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与自我实现》神经症人格的强迫性特征
(2022-07-06 10:34:59)
神经症人格的突出特征在于它们的强迫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们对目标的选择是随意而不加区别的。
如果某人有强迫性情感需求,那么他就必须得到它,不管是从谁身上得到。一个人如果有强迫性追求完美的需求,他的判断力就会大打折扣。对他而言,把办公桌整理得井然有序,是可以跟准备一场完美的重要报告相提并论的。此外,神经症人格对目标的追求是完全忽视真实情况和实际利益的。然而,如果某人具有强迫性独立的需求,那么不管他的生活遭到多么严重的破坏,他都不会想要依附任何人或事;不管他多么需要帮助,他也绝不会要求或接受帮助。
神经症人格的强迫性特征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焦虑反应,这种神经症人格是受到挫折而产生的。
一个有强迫性追求的人,当他的追求没有效果时,不管是什么原因——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他都会觉得受到了威胁。
一个有强迫性追求的人,当他的追求没有效果时,不管是什么原因——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他都会觉得受到了威胁。
如果一个人有强迫性完美主义性格,不论他犯下了何种过错,都会感到惶惑不安。如果某人对无限自由有强迫性需求,只要他一想到任何一种束缚都会感到惊恐。如果他没有达到完美、完全独立,或任何神经症人格驱动需求所要求的标准,他就会觉得失去了所有,而要对神经症人格的强迫性负首要责任的,正是这种安全性。
这些趋势是在先天性格和外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在父母的威压之下,一个孩子会变得顺从还是叛逆,不仅取决于父母的压制,还取决于孩子本身的品质,例如他的活跃度如何,他的本性更倾向于温和还是冷酷。
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孩子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对孩子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而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与父母或身边其他人——包括这个家庭里其他孩子——会建立起何种关系。如果家庭氛围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亲相爱,孩子就会顺利成长。
有的父母可能怀着最美好的意愿,结果对孩子施加了太多压力,以至于让孩子缺乏主见。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宠溺与威吓、专横与赞扬的结合。有的父母可能强迫孩子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来抗拒别人。有的父母可能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拿不定主意,摇摆于快乐的朋友关系和绝对的独裁主义之间。重要的是,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这样的认知: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符合孩子对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努力,提高父母的声誉,盲目崇拜父母;也就是说,孩子可能受到阻碍,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拥有自主权利和自我责任的个体。通常,不利因素不会只有一个,而是数个相结合。
这种生活环境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会缺乏应有的自尊,变得多疑、忧心忡忡、孤僻离群、愤世嫉俗。起初,他对周围的这些因素感到无能为力,但渐渐地,凭借直觉和经验,找到了一些应对环境、保护自己的方法。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他则发展出了一种谨慎的敏感性。
一个孩子意识到,通过坚定的抗拒和偶尔的大发脾气,他可以抵挡环境的干扰。因此,他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他对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所有要求都感到不满,任何建议或期待在他看来,都是对自己隐私的侵犯。对另一个孩子而言,他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消除自己的情感,盲目地服从,这样他只能抓住所有机会,竭力挤出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是简单的、粗糙的,也可能是庄严的、雄伟的。相比之下,第三个孩子不会压制自己的情感,他会紧紧依靠父母的强大力量。对父母的喜好厌恶、生活方式、人生哲学等,他都会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在这种意向下,他可能会感到痛苦,然而,同时,他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向往独立的强烈渴望。
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孩子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对孩子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而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与父母或身边其他人——包括这个家庭里其他孩子——会建立起何种关系。如果家庭氛围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亲相爱,孩子就会顺利成长。
有的父母可能怀着最美好的意愿,结果对孩子施加了太多压力,以至于让孩子缺乏主见。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宠溺与威吓、专横与赞扬的结合。有的父母可能强迫孩子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来抗拒别人。有的父母可能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拿不定主意,摇摆于快乐的朋友关系和绝对的独裁主义之间。重要的是,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这样的认知: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符合孩子对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努力,提高父母的声誉,盲目崇拜父母;也就是说,孩子可能受到阻碍,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拥有自主权利和自我责任的个体。通常,不利因素不会只有一个,而是数个相结合。
这种生活环境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会缺乏应有的自尊,变得多疑、忧心忡忡、孤僻离群、愤世嫉俗。起初,他对周围的这些因素感到无能为力,但渐渐地,凭借直觉和经验,找到了一些应对环境、保护自己的方法。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他则发展出了一种谨慎的敏感性。
一个孩子意识到,通过坚定的抗拒和偶尔的大发脾气,他可以抵挡环境的干扰。因此,他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他对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所有要求都感到不满,任何建议或期待在他看来,都是对自己隐私的侵犯。对另一个孩子而言,他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消除自己的情感,盲目地服从,这样他只能抓住所有机会,竭力挤出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是简单的、粗糙的,也可能是庄严的、雄伟的。相比之下,第三个孩子不会压制自己的情感,他会紧紧依靠父母的强大力量。对父母的喜好厌恶、生活方式、人生哲学等,他都会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在这种意向下,他可能会感到痛苦,然而,同时,他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向往独立的强烈渴望。
因此,这奠定了神经症人格倾向的基础,这些基础指的是一种被不利环境扭曲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为了存活下来,就必须让自己的忧虑、畏惧、孤独地发展起来。但是,这些有害因素无意中也带给孩子这种认知:他必须紧紧沿着已经制定好的路线前行,才能避免被任何对自己有威胁的危险打垮。
想要了解这种持续状态,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倾向并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策略——用作有效地抵御难以相处的父母,而且,一般地,从内部发展出来的所有因素来看,它们还是孩子应对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困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发展出一套应对生活的独特态度,从根本上讲,这就是神经症人格。对于这些倾向,他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而不可避免地要坚持下去。
患有神经症人格倾向的孩子,必须坚持其特定的态度,这不受到自身本性的限制,而在于这一事实:他的畏惧、压抑、弱点、错误的目标、对于这个世界虚幻的信念,等等,所有这一切,限制了他只能选择一些方法,而必须将其他方法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想要了解这种持续状态,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倾向并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策略——用作有效地抵御难以相处的父母,而且,一般地,从内部发展出来的所有因素来看,它们还是孩子应对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困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发展出一套应对生活的独特态度,从根本上讲,这就是神经症人格。对于这些倾向,他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而不可避免地要坚持下去。
患有神经症人格倾向的孩子,必须坚持其特定的态度,这不受到自身本性的限制,而在于这一事实:他的畏惧、压抑、弱点、错误的目标、对于这个世界虚幻的信念,等等,所有这一切,限制了他只能选择一些方法,而必须将其他方法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自我分析与自我实现》卡伦·霍妮 微信读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