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目前监管者的表现看,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监管机构与光大等内部进行沟通,把此次事件的原因归结于机器,然后象征性的做一个处罚,并由属下市场机构维持市场向好,在大家都赚钱的情况下,维持市场上行假象,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开始淡忘,然后轻轻放下。那么,以后谁都可以把操纵市场的行为归之于机器。
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衰命运维系于监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程序,中国证券是个“早产儿”,这就需要一个成熟良好的政府去呵护,才能慢慢成长,但是中国却不是,不仅仅法律不健全,而且商业规则不完善,尤其是从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政府监管者很难说是一个成熟良好的呵护者,而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从市场中分一杯羹,也就是基本上说,中国的政府监管者还不懂得市场,不懂得政府如何监管市场,很难做到公平公正,而是把自己定位为这个市场的分食者,或者为完成一定的政府任务,比如为国有企业融资,为发展经济做贡献等等。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的最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说此次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是对中国证券监管的试金石。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商业社会、商业文化、商业规则、商业伦理、商业法规等等商业的骨架和配套措施成熟或者进化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此前的商业交易虚拟化,从而更加让商业交易高效、公正和透明,从而更加有效的把稀缺资源配置给效率更高的部门,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实现国民的福祉。
比如我们回顾西方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完全是在商业交易中自发产生的,比如股份公司就是在单纯依靠自我积累和借贷资本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资金,并且单一资金不能承担市场风险的情况下,股份公司制度就应运而生,这其实是一种新兴的融资制度。
最早的股份公司应该起源于17世纪初,当时在英国和荷兰首先出现了一批具有较为明显的具有现代股份公司特征的海外贸易公司,他们募集股份资本,设立最高权利机构——股东大会,并实行按股分红,按股承担有限责任的分配制度,而且允许转让股份。1611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现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股票商们正式成立了英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792年,24名纽约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成立经纪人卡特尔,也就是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此后随着IT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虚拟的超时空的电子交易系统产生,由此形成了目前的交易所。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商业制度规则的成熟,商业法律文化的形成,商业伦理在投资者意识中的确立,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需要外在的社会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法律和政府制度的成熟。
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恰恰不是自发产生的,就是说,这个市场还没有自发产生证券市场的阶段,只是几个留学生为了学习西方这种便捷的交易制度,最后为了给国有企业圈钱,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而产生的,自然所谓的商业伦理、商业文化、商业法律制度、商业行政规则等等都是付之阙如,其实当时连最起码的为自己的投资自发决策、并为自己的投资自我负责的投资者都还没有产生,因为当时的民营经济还是凤毛麟角。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先天不足,但是证券市场却是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下,中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培养完善的市场经济并化解金融经济风险,就需要一个运行良好的证券市场,因此政府必须变大成熟良好,只有政府监管公正公平,真正学会做一个秉公执法的监管者,中国证券市场才有希望,不然就希望很暗淡。
金融证券市场依靠信用建立,依靠执法维系,这是由于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相当脆弱,一旦信用链条断裂,则破坏性会无限放大,那么监管政策必须严厉再严厉,以事先的严厉对潜在的违规者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以避免投机者犯规者以身试法,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通畅运行。
中国的监管者由于收到最近几年在熊市的压力下,在监管上也在慢慢调整,比如几个月前对平安证券的处罚就赢得了一边倒的叫好,处理这个事件的核心就是严字当头,让犯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现在光大的事件发生了,事实上是一个相当棘手而复杂的事件,处理起来甚难,加之光大作为一个老牌国有金融控股集团的骨干公司,其背景深厚,远非平安证券所能比。
光大事件发生后,监管机构很快介入,进行核查,并与周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告事件调查最新进展,并采取下一步有利措施,这个表现很不错的。
但是监管机构在此次事件中,尚有诸多关键的地方是引起市场质疑。
首先的一点是巨额责任有谁承担的问题。证监会在公告中称:“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并称:“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
这个说法在市场引起较大争议,首先是,一个有问题的系统怎么会投入实盘的交易,按照光大证券的说法:“之前使用了10个月,模拟6个月,使用4个月,都没有出现问题。”如果做了如此严谨测试的系统还要出现问题,那我们就只能说机器人、或者系统软件是不可相信的了,因为这种工具是不能有人来控制的,那么这是违反基本的科学原则的,是非理性反科学的说法,系统出现问题,一定有人为的重大疏漏,而作为监管者,在如此重大问题尚未查清前,做出如此简单而武断的结论,似有为光大开脱甚至辩护的嫌疑,而这又如何面对那些在此次交易中收到损失的投资者?如何赢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巨额资金的来源问题。在这个公告中,监管机构没有回答光大证券如何有如此庞大的资金?光大证券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前后矛盾:“订单执行系统出问题,没有人想做70亿元,只想做8000万元,但两个系统出错,资金冲了出去,自动生成。账上根本没有230亿元,绝对没有海外资金,是自有资金!也没有信用交易,不是账户透支。”按照这个说法,既然账上没有自有资金,没有海外资金,不是信用交易,不是账户透支,那这个资金是什么资金呢,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资金?如果这个系统都能自动生成资金并能够购买股票,那这样的资金岂不是摇钱树,这个系统简直太牛逼了,但这可能吗?
当然还有当日光大证券反手做空,在股指期货做7000张空单等等,这样做是否操纵市场,这导致的对投资者的损失,对证券市场的破坏应该如何赔偿,如何处罚等等问题,监管层都一一回避,这是令投资者失望的。
从目前,监管者的表现看,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监管机构与光大等内部进行沟通,把此次事件的原因归结于机器,然后象征性的做一个处罚,并由属下市场机构维持市场向好,在大家都赚钱的情况下,维持市场上行假象,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开始淡忘,然后轻轻放下。那么,以后谁都可以把操纵市场的行为归之于机器。
但是,这显然是低估了投资者的能量,正是由于监管者的不当作为导致证券市场功能失调,投资者用脚投票,证券市场逐渐失去融资功能,而此次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更加损害投资者信心,用脚投票者将会更多,证券市场将更加岌岌可危,最终自食其果者仍然是违规者,包括处理事件的违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