金,虽然短期内的表现受市场的影响较大,但在中长期业绩好于市场,甚至不受市场走势的影响。在短期内(一年)内,这些“表现一致”的基金在熊市和震荡市的表现好于市场,在牛市中落后于市场(表2.11);而在中长期(三年),这些基金表现远远好于市场,无论市场是怎样的走势(表2.12)。这说明,投资者采用这一决策,短期内的有效性不确定,而在中长期内是有效的。
|
3年夏普比率为正值的基金在下一年度的平均收益 |
沪深300指数 |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
103.17 108.32 -43.73 56.93 4.29 |
121.02 161.55 -65.95 96.71 -12.51 |
|
3年夏普比率为正值的基金在随后3年度的平均收益 |
沪深300指数 |
2003-2005基金 2004-2006基金 2005-2007基金 |
138.43 82.01 -9.12 |
96.84 75.19 -41.40 |
决策三:投资评级高的基金
第三种决策考虑那些综合能力评级高的基金,在短期和长期内的表现。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体系对基金进行综合评级,考虑基金过去三年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基金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这三种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以各年三年期综合评级为五星的混合基金构建一个组合,权重相同,考察这一五星组合在短期或中期内能否超越市场。
结果表明,三年综合评级为五星的基金在短期(一年)内的业绩优势并不显著,但是在中长期(三年)内的业绩优势较为显著。在短期(一年)的5个年份中,只在2008年的熊市和2010年的震荡市中超越了市场(表2.13)。在中期(3年),五星组合的业绩在未来的三年都超越了市场,并且不需考虑市场的状态(表2.14)。
|
3年综合评级为五星的基金在下一年度的平均收益 |
沪深300指数 |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
106.48 125.84 -40.54 51.67 3.95 |
121.02 161.55 -65.95 96.71 -12.51 |
|
3年综合评级为五星的基金在随后3年度的平均收益 |
沪深300指数 |
2003-2005五星基金 2004-2006五星基金 2005-2007五星基金 |
140.79 107.51 -8.42 |
96.84 75.19 -41.40 |
总的来说,在业绩的可持续性方面,国内基金表现出了与海外成熟市场相似的特征,即基金的业绩难于持续。依据基金短期业绩投资的决策效果不佳,依据长期表现一致性强或评级高的基金进行投资,短期内(一年)的业绩也不显著,但在中期内(3年)业绩比较显著。投资者应该放弃根据短期业绩进行投资决策的做法,考察那些在长期内表现出了较好选股、风险控制能力的基金,并且忽略组合短期的业绩波动,进行长期的投资,同时,要关注基金总体的管理能力、投资风格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