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苑杂谈》之四十~~治标治本中西医

(2010-12-31 12:16:04)
标签:

病因

中医

感冒发烧

医苑杂谈

中西医

健康

分类: 医苑杂谈

《医苑杂谈》之四十

治标治本中西医

熊光明

    治病必求其本,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中医主张治病求本,重视标本治则,西医也强调治病求本,但两家的说法和做法却有所不同。若问中西医是如何治标治本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谈“本”的含义,弄清什么是“本”,或者“本”是什么?我囯古代“本”的一词并非医学的专用名词,而是泛指各种事物根本,根源或根基的通用词(见《辞海》注释)。同时还产生了与“本”相对立的“末”和“标”等词汇,以及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成语。这些成语都认为“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的“本来”(事物发生的原因、源头)和本质(事物的真象、实质)。认为“末”和“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事物的末端,枝节。古书《楚辞·九歌》说“搴芙蓉兮木末”,将末引申为树的末梢。《管子·霸言》也说“大本而小标”,同样将“标”引申为树梢。可见本与末,本与标都是古人用来观察、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分类标准,是判断事物先后主次和轻重缓急的有效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哲学工具,是制定谋略,处理复杂事物、浩大工程和重大事件的重要依据。

    由于标与本既是事物的对立面,又是矛盾的统一体,与中医阴阳互根的基础理论和辩证学说完全一致,于是,很早就为中医所采用,并被区分为多种类型。如以正邪区分,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病症区分,则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以病程来区分,则以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例如某一高血压患者,近日又患感冒发烧,则以高血压病为本, 感冒发烧为标。某肝硬化患者,近日便秘腹胀,则认其肝病为本,便秘症为标;某患者体虚盗汗,认其体虚为本,盗汗为标。中医对于标本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并重则标本兼治。如上述高血压患者伴感冒发烧,应先治属标的感冒发烧新症;肝硬变患者伴便秘腹胀,则必须先通便解胀治其标,待大便通畅,腹胀解除后,再专治其肝硬变病症。而体虚盗汗患者,其盗汗乃体虚所致,属于缓症,故应以益气固表、扶正补虚治本为主。此外,对于标本病症并重者,则应标本兼治。如素来体虚又患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是治本,解表为治标。又如外感病患者的头病身痛恶寒表证未解,又出现口渴便干的里热证,治宜既解表寒,又清里热,双管齐下,表里双解。在临证中,凡出现发热,胀满、大小便不利等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标证,待急重症稳定后,再治其本证。又如大出血患者,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紧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再治其本。凡慢性病患者发生较急的并发症时,均应先治其并发的标症,待病情稳定后,再治其本病宿疾。

    西医对于治本不叫治本,叫做病因治疗,主要是指对那些已经明确了病因的疾病,如对因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病,因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病,因真菌引起的癣病,因血尿酸过高引起的痛风病的有效对应治疗。如选用抗菌药治疗痢疾,用杀灭疟原虫的药治疗疟疾,用杀真菌的药治癣,用抑制血尿酸的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等等,这些都是西医的病因治疗,又叫特效治疗,也就是西医的治本。至于治标,那更是西医的专长。如用冷敷给患者退热,输氧纠正缺氧,输血补充失血,输液纠正休克,用镇痛药给患者止痛,灌肠给患者通便等,这些都是西医立竿见影的治标方法。但西医对此不称为治标,而称为对症处理或对症治疗,其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说到这里,大家都已经明白中医治病讲究分清标本缓急,西医治病则注重病因和对症。中医的标本类似西医的病因治疗,中医的治标则类似西医的对症处理。中医对任何疾病都可以分出病证的标本,确定标本治则;而西医对病因不明的疾病(如肿瘤、癌症的病因至今不明),或病因已明,暂无有效消除病因药物的疾病(如乙肝病,皮肤银屑病),则只有对症治疗,没有病因治疗。也就是只能治标,无力治本了。两相对照,不难看出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医以人为中心,对任何病症都可以用四诊八纲分出病的标本缓急,主次轻重;而西医则以实证为中心,注重查出可见的病原体或可测的致病因素。中医重视整体,西医注重局部,中医重视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用的是辨证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分析辩解推导任何病症,西医用的是科学实验查证的方法,力求发现任何疾病的病因病原,进而找到有效治疗方法。说到底中医的实质是哲学,西医的实质是科学,中医是东方文明的明珠,西医是西方文明的瑰宝。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医重视宏观整体,但容易忽视局部微观变化,加上中医诊病的手段多为原始的望闻问切,即医生眼看鼻嗅口问手触,信息采集不规范、无标准,随意性多,仅凭医者的经验查辩,容易发生偏离和误差。而西医重视局部微观,却容易忽视人的整体变化,加上西医诊病多依赖各种检验和检测,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查到了小问题,漏掉了大问题,造成误诊或漏诊。尤其是对病因不明的疾病,无法求其本,只能对症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消极被动,难获好的疗效。因此,只有实行中西医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治标治本。有些病症宜用中医疗法治本,结合西医疗法治标;有些病宜用西医疗法治本,结合中医疗法治标,有些病可采用中西医两种疗法,共同治标治本,做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疗效,实现标本治则的最大效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