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汇金 救市
就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突然枯竭,短期利率出现大幅飙升之时,央行却在周二发行20亿元91天央票。金额尽管微不足道,但是央行却发出了明确信号:并不为市场的呼吁所动,将不准备放松货币供应。
而与此同时,6月13日,汇金开始出手拯救市场,增持四大行A股共计1.05亿股,总价约为3.6亿元。同时还购买新华保险206.05万股,于14日增持光大银行2200万股A股,这次大约耗资1亿元,除了实际拿出真金白银购股之外,她还表示,将在后半年继续增持四大行股份。这也发出了明确的托底股票市场的信号。
两个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发出如此背道而驰的信号,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是为了实现李克强总理最近表述的“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发展。”
我们先看一则传言,说的是大型国有银行正向央行施加压力,要求其释放更多资金,以缓解现金周转困难的不寻常状况。中国四大银行之一的一位高管称:“在银行内部,我们希望存款准备金率能在周三晚间前下调。”
这则传言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市场上流动性的确是罕见的紧,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央行是否有义务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一定要释放流动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看的是,目前市场上流动性是否真的很紧张,我们从最新数据发现,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信贷一改高速增长态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比上月少5763亿元。其中,以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外币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下降得最为明显。
具体来看,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比上月少1255亿元;信托贷款和外币贷款分别增加992亿元和357亿元,均创下去年8月份以来的最低值;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1124亿元。
5月份社会融资为何出现这样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以8号文为代表的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修正,非标债权比重被限制、银行表内资产转为表外的逐渐规范化以及热钱流入回落共同制约银行短期信贷的扩张能力,而在银行内部去杠杆的行动其实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看到M2的增速依然在15%以上,这与央行在年内制定的目标13.5%相去仍然甚远,其实,就5月份社会融资总量而言,其也大大高于GDP的增速,显然也是不相匹配的,在监管层的眼里,这是通货膨胀的诱因。
因此央行不会在治理影子银行稍有成果之后就立即收手,从而前功尽弃,而在银行机构之间去杠杆最能立竿见影的手段是提升银行间市场的利率。
最近几年在流动性泛滥,许多银行将从储户那里得到的廉价资金懒得去投入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要承担过高的风险,又由于贷存比的压力,而是将资金通过各种同业业务的方式投资到银行间的各种金融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再通过其他非银行机构投资于高风险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这让银行表面上赚得了无风险的利润,这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在金融机构一层层收过资金过路费后,留给实体经济的资金价格都是出奇的高,我们看到房地产贷款和信托贷款收益率都达到10%以上,让实体经济不堪重负。
不过,银行间资金泛滥,银行机构之间无风险套利,流动性在银行间虚增的情形根本上还是金融体制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利率汇率没有市场化,金融机构之间竞争能力严重不均衡,有些银行大而不倒,有些银行得到资金却很困难,且投资能力弱,还有就是为了对银行房贷进行控制的贷存比制度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银行间资金的虚胖还将持续。
央行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要修复过于虚胖的资金管道,逼迫资金流通管道畅通,让实体经济得到廉价资金,当然这是否事与愿违,还要看今后的效果,笔者不抱期望。
汇金购买国有银行股份从而实现对A股的托底,最近几年先后已达6次,不过对于市场的效果确实每况愈下,前几次,市场只要听闻汇金救市,则市场如饮兴奋剂一般爆发式上涨,而此后则效果慢慢衰减,到了这次市场则为之淡然,何也?
中国的股票市场由于整个监管去体制寄生在官僚体制之下,腐败浸透整个市场,投资者已经不仅仅失去了信心,而且彻底失了希望,大多数选择了用脚投票,再加上此次众人期盼的发行体制改革,在去除腐败方面无所作为,或者更甚,就更加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因此A股则彻底成了匍匐的阴沟动物。
A股如此熊样彻底失去了融资功能行回收流动性以及汇金救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笔者预测,A股可能最近在政府的极力支撑和汇金的托底下有一波像样的行情,而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能还将维持偏紧状态,除非出现资金大规模流出的突发事件,降息几乎不可能,而降准的可能性也不大,调节流动性状况将主要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
然而笔者对这两项行动的长期效果存疑,后文再论。